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這是陳鑫涵喜歡的一句詩,也是他氣質的寫照。
淡粉色T恤,乾淨的米色短褲,明眸皓齒,笑容溫暖。
幾個月前,若提前答完考卷,這個少年會倚在窗邊,看著窗外樹葉中透來的光,心生浪漫,寫下詩句,當時的他從沒想過自己能在2019高考中取得常州文科第一的成績。
「這次報考了哪裡?」記者問。
「北京大學哲學系。」
北大,文科優等生們意料之中的選擇。對於一般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選擇來說,「哲學」並不是一個常見的答案。
哲學:「如何確定我們不是活在夢裡?」
「為什麼會報哲學?」記者特別好奇。
「高一的時候,我的同桌突然帶了一本海德格爾《形上學導論》來。當時我不懂哲學,就看這名字挺好玩的,拿過來翻了翻,覺得好厲害。」
就這樣,陳鑫涵「不明覺厲」地跟哲學結了緣。
高二暑假他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哲學夏令營,在聽完哲學「大拿們」授課後,這位少年明確了自己未來的選擇。
「哲學是一門充滿著智慧的學科,而且可能還是真正引領人類方向的一個學科。」
陳鑫涵說物理、化學的確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巨大貢獻,讓我們發現了電,發明了蒸汽機,發明了飛機;然而或許只有哲學可以引領人類探索過去和未來,甚至宇宙。
「有些哲學問題是我們覺得很簡單,但卻很值得思考。比如我們如何確定自己不是活在夢裡?我們是不是我們自己?怎麼確定從小時候長到現在,自己沒有變化過?」
↑陳鑫涵書架上的哲學書籍
和很多對未來專業知之甚少的考生不同,陳鑫涵已經初步建立了自己的哲學觀。在中國哲學、古希臘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宗教學等等中,他最好奇的是宗教學。
「可能我們受到某種局限,所以整天『唯物』、『唯心』,難道沒有其他選擇嗎?我們沒必要把神當成一個很可怕、很神秘的東西。」
同時,奶奶的信仰也給了他不少啟發。
陳鑫涵的奶奶從小不識字,卻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高齡時還去了西藏和印度。信仰不僅給了她克服困苦的力量,包容萬物的善良,還賦予了奶奶持續學習的動力。
「有的時候(奶奶)給我看她的經書,有的字我不認識,但她認識。除此之外,她還學習了很多漢字。(我覺得)這就是她的信仰所支撐的。」
「你有信仰嗎?」記者問。
「(我覺得)信仰其實就是一種目標和奔頭。我(的信仰是)想為哲學做出一些實質性突破。」
陳鑫涵解釋說考前和同學們討論未來專業時,大家都不想學哲學,因為覺得自21世紀以來,這門學科都沒有本質性突破,他聽了很心酸,「難道學哲學一點出路都沒有嗎?我想為哲學做一些事情。」細聲細語的少年眼神中露出動人的堅定。
愛好:我為自己寫詩
2019年的高考作文題是《味道》,與大多數人寫 「人的味道」、「家的味道」不同,陳鑫涵體悟了「詩的味道」。
喜歡詩歌是他第二個鮮明標籤。
他從顧城、舒婷、戴望舒的現代詩開始,後來又慢慢愛上了婉約派的古典詩歌。
「如果能穿越回古代,你想成為哪位詩人?」
「晏殊、晏幾道父子那樣的吧!」
「為什麼?」
「生活不愁,能夠從事自己喜歡的創作。但又不放蕩,過著嚴謹的生活。」
「平時會寫詩嗎?」
「會的,現代(詩)、古體(詩詞)都會寫。」
陳鑫涵仔細研究過古代詩詞的格律,對於平仄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寫詞的時候,他一般都是先把腦海中靈感乍現的句子寫出來,然後再根據平仄去詞譜中尋找合適的詞牌名,再將詞填滿。
寫詩作詞對於陳鑫涵來說是一種融入骨子的愛,會在某個瞬間自然湧現。
「什麼時候會寫詩?」
陳鑫涵講述了一個情境:「一天中午午休,我醒得比較早,大家都還在睡,那是一個夏天,太陽明媚,我聽到外面有蟬在叫,教室裡特別安靜,突然覺得意境很好,(文思泉湧)當時就提筆開始創作。」
「可以給我欣賞一首原創詩嗎?」
「多不好意思!」陳鑫涵害羞起來。
雖然記者再三表示想看看他的原創詩,最後還是被拒絕了。陳鑫涵說有些人寫詩詞是為了傳頌,而有些人只是為了寫給自己。他是後者。「我不怎麼給別人看的。」
由於喜歡看書寫詩,陳鑫涵從小學起就成了一個「小眼鏡」,「小學的時候眼睛200多度,現在已經600多度了。」他坦言對正確的眼睛保健方法不是特別清楚。聽聞本次活動的贊助商明月鏡片將在未來四年為自己安排每年一次專業的眼睛健康檢查、用眼諮詢及配鏡支持,陳鑫涵很開心。
明月鏡片長期關注中國青少年的視覺健康,由於青少年發育未成熟,近視程度會不斷變化,根據年齡和使用場景的變化,選擇合適的鏡片,才能對近視起到更好的防控作用。
家庭:這對爸媽有點潮
採訪前的溝通中,記者添加了陳鑫涵爸爸的微信。從朋友圈看,陳鑫涵的父親過著「年輕人」的生活,曬植物、曬食物、也曬娃。
「我看到你爸爸經常發關於你的消息,特別為你自豪。」記者說。
「那是你沒看到我媽的!」陳鑫涵笑了。
他說高考成績出來後,媽媽應該是最開心的,當時就心花怒放地抱著他「蹦起來」。
不僅心態年輕,陳鑫涵的父母思想上也很in。
問及最近在幹嗎,陳鑫涵說「學劍道。」
「怎麼會去學劍道?」
「媽媽讓我去學的。」
↑陳鑫涵學習劍道
陳鑫涵說自己是個「宅男」,媽媽希望他運動起來,而日本劍道不僅是一種運動,也很有文化底蘊,因此從去年他就開始了劍道的學習。
不僅如此,陳鑫涵父母還很注重儀式感。18歲成人禮時,分別為陳鑫涵準備了不同的禮物。
「我印象很深,爸爸送了我一塊表,一桿筆。」
「什麼含義?」
「爸爸說送表是為了讓我掌控自己的時間,送筆是想讓我書寫自己的人生。」
父親的儀式感不僅僅表現在禮物上,更體現在對陳鑫涵思想的指引和深層交流上。
「他給我的是一些方向性的東西,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東西。」
「那你是一個有儀式感的人嗎?」記者問。
「要分情況。對於生日這些我不是(特別注重),我的儀式感可能體現在更大些的日子上,比如孔子誕辰。」
陳鑫涵作為準哲學專業的學生,「有大智慧的」孔子是他的偶像。他會在孔子誕辰日去誦讀幾篇《論語》,回顧他的生平,以此緬懷和紀念自己的「精神導師」。
未來:外表薛寶釵,內心林黛玉
採訪接近尾聲,記者和陳鑫涵聊到對未來的期許。
「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外表要像薛寶釵,心裡要像林黛玉。」
「喜歡『紅樓』,不愛『三國』」的陳鑫涵精準地用兩個小說人物形容了自己心中的 「完美人格」:外表像薛寶釵一樣麻利、能幹,隨時可以處理任何事情,可是內心卻始終有自己的想法,保持林妹妹的那份敏感和浪漫。
「我覺得學文科的人,都應該有一顆敏感的心。」
關於大學的規劃,語言能力不錯的陳鑫涵說一定會利用北大的條件多學幾門語言。
「你會學什麼語言呢?」
「一定是和我研究相關的。如果研究古希臘哲學,我會學希臘語;如果研究佛學,我就會學古梵語。」
關於未來的職業規劃,陳鑫涵已經想好,希望能夠畢業後留在高校繼續做哲學的相關研究。
如果下輩子能夠選擇,陳鑫涵想變成一隻熊貓。
「為什麼?」
「因為這輩子很忙,想體驗一下舒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慢慢地,吃了睡、睡了吃……」
「為什麼選熊貓?」
「因為我覺得熊貓最可愛啊。」
此次「看00後優等生大話高考」專題活動中,我們可以看到「近視」在高中生群體中已非常普遍。據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數據,我國高中生和大學生的近視率均已超過7成。相較之下,美國中小學生近視率僅在10%左右。作為中國鏡片領軍品牌之一,明月鏡片想通過此次活動呼籲廣大學子,在學習的同時,積極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提升近視防控意識。明月鏡片也為00後優等生們在未來大學四年中,安排了每年一次專業的視覺健康檢查、用眼諮詢及配鏡支持。
(記者/朱彤 攝影/權廉程)
想要了解更多,請戳專題>>>
荔枝新聞.明月鏡片看00後優等生大話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