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市有三部古籍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

2021-01-09 宜興城市映像

在江蘇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中,宜興市圖書館珍藏的《荊溪外紀二十五卷》《何氏語林三十卷》《小窗自紀四卷豔紀十四卷清紀五卷別紀四卷》等3部古籍成功入選。

《荊溪外紀二十五卷》是明朝沈敕編纂的一部重要地方志書,全書「詩文千餘篇,附先賢列傳及相傳節義奇異等事」,彌補了由官方組織編纂的《縣誌》的不足,且印行極少,幾成孤本,宜興市圖書館存有此書的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四卷六冊。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宜興城市一瞥 彭文攝

《何氏語林三十卷》為明代文人何良俊編撰,採輯兩漢至元代文人的言行。全書分三十八門,其中三十六門全依《世說新語》舊例,嘉靖二十九年(1550)三十卷同時出版,因卷帙浩繁,流傳甚罕,宜興市圖書館共存有五卷二十冊。

《小窗四紀》是明代文學家吳從先所著的一部儒家通俗讀物的雜說著作,包含儒、道、釋等各家學說,以修身養性為主,兼顧對歷史人物、事件的看法和評說,包括《小窗自紀》《小窗豔紀》《小窗清紀》和《小窗別紀》四大本,宜興市圖書館存有明萬曆刻本二十三卷四十一冊,分別是自紀一至三卷,豔紀十四卷,清紀之清語一卷、清事一卷,別紀四卷。(江南晚報記者 何小兵)

相關焦點

  • 天一閣藏52部明代地方志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長垣縣誌》《鈞州志》《建陽縣誌》《光化縣誌》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近日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全國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和23家古籍保護單位進入推薦名單,其中,天一閣藏52部171冊明代地方志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天一閣又一批珍貴古籍入選「國家級」寧波這2家單位也上榜
    中國寧波網記者 陳青 林旻 通訊員 劉雲 馬曉紅 陳瑩(天一閣館藏明代地方志)今天上午,記者從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獲悉,在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推薦名單上,全國共有752部珍貴古籍和23家古籍保護單位入選,其中,寧波市天一閣博物館的
  • 平陰:珍貴古籍罩上了「鐵布衫」
    最後確定善本1136冊,現存古籍藏書囊括了經部、史部、子部、集部等20餘種,都是較為珍貴的文化遺存,其中《鏡吾錄》、《說經札記》、《說文解字》等為本館藏書之精品,《鏡吾錄》《說經札記》很可能是孤本。近年來,在主管部門和上級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平陰縣圖書館積極開展古籍保護工作,努力改善古籍收藏環境,按照《圖書館古籍特藏書庫基本要求》,設立了專門的古籍庫房,定製了防蛀防潮的樟木書櫃和保護措施。搶抓「山東省第四批珍貴古籍名錄和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的徵集、評選」活動契機,按照省廳標準要求,對照館藏古籍資源,積極做好申報工作。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瀋陽市慈恩寺入選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11月2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通知,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在全國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共23個)中,瀋陽市慈恩寺作為遼寧唯一一家單位成功入選。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和旅遊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遊局,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中國國家博物館:《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752部)》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23個)》已經國務院批准同意,現予公布。
  • 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入選國家級非遺
    央廣網寧波12月22日消息(記者杜金明 通訊員王伊婧)21日,文化和旅遊部在官網上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寧波天一閣古籍修復技藝成功入選。天一閣自明嘉靖年間建立,藏書和修書活動密不可分,一直傳承發展至今。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1961年,國務院將布達拉宮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西藏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達拉宮宮藏在冊的漢、藏、滿、蒙、梵等多文種珍貴古籍文獻近4萬函。
  • 《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周斌席小超    本報開封訊 11月1日,來自全國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專家、學者匯聚河南大學,共賀該校《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出版發布。
  • 近代日本的古籍複製事業與古籍影印理念的變遷
    所幸我國名門舊家珍藏千年以上之古典書籍,傳至今日者亦不在少數,且當中包括大量中國本國已然散佚的珍貴漢籍,此點頗值吾輩為傲……大正十二年九月一日突如其來之關東大震災、火災,是為有史以來未曾有之慘事,遭遇破壞滅絕的一切事物中,也有我國上下三千年的文化產物———此等希覯之典籍,化作烏有。
  • 多版本《四庫全書》「現身」中華古籍大展
    此次展覽匯集全國20多個省份40餘家公藏單位、30餘位私人藏書家的330餘種珍貴藏品,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國家圖書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國家典籍博物館)承辦,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及各參展單位協辦。
  • 「書痴」整理古籍30載:發現失傳的東西最高興
    庫房堅守:「吐出的痰都是黑的」尋霖的眼睛高度近視,有1300多度。他說,這大概跟圖書館庫房的光線環境有關。湖南圖書館收藏了大量古籍線裝書,但長期以來未進行規範整理。1988年尋霖受命重組古籍分編組,帶領三名同事扎進庫房,一幹就是十年。由於工作的特殊性,所有古籍整理只能在庫房內進行。
  • 上海圖書館給古籍穿上防蠹衣(圖)
    函套中的古籍已夾放防蠹紙,右側一沓為防蠹紙。      每年有多少古籍由於蟲蛀、酸化等原因,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這個數字已很難精確統計。「600年前的古籍論頁賣;400年前的古籍論冊賣;元代以前的古籍論塊(殘頁)賣。」這條在收藏界流傳已久的定律,似乎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古籍的現狀。   曾有學者估算,我國現存古籍的數量至少在3500萬到4000萬冊以上。除了國家收藏單位圖書館、博物館、文獻收藏單位以外,民間還有大量古籍藏於個人、寺廟。我國古籍「家底」驚人,消亡速度也同樣觸目驚心。
  • 宜興6個村落入選首批省傳統村落名錄
    原標題:宜興6個村落 入選首批省傳統村落名錄 近日,江蘇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等部門,認定公布了第一批江蘇省傳統村落名錄,宜興市徐舍、芳橋、張渚、丁蜀、新莊等地的6個村落名列其中,入選數量為無錫大市各板塊最多。
  • 古籍藏書章
    經他們收藏、鑑定或題跋的古籍,在鈐上他們富有個性的藏書章後,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文物價值與藝術價值有了更高的提升,而眾多珍本、善本也藉此得以長期流傳。究其原因,藏書章功不可沒。  藏書章承載著藏書家豐富的個人信息。
  • 古籍新書·2019年秋季|日本世說新語注釋集成
    【編者按】該古籍新書書單是由「古工委微信聯盟」所擬(「古工委」全稱為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每年四期。澎湃新聞經《古籍新書報》(微信號:gujixinshubao)授權轉發。每種作品前附有詳細解題,對了解書原作者生平、書本身內容特點、地位價值等非常有幫助。張伯偉,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兼任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特聘教授、南京大學域外漢籍研究所所長、韓國東方詩話學會理事、江蘇省比較文學學會常務理事。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東方詩學及域外漢籍研究。
  • 有的古籍是孤本,為什麼就不能多抄錄一本呢?
    所謂古籍孤本,意思是說,該書在歷史上是有記錄可查的(即上了古時的圖書目錄或者影響很大、廣為流傳),並且,現存的該書的古籍刻本只剩下了一本。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你現在依據古籍孤本,抄寫或者複印多少本,都叫做現代製作的副本,與所謂孤本,沒有一毛錢的關係。
  • 上海圖書館研製神奇薄紙 夾在古籍中間可防蟲5年
    一張薄薄的淡黃色紙頁,夾在疊放的古籍中間,就像一張神奇的「護身符」,抵禦蠹蟲蛀蝕的效果可長達五年,並且對文獻紙張、字跡均無任何損傷和影響,適用於專業機構對古籍、碑帖、家譜、字畫、地圖、紙質檔案等文獻的防蟲防蛀,也為普通家庭藏書的保護開啟新思路。這種紙就是上海圖書館近日研製成功的古籍防蛀新型用品「防蠹紙2號」。
  • 省方志館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學習古籍保護工作
    為做好古籍保護工作,切實提高省方志館古籍保護和管理水平,近日,省方志館文獻部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簡稱「省圖」)學習調研,省圖副館長倪俊明、特藏部副主任張淑瓊等參加座談並交流經驗。座談會現場在座談會上,倪俊明結合省圖工作實踐,有針對性地介紹了古籍日常保護、古籍修復和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經驗和方法,雙方就文獻交換、互通有無達成共識。參觀古籍修復室會後,在張淑瓊帶領下,與會人員先後參觀了古籍修復室、特藏部閱覽室、古籍書庫,學習如何進行冷凍殺蟲、庫房日常管理、特藏部讀者服務等業務。
  • 古籍新書·2020年夏季 | 俞樾書信集
    封面有江標題識,云:「《琴清閣書目》稿本一冊,己丑十月趙靜涵師檢付。元和江標記。」下鈐「師許堂藏書」長朱方及「丙辰年查過」楷字朱記。書前有庚寅(1950)王大隆題記。每種上鈐「周曰漣猗塘印」白文印,似為核驗所記。下注價格,當為售書時所為。此書目中宋元版不多,而舊鈔既富且佳。周氏藏書目另有一種曰《漱六樓書目》,合觀可知其收藏大略。《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