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西洋》月刊10月號封面
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美國的監禁人口比例從10萬分之150左右上升到10萬分之300左右。到了2007年,這個比例創下10萬分之767的歷史最高紀錄,隨後在2012年略微降至10萬分之707。以絕對數字來看,美國大大小小監獄關押的人數從1970年到現如今增加了六倍,從大約30萬人增加到220萬人。美國人口佔世界總數的不到5%,在押人數卻是世界總數的約25%。2000年,20歲至40歲的黑人男性有十分之一坐過牢,是白人的10倍。2010年,有中學輟學經歷的20歲至39歲黑人男性有三分之一進了監獄,而白人的這個比例是13%。
監禁人口比例上升與犯罪率無關,卻與刑事司法政策不無關係。監獄人口的激增未必導致了犯罪活動減少,卻增添了美國黑人的苦難。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後出生的黑人男性當中,四分之一的人在35歲以前進過監獄;在未讀完中學的黑人男性當中,這個比例是十分之七。哈佛大學社會學家德瓦·帕格撰文指出:「坐牢在我國最受排斥的群體當中不再是罕見或極端現象,它現在已成為長大成人過程中一個預料之中的正常標誌性事件。」
監獄國家的出現給黑人家庭的經濟狀況帶來深遠影響。就業和貧困統計數據通常不把在押人員包括在官方數字之內。若把在押黑人青年計算在內,美國2000年黑人青年的失業率就會從24%變成32%;在未上過大學的人當中,失業率從30%變成42%。即使在經濟形勢一片大好的上世紀90年代,當美國的幾乎各個人群都改善了經濟狀況時,黑人依然落在後面。只有從官方統計數據中抹除他們當中最弱勢的人,非裔美國男性才能看到工資和就業率上升的幻象。
黑人男性受到的這些影響波及他們的家庭。到2000年,逾100萬黑人兒童的父親在服刑。父親在押與行為問題和少年犯罪有關,尤其是在男孩子當中。
全國研究委員會的報告指出:「州監獄裡一半以上的父親是家裡的頂梁柱。」如果父親入獄後家庭保持完整,那麼,收入的減少會愈發嚴重,因為母親要支付電話費、探視費和律師費。父親刑滿回家後,負擔依然不減,因為犯罪前科往往會影響就業前景。在這整個過程中,孩子都會遭殃。
很多父親在刑滿釋放後無家可歸,很快再度入獄。
上世紀70年代隨著非裔美國人開始填滿監獄,改造基本廢棄,取而代之的是懲罰。例如,上世紀90年代,南卡羅來納州減少了獄內教育,禁止使用空調,扔掉電視機,中止了監內體育活動。
這是最精妙的刑罰福利制度。非工業化給美國各種族的窮人和勞動階層都帶來就業難題,監獄提供了一個解決辦法:讓白人就業,把黑人收監。密西根大學的歷史學家希瑟·安·湯普森撰文稱,大規模監禁「擴大了美國白人和黑人之間的收入差距」。
下一頁:《時代》周刊:2015年大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