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力大卻射得近,為追步兵裝雙腳:德軍38(t)「蟋蟀」自行步兵炮

2020-12-05 墨者師說

【軍事家二戰專欄】地面猛虎篇-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

稀有戰車列傳:德軍38(t)「蟋蟀」式自行步兵炮簡史(上)

一.伴隨火力的「呼喚」

雖然坦克是「陸戰之王」,但無可否認的是,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步兵和炮兵仍舊是陸軍最為重要、數量也是最多的戰鬥兵種。因此一系列依託坦克底盤研發的步兵支援戰車就應運而生了。

「步兵炮」是一種如今已經被淘汰的火炮品種。其身管較短,彈道相對彎曲,主要通過發射高爆榴彈的方式在前線伴隨並支援步兵攻堅。在那個沒有榴彈發射器、火箭筒、單兵飛彈,甚至連迫擊炮技術也不太發達的時代,步兵炮是步兵遭遇到敵軍堅固據點時最為倚靠的重火器。

sIG33重步兵炮,造型古典,很有古代火炮的遺風

20世紀20年代,德國尚處於「十萬陸軍」的凡爾賽條約限制時代,德軍就授意軍工企業在背底下研究新一代武器。萊茵金屬公司下屬的杜塞道夫兵工廠在20世紀20年代末設計出了sIG33型150毫米重步兵炮。這種火炮重1.8噸,威力很大,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成為德軍主力步兵炮,一直生產和裝備到二戰結束,總產量超過4100門。sIG33是德軍步兵團下屬的炮兵武器,主要裝備團屬重武器連(即步兵炮連)。該連擁有一個sIG33重炮排(2門)和兩個leIG18型75毫米輕步兵炮排(每排3門)。可以說,二戰德軍步兵師構築了相當強大的炮兵網絡,師下屬炮團擁有105—150榴彈炮,步兵團下屬炮連擁有75—150步兵炮(戰爭中後期還換裝了不少120毫米重迫擊炮),營直屬重武器排則擁有80毫米迫擊炮。而師下屬反坦克營、團下屬反坦克連還擁有一定數量的反坦克炮,戰爭後期各級單位甚至是單兵還加強了各型火箭筒,一些師還有高炮。我們在看到二戰德國裝甲部隊閃電戰和「虎豹豺狼」們的強大時,很容易忽視,其實他們的步兵和炮兵也是相當厲害的。

德軍使用繳獲的蘇制STZ牽引車牽引sIG33步兵炮

不過sIG33威力雖大,卻存在著相當多先天不足。步兵炮作為伴隨火力,自身因為設計限制射程又相對較近,必須頻繁推進以跟上步兵前進的腳步。但sIG33全重接近兩噸,一枚炮彈接近40千克(還不算發射藥),人力推動相當困難。而如果在戰鬥一線使用馬匹或者卡車牽引,目標既大又脆弱,同樣十分不方便(拉動全套sIG33作戰系統需要6匹馬)。而且sIG33一開始是當做畜力牽引火炮設計的,炮架懸掛減震系統性能不佳,木質或者實心橡膠輪胎無法進行高速機械化牽引,這都限制了火炮的機動能力。最好的解決方法當時是給大炮加上一雙腳,用坦克底盤自行火炮,解決步兵對伴隨火力的「呼喚」。

因為太重無法帶走,被丟棄的sIG33

二.走向自行化

1940年法國戰役之前,德軍利用1號B型坦克改造了一批「野牛」自行步兵炮。這種自行火炮相當簡陋,直接在坦克底盤上四周加上了幾塊裝甲,然後把sIG33連炮帶輪子整個架了上去!這種外形高聳、有些比例失調的武器緩解了重型步炮的機動問題,起碼不用人拉肩扛或者用馬、騾子來拉了。不過這種武器防護差、重心過高容易翻車,而且載彈量寥寥無幾,只是一種應急產品。

比例失調的1號「野牛」

很有意思的一張照片,從被遺棄的蘇軍KV2坦克旁開過的「野牛」,兩種重炮戰車在此相聚

1941年底德軍又使用加長的二號坦克底盤加裝sIG33,製成了所謂的「野牛」2型。這種自行步炮比起1號「野牛」進步很大,重新設計了炮架和戰鬥室,防護、載彈量和穩定性都有所提高。1942年初,德軍提出了研究更新、更專業的自行步兵炮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BMM公司和德國阿爾凱特公司提出了自己的方案。這兩款武器均以捷克制38(t)輕型坦克底盤為基礎,搭載sIG33步兵炮而成。德軍將38(t)自行重步兵炮賦予Sd.Kfz.138/1的編號,稱其為「蟋蟀」。德軍一般用昆蟲名給自行支援類曲射火炮起外號,如「黃蜂」、「野蜂」、「蟋蟀」;用食肉或者大型動物名給坦克殲擊車起外號,如「黃鼠狼」、「犀牛」、「象」。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一些非正式說法,戰爭後期德軍尚在設計中、依託重型坦克底盤搭載170甚至是210毫米巨炮的自行火炮也被稱為「蟋蟀」。因為車體結構不同,BMM廠的38(t)自行步炮被稱為「蟋蟀」H,而阿爾凱特廠的設計則被稱為「蟋蟀」M。

「野牛」2還是不能滿足德軍的需要

三. 研發與構造

(一)「蟋蟀」H型

1942年2月,主管陸戰武器研發的德國國防軍兵器局6處對新式武器研發召開會議,最終確定用38(t)坦克底盤充當新式自行火炮的底盤,包括自行步炮、坦克殲擊車等等。3月6日,BMM廠接到命令開始研製任務。BMM廠是捷克斯洛伐克的著名重型機械工廠,也是38(t)坦克的研發和主要生產工廠。因為俄國和北非前線反坦克壓力巨大,BMM廠的大部分設計人員和產能都投入到了搭載俄制加農炮的「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上。這款武器當月即製成樣車測試、4月底投入量產。而「蟋蟀」H的研發則相對緩慢,直到9月才開始製造第一樣車。BMM廠當時又接到了研發、生產搭載德制Pak-40反坦克炮的「黃鼠狼」3H坦克殲擊車的任務,坦克戰武器具有最高優先級,所以「蟋蟀」H的測試和量產工作被進一步拖延。1943年2月,「蟋蟀」H終於投入量產,距離立項已經過去了整整一年。

「蟋蟀」H自行步炮,來自盟軍在法國北部繳獲戰車後拍攝的存檔照

「蟋蟀」H的底盤基本沿用自現有的38(t)G和H型,拆掉車體頂板和炮塔以後,在車體上焊接了一個大型敞頂戰鬥室。車體正面裝甲到發動機艙防火板之間的空間即可放置火炮、乘員、彈藥和其他裝備。sIG33步兵炮的炮架進行了重新設計以適應車載空間,火炮駐退器的液壓筒與戰鬥室地板連接以提高炮架的強度。戰鬥室前方變速器裝甲蓋板上有火炮行軍支架。行軍支架的目的主要是車輛行駛中固定火炮,防止顛簸損壞零件或造成過大的精度誤差。支架設計得很巧妙,可由乘員在車內操作放倒,這樣一來突然遭遇戰鬥時就不需要乘員冒著危險到車外來摘取支架了。

工廠裡剛剛完工的「蟋蟀」H

為適應車內空間,車載sIG33的控制高低機和方向機的手輪被集中到炮架左側,由炮手完成搖炮和瞄準的過程。炮手身後是車長。巨大的步兵炮幾乎被戰鬥室分成了兩半,戰鬥室右側前方為駕駛員,後方為裝填手。戰鬥室內除了炮彈,還有MP-40衝鋒鎗和毛瑟步槍、手榴彈、鋼盔等步兵裝備。因為步兵炮射程短、直接參加一線步兵作戰,自身可能也要面對步兵戰的威脅。

頂部拍攝的「蟋蟀」H敞開戰鬥室內部

戰鬥室後部的裝甲板可以打開,以在射擊時增大車內空間,放置待發彈藥,方便裝填手裝彈。戰鬥室頂部的支架和掛鈎可以加掛帆布遮風擋雨。

(二)「蟋蟀」M型

1942年末陸軍兵器局要求阿爾凱特公司對38(t)底盤進行重新設計,製造更新式的自行火炮。「蟋蟀」H和黃鼠狼3是直接在現有38(t)坦克底盤上加裝和火炮而成,但坦克車體和底盤的結構並非完全適合自行火炮的需求。如其後置發動機艙和車體上部箱型結構就不利於戰鬥室的安置。自行火炮設計只能對現有底盤做出各種妥協。而如果弄一種全新的底盤,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阿爾凱特的經典作品「黃蜂」自行火炮,重新設計了二號坦克底盤,發動機中置,戰鬥室後置

阿爾凱特公司有很豐富的自行火炮設計經驗。該公司在1942年設計了「黃蜂」式105毫米自行榴彈炮(Sd.Kfz.124)、「野蜂」式150毫米自行榴彈炮(Sd.Kfz.165)和「大黃蜂」式88毫米坦克殲擊車(Sd.Kfz.164,後來被稱為「犀牛」)。這些自行火炮的特點是:依託現有坦克底盤的零件,但對底盤進行了重新設計。車體前部呈大角度傾斜裝甲,發動機艙改置於車體中部,後部則是一個大型箱狀戰鬥室。這樣做使得車體結構更加緊湊、戰鬥室面積擴大、作戰補彈也更加方便。火炮靠後布置有利於減輕後坐力對車體的衝擊和損害,今天大部分自行火炮的戰鬥室(炮塔)也是裝在車體後方的。

保存在美國阿伯丁坦克博物館的「蟋蟀」

博物館中的「蟋蟀」M

阿爾凱特在接到兵器局的命令後,很快利用上述經驗重新設計了基於38(t)的專用自行火炮底盤,並在此基礎上延伸發展出「黃鼠狼」3M坦克殲擊車和「蟋蟀」M自行步兵炮。因為反坦克作戰的絕對優先權,「黃鼠狼」3M在1943年2月就拿出了樣車。「蟋蟀」M只能為此讓路,1943年11月才進行樣車測試,次月投產。

後上方拍攝的「蟋蟀」M戰鬥室內部圖

「蟋蟀」M底盤的車輪、履帶、發動機、懸掛、冷卻系統等等全部來自於38(t)坦克的部件,但底盤的整體結構進行了重新設置。車體前部改為一體式傾斜裝甲,駕駛員在右側有專門的焊接觀察室。車體中部是發動機、油箱,戰車的發動機進氣口改用車體中部兩側的格柵。車體後半部分是大型箱狀戰鬥室。這樣的布局和同是阿爾凱特廠設計的「黃鼠狼」3M十分相似。戰鬥室前部安裝sIG33步兵炮,傾斜放置的火炮的駐退液壓筒直接與戰鬥室地板相連,以使用戰車強度較高的底部承載火炮的後坐力。戰鬥室四周都是炮彈和發射藥的支架,戰鬥室後部可以打開以方便補充彈藥。火炮下方有一塊聯動的裝甲蓋板,在火炮抬升時可以保護戰鬥室前部開口與炮身之間的空隙,避免彈片損壞火炮或殺傷艙內人員。在「蟋蟀」H上也有這樣的設計。

東線戰場同時出現的「蟋蟀」M和「蟋蟀」H

四. 生產與改進

「蟋蟀」H於1943年2月在BMM廠投產。2月生產25輛、3月40輛、4月52輛、5月52輛、6月31輛、10月10輛,總計生產210輛。4月以後生產的戰車使用了38(t)K型坦克的底盤,發動機由普拉加TNHPS/2型改為普拉加AC型,不過功率不變仍為150馬力。「蟋蟀」H的最後10輛計劃改為自行高炮,不過沒能實行,還是以自行步炮的面貌完工。

同為阿爾凱特公司設計的「黃鼠狼」3M,布局和「蟋蟀」M幾乎一樣

前線的「蟋蟀」M

「蟋蟀」M雖然由阿爾凱特設計,但阿廠自身還有繁重的其他生產任務,而且從未接觸過38(t)底盤相關車的製造工作。所以圖紙移交BMM廠,由該廠量產,1943年12月第一批18輛量產型完工。根據兵器局武器移交表的數據,1944年1月最初8輛「蟋蟀」H交付部隊;2月22輛;3月27;4月;5月38輛;6月37輛;7月28;8月;9月;10月19輛;12月2;1945年1月;2月;3月12;4月。總計交付部隊225輛。其中有14輛是返廠大修重新交付的戰車,「蟋蟀」H的新車總產量是211輛。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1940年法國戰役德軍第7步兵旅利刃破壁戰術行動
    ,其裝甲厚度就厚達70毫米,該門火炮也是當時戰場威力最大的坦克主炮之一,能夠在500米距離內直接擊穿德軍最先進的三號坦克正面裝甲,除裝備該門主炮外,其坦克坦克可移動炮塔也裝備一門法國當時最先進的SA35 L/32倍徑 47毫米加農炮300米穿深高達58毫米。
  • 「混血獵手」列傳:二戰德軍「黃鼠狼」3坦克殲擊車技戰史(上)
    坦克殲擊車—或者所謂「自行反坦克炮」,一般是利用無炮塔的坦克車體,加裝更大威力的火炮製成。它們或許工藝簡陋、或許是趕工而成,但只要戰術得當,卻是相當兇狠的坦克獵手。二戰德國在資源上處於劣勢,對於老舊裝備和繳獲裝備也要榨乾全部使用價值,因此誕生了一批拼湊了各國零件的「混血獵手」。本文要介紹的「黃鼠狼」3即為其中之一。
  • 德軍「犀牛」反坦克炮到底牛不牛?為什麼很多人認為它是脆皮……
    二戰時的德軍在戰爭的前期,依靠自己強大的裝甲力量,在正確的戰術指引下,他們的裝甲師戰勝了波蘭,法國,荷蘭等國家。獲得了很多輝煌的戰果,同時對於裝甲兵器所暴露的不足之處,也在不斷改進,而「犀牛」自行反坦克炮,就是在後方不斷改進不足之處,和前線部隊一直要求的情況下應運而生。
  • 臺灣軍工自行研製的步兵戰車---「雲豹」裝甲車
    "雲豹"裝甲車為8×8車型,基本型為步兵戰車/裝甲輸送車型, 其戰鬥全重約22噸, 乘員為3人:車長、炮長、駕駛員;載員為6人。 主要武器是1門25毫米機關炮;輔助武器是2挺7.62毫米機槍,其中的1挺為並列機槍,在機關炮的右側,另1挺為高射機槍,在炮塔頂部右側,由車長操縱射擊。車內攜機槍彈3 000發。"雲豹"裝甲車的武器系統尚未最後敲定。
  • 德軍獵虎坦克殲擊車:甲厚炮利,比虎式更令盟軍懼怕的鋼鐵怪物
    德軍獵虎重型坦克殲擊車 1943年2月,為了遠距離支援步兵和裝甲戰鬥車輛,德國開始研製在「虎」II坦克底盤上安裝128毫米炮,設計一種重型自行反坦克炮,這就是「獵虎」坦克殲擊車。
  • 德軍參加城市作戰演習「拳師犬」步兵戰車火力貧弱缺陷大
    這是德軍參加某次北約聯合演習的照片,可以看到未來德軍在城鎮作戰中的模式。該部隊裝備的是「拳師犬」8×8輪式步兵戰車,雖然名為步兵戰車,卻只有一挺機槍或自動榴彈發射器,火力非常弱。這也是德軍用「美洲豹」履帶式步兵戰車炮塔對其加強武裝的原因。
  • 蜇人的蜜蜂——二戰德軍「野蜂」自行火炮
    為了能夠在炮兵裝備上壓制對方,除了傳統的牽引式火炮之外,蘇聯和納粹德國都裝備了各種數量龐大且性能不俗的自行火炮。而今天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下二戰時德軍裝備的「野蜂」自行火炮。比如此前的「野牛」系列自行火炮,不僅底盤的承載能力差,所使用的火炮也是老式的步兵炮。
  • 新步兵戰車服役,臺灣掙扎了13年還是結結實實做了「凱子」
    據《軍事維基》報導,臺灣當局宣布,島內自行研製的CM-34步兵戰車已經投入訓練。第一批CM-34已經在2019年交付臺灣南部戰區聯合訓練中心,2020年開始進行野外導航、用30毫米炮射擊靜止和行進間目標等任務,以及發射煙幕彈。臺灣方面表示,總計將採購284輛CM-34。
  • 德軍通用武器運載車史話:用捷克38坦克底盤,扛虎王坦克主炮
    因此德國人在戰爭後期設想以38(t)底盤為參考,開發一種通用底盤,讓這種底盤可以根據需要安裝不同的火炮,以完成不同的作戰任務,同時增加零部件的通用性,令其極大緩解後勤的壓力,這便是「通用武器運載車」(Einheitswaffentr ger)方案。 1944年初,克虜伯、萊茵金屬、斯太爾、阿爾德特四家公司進行合作,投入到設計和製造「通用武器運載車」的項目當中。
  • 在蘇聯最後一次閱兵式上亮相的蘇式暴力風格步兵戰車
    BMP-3步兵戰車(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其作者所有)為了能夠協同主戰坦克作戰,為步兵提供安全高速的機動方式,步兵戰車已然成為了各個大國陸軍的「標配」。我們先通過一些基本數據來了解BMP-3步兵戰車:尺寸:6.73×3.30×2.45米戰鬥全重:18.7噸乘員:3+7人最大速度:70千米/小時最大行程:600千米主要武器:1門100毫米低壓線膛炮輔助武器:1門30毫米機關炮、3挺7.62毫米機槍BMP-3步兵戰車在車體布置上和它的前輩BMP-1和BMP-2有很大的不同,它採用了動力-傳動裝置後置的設計。
  • 美國步兵的依仗是什麼?M2大口徑機槍,美軍永恆的愛
    威力大,火力猛,對輕裝甲單位有十足的威脅。 因此當時美軍不僅將其作為了步兵支援火力,也將其裝到了坦克和輕裝車輛上,可以提供壓制火力和防空火力。 當然,如果要防空的話,一挺M2HB肯定是不夠用的,所以美軍乾脆把M2HB四聯裝,兇猛的火力可以向對手傾斜大量火力,將目標撕的粉碎。
  • 新型先進模塊化步兵戰車 深度解析:「山貓」步兵戰車
    「美洲獅」步兵戰車是21世紀履帶式步兵戰車的典範,擁有先進的設計理念與完美的技術整合。但是萊茵金屬公司並因此沒有放棄對「黃鼠狼」步兵戰車的升級,與德國豹2坦克在國家市場走俏一樣,「黃鼠狼」步兵戰車也受到了不少國家的青睞。但為了搶佔國際市場,以「黃鼠狼」步兵戰車為基礎並融合了「美洲獅」步兵戰車部分先進技術的「山貓」步兵戰車應運而生。
  • 談了那麼久步兵,換個口味來聊聊二戰德軍的自行車連編制和武器
    但二戰時期除了美軍意外,其他國家的機械化能力都處於起步階段,而馬匹之類的畜力還得備著草料和獸醫,所以自行車就成了一種比較廉價且有效的步兵機動手段。二戰德軍偵察營下轄有個自行車連,這篇就聊他們的編制。咱們儘可能的用圖說話,一個自行車連的編制和步兵連差不多,下轄一個連部,三個排,一個迫擊炮火力班以及兩個後勤車隊。
  • 庫爾斯克戰役,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
    李三萬摘要:在二戰中,德軍的88毫米炮具有極強的穿甲能力,是德軍最具威力的反坦克神器。那麼,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的88毫米炮真的能在1000米距離擊穿蘇軍的所有坦克嗎?在二戰中,德軍的88毫米炮具有極強的穿甲能力,是德軍最具威力的反坦克神器。
  • 二戰時期德軍的犀牛88毫米主炮殲擊車一度成為東線戰場死神點名者
    說到二戰時期的德軍坦克88毫米主炮的坦克殲擊車最初第一版本便是著名的犀牛自行火炮,和大黃蜂型88毫米反坦克殲擊車。1941年末到1942年初當時德軍前線坦克型號還是以三號J型L型M型為主這三種裝備德軍當時在東線威力最強的50毫米60倍徑坦克炮,但即使如此面對蘇聯的T34坦克三號J型坦克只能勉強用於坦克戰而已,一度被蘇聯的T34坦克壓制,原因就在於三號坦克底盤較小不能改裝更大的炮塔來裝備75毫米炮,其正面裝甲雖然在1942年得到加強達到50毫米左右,但明顯防護力不夠,火力又不足,四號坦克換裝工作也是遙遙無期,到1943
  • 5000步兵對戰8萬騎兵,步兵殺傷騎兵萬餘人,李陵是如何做到的
    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這話的意思是說:五個胡兵(匈奴兵)才抵得上一個漢兵,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胡人(匈奴人)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不鋒利,現在胡人也學習了漢人的技術,然而以戰鬥力來說的話,3個胡兵才能抵一個漢兵的戰鬥力。
  • 重型坦克發展的極致:堪比鼠式重型坦克的美國T-28超級重型坦克
    無獨有偶,二戰美國同樣也進行了類似的嘗試,試圖生產一種超級重型坦克,不過美國並不是用於反坦克作戰或者機動作戰,而是為了正面突破德軍的「齊格菲」防線,戰術作用類似於德軍的突擊炮。為了確保該型坦克擁有絕對的防護力和火力,其重量也被大幅度增加了,發展為可與「鼠」式重型坦克相媲美的超級重型坦克。
  • 中美步兵班誰更厲害?火力至上「不敵」呼叫支援
    中國步兵班中美兩國步兵班的人員編制均為9人制,在輕武器方面美軍主要裝備有M4突擊步槍和而我軍步兵班裝備的單兵雲爆彈和69-1式火箭筒不僅能反裝甲,其殺傷效能還可對敵方步兵造成較大威脅,所以在重火力方面我軍更勝一籌;輕武器方面,95式步槍和95式機槍的通用性是一大亮點,使後勤變得高效。而美軍槍械的兩種口徑明顯加大了後勤壓力。此外95式的5.8mm口徑威力也要稍強於M4的5.56mm口徑。解放軍步兵班的火力與後勤方面都要強於美軍,但加裝光學瞄準具的M4為美軍步兵的顏值加了不少分。
  • 瑞典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澳軍稱它「查理斯腸子痛」,服役70年
    提起古斯塔夫,軍迷們首先想到的應該就是二戰中德軍大殺器「古斯塔夫」巨炮,不過世界上不止一款武器以「古斯塔夫」為名,二戰後瑞典設計製造的84毫米無後坐力炮也擁有這個名字,全稱應該叫卡爾.古斯塔夫無後坐力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