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15日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理響中國》「新時代經濟治理新境界」這期節目,邀請到中國第一代「外來妹」、全國人大代表、廣東鼎泰高科精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馨做客演播室,為大家講述一個農村女孩在改革開放偉大的時代背景下,如何從打工妹變身為成功女企業家,最終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的精彩故事。
疫情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已成定局,但在此大環境之下,王馨的公司把疫情的「危」轉化為發展的「機」,贏得主動權,生產的微型刀具市場份額保持全球第一。王馨告訴記者,近年來企業在自動化的設備方面投入很大,研究出來的一代又一代的新型設備,令產品更具有競爭力。「比如在微型鑽針的設備方面,我們已經做到了第四代了,這一代設備可以替代老工藝的七個工序,節約更多的人力,精密程度也更好,這些新型設備促使我們的產能快速增長。」除此之外,王馨的公司在疫情期間利用技術優勢,迅速研發生產口罩機,不僅在疫情初期實現了口罩自給自足,還生產了不同型號的口罩機銷往國內各大城市,解決社會的燃眉之急。
幼年的王馨,家境尚可,但13歲時父親因患肝腹水去世,從此王馨家就成了特困戶。考上了重點中學的她,硬是因為交不起學費輟學在工廠上班。1989年,縣裡組織青年勞力南下打工,王馨爭取到了名額,從此在東莞的玩具廠,開啟了她的奮鬥徵程。
然而,背井離鄉從河南來到水土不服的廣東,沒早餐吃,午餐晚餐一勺米飯對習慣大碗麵條的北方女孩來說也遠遠塞不飽胃口,還要日夜不休加班勞作,100個外來妹一個月就走了70多個,最終只有20幾個留下,王馨就是其中之一。「我覺得一個月200多塊對於我們家來說是個巨款。再苦我也不能走,別說忍耐吃米飯了,我覺得就算是忍耐別人看不起我,我也要改變命運必須在廣東紮下根。」
打工一年後,她把每月200元的工資攢下來,讓家裡蓋起了新房。1997年,王馨在家人的支持下創辦了電子材料經銷部,以最原始的「買進賣出」方式開始了創業,那年她只有24歲。王馨用自己的誠信和辛勞,建立了自己的客戶群,東莞的企業也越做越大。
2005年,王馨東莞做的風生水起的時候,帶著7000萬元回到老家新野投資新廠。「我其實對老家的父老鄉親們是非常有感情的,如果是在老家辦個工廠的話,就可以讓老家的這些父老鄉親們的小孩,不再像我16歲的時候出去外面打工,再經歷我那種苦。他們可以在家門口上班,有工資,可以陪伴老人,小孩在當地就可以讀書、上學,其實也就是這麼一個很本質的衝動吧。」
2018年,王馨為東莞當地納稅3000多萬,為河南新野縣納稅5000多萬。回饋老家,回饋鄉鄰,回饋國家,對於這樣的表達方式,王馨用超越金錢的觀點來解釋:「當你的企業賺到一百萬的時候,這些錢是你的。當你的企業賺到一千萬的時候,這個錢是社會的。當你的企業賺到一個億幾個億十幾個億的時候,這個錢是數字的。回到新野投資,回饋父老鄉親,回饋兄弟姐妹,讓一些新野人不用長途奔波,在自己的老家就能掙到錢,也能證明一個人的社會價值和存在價值。」
理響觀察員孫黎海對此作出評價:「一開始創業的過程中間很難,背後可能都經過了痛苦的磨礪,當然生活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只有不怕挫折、堅持前行,才能最終體驗到社會的光明,使我們從一個社會的最低層,慢慢地讓自己的視野更加的開闊,讓自己的心胸更加的寬廣也讓自己的行動變得更加自由,社會也更能體現我們的價值。」
閃電新聞記者 郭靜 報導
【來源:閃電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