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圖書館研製神奇薄紙 夾在古籍中間可防蟲5年

2021-01-08 中國網

一張薄薄的淡黃色紙頁,夾在疊放的古籍中間,就像一張神奇的「護身符」,抵禦蠹蟲蛀蝕的效果可長達五年,並且對文獻紙張、字跡均無任何損傷和影響,適用於專業機構對古籍、碑帖、家譜、字畫、地圖、紙質檔案等文獻的防蟲防蛀,也為普通家庭藏書的保護開啟新思路。這種紙就是上海圖書館近日研製成功的古籍防蛀新型用品「防蠹紙2號」。

化學科學為文獻保護保駕護航

上海圖書館原本與化學這門學科相距甚遠,是文獻保護的迫切性使兩者互生了緊密的關聯性。古籍保護中的蟲害防治歷來是藏書機構殊為重視與不可忽視的課題,作為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上海圖書館肩負著館藏170餘萬冊珍貴古籍文獻的保藏保護工作。為攻克這一難題,既克服傳統防蛀手段中藥物毒性較大的弊端,又避免真空充氮、超低溫冷凍等現代殺蟲應用在設備及操作上的繁複性,上海圖書館結合曆年古籍保護工作實際經驗,於1994年-1997年完成了「用擬除蟲菊酯對館藏圖書、資料防蛀方法的研究」科研項目,彌補了傳統化學與物理滅蟲防蛀法的諸多不足。「防蠹紙」項目雖然獲得了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及上海市文化局科技進步一等獎,但探索未就此止步。基於防蠹紙產品在古籍防蛀上的實用、有效,也為了進一步增強紙質文獻防蠹紙的防蟲防蛀性能與安全性,上海圖書館在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繼續探索研發新一代紙質文獻防蠹紙系列產品。新產品「防蠹紙2號」針對危害古籍文獻的常見蠹蟲,採用了新一代擬除蟲菊酯,選取多種擬除蟲菊酯進行純化、復配,並通過增效劑提高燻蒸效果、增強藥物活性。複合配方也解決了蠹蟲的抗藥性反應問題,實驗證明它對常見蠹蟲具有廣泛的緩釋燻蒸與觸殺效果,其防蛀效果及安全性能已通過相關專業檢定機構的檢測鑑定獲得證明。同時,新產品建立了更高的安全標準,研究人員特別強調其安全性,確保其對人體無毒無害。

據悉,該項成果已進入實際應用階段,目前上海圖書館部分古籍書庫已使用上了第一批成品,後續將逐漸有更多的館藏珍貴古籍得到「防蠹紙2號」的悉心「呵護」。這一成果,不僅為圖書館、檔案館提供了一種短期殺滅與長期防治相結合的紙質文獻防蛀解決方案,其使用便捷、安全可靠的特點,也適用於市民家庭藏書的防蛀保護。

清洗老唱機有了「秘方藥水」

「防蠹紙2號」的研製成功,是上海圖書館文獻保護工作不斷探索、創新發展的成果。這樣的成果不僅一個。據記者採訪,上海圖書館還擁有清洗老唱機的「秘密藥水配方」。

據統計,到2012年為止,上圖館藏老唱片總數超過20萬張,為了將這些珍貴的聲音(樂)文獻轉錄為數字音頻長久保存,首先要用藥水將老唱片片紋裡的塵垢、黴菌和手印等汙損「清洗」乾淨。麻煩的是,不同品牌和型號的唱片清洗機配備不同的藥水,與此同時,藥水原液與純淨水的調配比例需要千百次摸索嘗試……從2006年開始,上海圖書館工作人員不厭其煩地反覆尋找、比較,像做外科手術一樣小心翼翼,像銷售員一樣跑了全國很多地方尋找最靠譜的清洗類藥水原液生產商,最終調配出了「黃金結合比例」的、上圖「自主品牌」的最佳配方藥水,使老唱片在轉錄時的音質得到最大程度的還原。  (首席記者吳越)

相關焦點

  • 上海圖書館給古籍穿上防蠹衣(圖)
    函套中的古籍已夾放防蠹紙,右側一沓為防蠹紙。      每年有多少古籍由於蟲蛀、酸化等原因,遭受不同程度的損毀,這個數字已很難精確統計。   上海圖書館歷史文獻中心文獻保護修復部主任、跟古籍修復打了20多年交道的張品芳說,僅從1996年上海圖書館成立古籍保護小組算起,經她和同事之手修復的古籍就不下5萬冊,「破損的原因大多是蟲蛀,有的整冊書都被咬穿了,損失無法挽回。」   古籍保護中的蟲害防治,歷來是藏書機構極為重視的課題。
  • 《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出版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周斌席小超    本報開封訊 11月1日,來自全國公共圖書館、科研圖書館、高校圖書館的專家、學者匯聚河南大學,共賀該校《中國古籍珍本叢刊·河南大學圖書館卷》出版發布。
  • 私人收藏可免費寄存省圖書館
    全省古籍摸家底,武則天詔書現存南華寺  私人收藏可免費寄存省圖書館  本報記者 郭珊  從2007年到2010年,我國將迎來首次全國範圍內的古籍普查工作。預計今年年底,我國將公布第一批使用新分級標準後出臺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命名第一批全國重點古籍保護單位。
  • 近代日本的古籍複製事業與古籍影印理念的變遷
    如中國這般擁有古老文字的國度,而今古典書籍之佚亡可稱無數。在我國,明治初年發行量極大、極普通之書,僅僅五十年後之今日,已成珍書,坊間殊不易得。以東京帝國大學圖書館為首,故黑川真道翁、安田善之助氏等多位藏書家之珍秘俱已亡失,再無重見之可能,任何人都可於典籍保存受到非常之衝擊。這些歸於灰燼的秘籍珍書,當中不乏因從前製作了複製本而得以保存原貌者,但僅極小一部分。若將來再有不測之天災,奇蹟般保存千餘年的貴重圖書,恐怕就不能見到全貌。念及此點,愈發痛感複製是為急務。本社有關複製印行秘籍珍書之計劃,實始於兩年多前大地震不久之後。
  • 噴水、壓平、測量、上膠、貼紙……為古籍續命的他們
    兩萬冊古籍待修復  位於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市歷史悠久,是越國故地、西施故裡。張陽就在諸暨市圖書館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年紀雖不大,卻已經是這裡修古籍的骨幹力量。  諸暨市圖書館裡藏有兩萬冊古籍,這些1911年以前的書籍是張陽的工作對象。
  • 「書痴」整理古籍30載:發現失傳的東西最高興
    68萬冊古籍線裝書的編目,6萬冊家譜的收集,150萬冊古籍的普查……尋霖帶領幾名同事完成了這些浩繁而瑣碎的古籍整理。自從大學畢業後進入湖南圖書館,30年來他幾乎每天都重複一件事:與古籍打交道。這位性格內向的書痴,也曾有內心深處的苦惱。
  • 省方志館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學習古籍保護工作
    為做好古籍保護工作,切實提高省方志館古籍保護和管理水平,近日,省方志館文獻部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簡稱「省圖」)學習調研,省圖副館長倪俊明、特藏部副主任張淑瓊等參加座談並交流經驗。座談會現場在座談會上,倪俊明結合省圖工作實踐,有針對性地介紹了古籍日常保護、古籍修復和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經驗和方法,雙方就文獻交換、互通有無達成共識。參觀古籍修復室會後,在張淑瓊帶領下,與會人員先後參觀了古籍修復室、特藏部閱覽室、古籍書庫,學習如何進行冷凍殺蟲、庫房日常管理、特藏部讀者服務等業務。
  • 古籍新書·2020年夏季 | 俞樾書信集
    中華書局點校本《金史》,最初由傅樂煥先生承擔,但到1966年傅先生去世時,僅做出少部分工作。其後大部分點校工作在1971年後由張政烺先生完成,崔文印先生負責編輯整理,於1975年出版。點校本採用百衲本為底本,與北監本、殿本參校,擇善而從,又參考有關史料進行校勘,吸取了前人的考訂成果,成為當代《金史》的一個通行本,面世後深受廣大讀者好評。
  • 平陰:珍貴古籍罩上了「鐵布衫」
    近日,平陰縣圖書館一批珍貴的古籍罩上了「鐵布衫」。省市古籍保護專家小心的為這些古籍一一裝上了新做好的保護函套,這意味著平陰的古籍保護工作又進了一步。今年8月,縣委書記楊旭東同志到圖書館調研,察看了古籍保護工作,專門協調批覆專項古籍保護資金,要求好好保護這一獨特文化資源,繼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命名古籍保護單位有何深意?國圖館長:針對古籍分布不均衡現狀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11月13日,文化和旅遊部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發布《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和《第六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名單》。封面新聞記者了解到,孔子博物館《乾隆御定石經》等752部古籍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 謝輝丨梵蒂岡圖書館藏漢籍版本價值初探
    第七,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上海土山灣慈母堂第5次印本。此本未能親見,僅據高田時雄之著錄而知[⑦]。以上即是梵蒂岡藏《萬物真原》之七種版本的詳細情況。這一收藏版本的數量不僅優於國內圖書館,即便是在世界範圍內也居於前列。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與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僅分別藏有清乾隆五十六年(1756)重訂本一種[⑧]。
  • 湖南圖書館2020年十大文化事件發布
    2020,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大背景下,全國人民風雨同舟、守望相助,總有一種力量讓你覺得人間溫暖,總有一種精神讓你覺得未來可期。在褶皺的時間網圖中,湖南圖書館選取了2020年湘圖十大文化事件。「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主題攝影展、「漢服遇上萬聖節」活動、「「綠書籤」文化講座、「清光映九州 家國萬裡明」2020年中秋節活動、「圓夢」新年音樂會等一批具有湘圖特色的品牌活動為社會輸送源源不斷的精神文化力量。5、江河通貫 藏智藏書12月,湖南圖書館「藏書於民」活動正式啟動。
  • 天一閣又一批珍貴古籍入選「國家級」寧波這2家單位也上榜
    52部171冊明代地方志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寧波圖書館和餘姚市文保所上榜「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寧波圖書館館藏古籍)寧波圖書館的古籍可溯源至清末薛福成創設的崇實書院,1927年寧波市立圖書館成立時,以薛樓的1.5萬餘冊圖書為館藏。該館現有古籍6萬餘冊,其中善本9千餘冊,有11部古籍入選《浙江省珍貴古籍名錄》。2013年,寧波圖書館入選第一批浙江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2015年入選第一批省級古籍修復站。
  • 多版本《四庫全書》「現身」中華古籍大展
    《注東坡先生詩》四十二卷,宋嘉定六年淮東倉司刻本。此本傳世孤罕,曾經火燎。展覽匯集三百餘種典籍藏品,多本海內孤本、《資治通鑑》殘稿、宋代「譜牒雙璧」等參展大量宋刻本集中展示,數本海內孤本匯集,眾多善本首次亮相。今日,匯集全國330餘種典籍藏品的「中華傳統文化典籍保護傳承大展」在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開幕。
  • 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修復記
    2018年底,國家計劃投入3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開展為期10年的布達拉宮古籍文獻保護利用工程。目前,工程進入一期實施階段。  1961年,國務院將布達拉宮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布達拉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作為西藏歷史上的政治文化中心,布達拉宮宮藏在冊的漢、藏、滿、蒙、梵等多文種珍貴古籍文獻近4萬函。
  • 古籍新書·2019年秋季|日本世說新語注釋集成
    【編者按】該古籍新書書單是由「古工委微信聯盟」所擬(「古工委」全稱為中國出版協會古籍出版工作委員會),每年四期。澎湃新聞經《古籍新書報》(微信號:gujixinshubao)授權轉發。本書的《大唐西域記》原文是以章巽先生點校的《大唐西域記》(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為底本,並參考季羨林先生等《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年版)核定而成的。全書正文依次為解題、原文、注釋、譯文。本書觀點準確、注釋翔實、行文淺顯,是一部優秀的經典普及讀物。
  • 宜興市有三部古籍入選《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
    在江蘇省政府公布的第四批《江蘇省珍貴古籍名錄》中,宜興市圖書館珍藏的《荊溪外紀二十五卷》《何氏語林三十卷》《小窗自紀四卷豔紀十四卷清紀五卷別紀四卷》等3部古籍成功入選。《荊溪外紀二十五卷》是明朝沈敕編纂的一部重要地方志書,全書「詩文千餘篇,附先賢列傳及相傳節義奇異等事」,彌補了由官方組織編纂的《縣誌》的不足,且印行極少,幾成孤本,宜興市圖書館存有此書的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刻本四卷六冊。
  • 《凱叔神奇圖書館2》故事玩偶上線!解決孩子的十萬個科學問號
    8月21日,《凱叔神奇圖書館2》故事玩偶全新上線。《凱叔神奇圖書館》這部作品是「凱叔講故事App」內累積播放時長最久的故事,前兩季累計播放量超4.6億次,收聽用戶675萬人,可見孩子們對它的喜愛!很多不了解「凱叔講故事」的爸爸媽媽很好奇《凱叔神奇圖書館》是什麼?為什麼它的第一部和第二部故事都深受小朋友喜歡?它神奇在哪裡?
  • 遼寧省圖書館曾安家大帥府(圖)
    由於東北圖書館在社會上已產生影響,許多有識之士紛紛捐贈圖書。馮玉祥的夫人李德全女士把自己從美國帶回的一套《大英百科全書》捐了出來,當時哈爾濱的開明紳士孫丹階慷慨捐獻了家藏古籍及碑帖拓片2萬餘冊。  在眾人的努力下,經過幾個月的籌備,東北圖書館具備了開館條件。1948年8月15日這天,沒有舉行儀式,也沒有領導講話,20幾名工作人員在一起合了影,就正式開館了。
  • 巴中老農36年拾荒購書5萬冊 贈千冊古籍給省圖 故事被拍微電影
    巴中69歲老農陳光偉,自辦圖書館20多年,藏書5萬冊,其中古籍約1600冊,民國書刊約2000冊,包括清乾隆五十一年的《陽宅三要》、清道光刻本的《史記註解》、清光緒版《康熙字典》。如此龐大的藏書的背後,並沒有極大的財力支撐。而是靠陳光偉36年靠拾荒一本一本積攢起來的。更讓人敬佩的是,有人開價300萬,想買走這位拾荒老農所有藏書,他拒絕了;卻把珍藏的568種1166冊線裝書,無償捐給了四川省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