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0步兵對戰8萬騎兵,步兵殺傷騎兵萬餘人,李陵是如何做到的

2021-01-10 石頭訴歷史

西漢著名將領陳湯曾經說過一句華夏民族非常自信的話: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但很少有人知道,陳湯還說過一句話,這話就是:

夫胡兵五而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樸鈍,弓弩不利。今聞頗得漢巧,然猶三而當一。

這話的意思是說:五個胡兵(匈奴兵)才抵得上一個漢兵,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胡人(匈奴人)的兵器原始笨重,弓箭不鋒利,現在胡人也學習了漢人的技術,然而以戰鬥力來說的話,3個胡兵才能抵一個漢兵的戰鬥力。

陳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李陵生活的年代是漢武帝的中後期,比陳湯早了六七十年,如果陳湯說得沒錯的話,李陵所在的時代應該是「五個胡兵才抵得上一個漢兵」的時代,也就是說,漢武帝時代能夠打敗匈奴憑藉的是強大的國力、高端的科技、優秀的身體素質,明白了這個大前提,再來看李陵是如何率領5000步兵對戰8萬匈奴騎兵的。

公元前99年,李陵率領5000步兵北出居延(今內蒙古額濟納旗東南),李陵的主要目的是牽制匈奴人,為當時的貳師將軍李廣利出酒泉攻擊匈奴右賢王做呼應,結果李陵在浚稽山附近遇到了匈奴單于率領的3萬騎兵主力,李陵只有5000人,被匈奴騎兵包圍在浚稽山之間。

眾所周知,騎兵衝擊步兵,那可是一面倒的屠殺,但是李陵卻率領步軍運用正確的戰術、合理的指揮以及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打退了匈奴騎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匈奴單于3萬騎兵居然拿不下李陵的5000步兵,然後匈奴單于繼續增兵到8萬人,最終靠消耗戰,耗盡了李陵5000漢兵50萬支弓箭,在彈盡糧絕之下,李陵最終失敗被俘虜。

李陵與五千步兵

這一戰,李陵雖敗猶榮,這一戰,是經典的步兵打騎兵的正確戰術、合理指揮的演示,那麼李陵是如何以5000步兵血戰8萬騎兵,殺死殺傷一萬多匈奴騎兵的?

主要是三個原因:

1、正確的戰術

李陵雖然帶領的5000步兵,但是跟隨步兵一起深入匈奴境內的有運輸輜重的戰車,李陵是用戰車結成營寨,然後率領步兵在營外布陣,因為戰車具備一定的防護能力,所以可以作為營寨的防禦設備,營寨之內匈奴人暫時攻擊不到,這裡是李陵的後勤運輸部隊與補給。

李陵以步兵布陣來抵禦匈奴騎兵的衝擊,兵陣的最前面幾排是手持長兵器和盾牌的步兵,長兵器主要是戟,長度一般有3~5米長,同時有執盾牌的步兵,以保護前排士兵的安排,軍陣的中間是手持弓箭的漢兵弓箭手,最後面是弩箭。

漢軍

李陵之所以這樣安排,完全是為了抵禦匈奴騎兵的進攻,匈奴騎兵如果衝擊漢軍軍陣,首先得衝破漢兵的中後排的弓箭和弩箭的攻擊,即使衝過了弓箭和弩箭的射程,匈奴騎兵也要面對漢兵長達3~5米的長戟,能衝破這兩道的匈奴騎兵,基本上少之又少,大多數在漢軍的弓箭和弩箭打擊下傷亡,少數能衝到軍陣前的匈奴騎兵也死於漢兵的長戟攻擊。

2、合理的指揮

李陵所在的位置應該是在山間的峽谷裡,這裡不適合匈奴騎兵的大規模攻擊,這也是李陵依靠地形阻擊匈奴騎兵的指揮,儘管把敵人引入到不利於騎兵作戰的地方,李陵甚至把匈奴人引到樹林中作戰。

同時李陵手下的漢軍士兵訓練有素,聽從安排,且戰且退,李陵將傷兵按受傷嚴重程度分為三級,受傷最重的士兵坐車,受傷次之的駕車,受傷最輕的作戰,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士卒的戰鬥力,這同樣是李陵合理的指揮。

李陵

3、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

漢兵的武器裝備明顯強於匈奴人的武器,是李陵能最大程度地殺傷匈奴騎兵最重要的原因,先說弓弩手,漢兵的弓箭能射50~100米左右,弩箭最遠能射150米,匈奴人的弓箭只能射30~50米左右, 匈奴人的射程不如漢兵, 所以匈奴騎兵在進攻時,到達了漢軍弓弩射程時,匈奴人卻射不到漢兵,這就是武器裝備的原因,也是匈奴人大量受傷的原因。

再一個原因就是漢兵的箭頭都是用金屬材料製作而成,漢武帝時期鐵器已經大量使用,漢軍的箭頭基本是鐵器製作而成,殺傷力強,而匈奴人當時還沒有鐵器技術,是以磨尖的骨頭作為箭頭,殺傷力不如漢軍,這同樣是匈奴人大量受傷的另一個原因。

步兵裝備長戟與盾牌

當時騎兵還沒有馬鞍,是用雙腿夾緊馬身來穩定身體的,這樣很容易影響匈奴弓箭手射擊,再加上射程不如漢軍,匈奴騎兵傷亡就比較大,就算是手持彎刀的匈奴騎兵衝鋒,更容易受到漢軍弓弩手的射擊,衝鋒時受到攻擊匈奴騎兵很容易從馬上掉落,一掉落不死也殘廢了,所以匈奴人受傷很多。

就算有匈奴騎兵衝擊到漢軍軍陣前,能對付3~5長的長戟,也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匈奴人當時又沒有長兵器,騎兵用彎刀對付漢軍的長戟,吃虧的是匈奴兵,受傷的也是匈奴兵居多,這就是匈奴兵武器裝備不如漢兵而導致的傷亡,也是六七十年後陳湯所說的:「兵刃樸鈍,弓弩不利」。

漢軍弩箭比匈奴人先進

所以,這些原因綜合起來,就是5000漢軍能夠殺傷殺死一萬多匈奴騎兵的原因,5000對八萬,比例是1:16,差不多16個匈奴兵要對付一個漢兵,當然是李陵會失敗了,李陵手下的漢兵在射完了所有隨身攜帶的50萬支箭後,沒有兵器再對抗匈奴騎兵了,只有突圍,還是因為漢兵中出了叛徒,才導致李陵投降,最終5000漢軍只有400多人逃回了漢朝,絕大部分漢軍戰死,少數人投降匈奴,這便是最終結果。

相關焦點

  • 人類馴化了馬,騎兵對步兵有全面的優勢,通訊速度也有飛躍
    騎兵對步兵有著全面的優勢,一名騎兵的戰鬥力超過好幾名步兵。另一方面,人類傳遞信息的速度也有了飛躍。在信息戰優於一切的現代戰爭中,通訊的重要性沒有人會懷疑的。因此,要想得對足夠五萬人出徵的戰馬,就得養三十萬或更多的馬。漢朝軍隊每次能集中的騎兵最多不會超過五萬人。
  • 被誤解的「扎馬步」:不是步兵的必要武藝,反而是騎兵的基本功
    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馬步」來源於古代軍事訓練,是一種兼顧訓練和實戰的步法。但這種步法,到底起源於步兵?還是起源於騎兵?觀點卻出現了嚴重分歧。 但是攻擊目標是與自己相同的步兵,絕非是去「抵抗騎兵」。 這是因為,當騎兵發起衝擊時,如果步兵採用「馬步」姿勢側身站立(正面站立絕不可能),手中長槍只能懸空橫刺,遭馬匹撞擊後會被巨大的衝擊力撞到。所以,步兵結陣用長槍抵禦騎兵,大多採用「弓步」姿勢正面站立或側立,長槍一端支撐於地面,這樣才能藉助地面反作用力,「以靜制動」用槍頭殺傷衝過來的騎兵。
  • 歐洲從騎兵制霸天下,到步兵方陣獨樹一幟,是怎樣變革的?
    作為一種策略,人的三角形編隊被設計為轉移騎兵衝鋒成為一種靜態防禦形式。對付步兵的想法,在那個時期慢慢出現,主要受到中東的影響,在當時引起了一些爭議。雖然在我們看來,重裝騎兵顯然是很危險的,但古人有時卻不這麼認為。如果在另一種情況下,步兵打開了他們的隊伍,讓衝鋒的騎兵進入,迅速地解下馬,殺死了倒黴的騎兵,騎兵失敗。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抗日名將方先覺當然也有走麥城的時候,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率領的預備第10師在金井地區遭到日軍第6師團騎兵部隊的夜襲,猝不及防的預10師傷亡300餘人,許多官兵是在睡夢中被日騎直接砍殺的,方先覺痛不欲生。而陳沛第37軍之140師,也是在甕江邊宿營時遭日軍騎兵偷襲,損失更加慘重。
  • 誰才是騎兵之王?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他在全國強制徵兵,匯集了一支數量與伊蘇斯會戰相仿的龐大軍隊,這支軍隊的人數在阿里安的記載中超過百萬,其實在現代史學家的整理下實際人數應為65000人—100000人。亞歷山大馬其頓軍人數則得到增強,約為47000多名士兵。
  • 馬背上的死亡天使,歐洲最富傳奇色彩的騎兵,波蘭翼騎兵!
    翼騎兵常常被編成擁有150-200人的中隊,排成膝蓋挨著膝蓋的密集兩列橫隊,出眾的馬術能讓他們以密集隊形發動衝鋒,而長長的騎槍能保證他們可以先一步將對手刺穿,利用馬匹帶來的巨大衝擊力給敵人毀滅性的打擊。
  • 後膛炮的威力:阿姆斯特朗大炮八裡橋打垮3萬蒙古騎兵!
    實心彈通常採用跳彈殺傷敵人,用法是炮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讓球形實心炮彈在平地上彈跳,高速橫掃敵方的密集步兵縱列,殺傷效果取決於炮彈的反彈、碾壓和撞擊效果。這種火炮首次應用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憑藉此炮攻陷了使用老式前裝滑膛炮的天津大沽炮臺,僧格林沁的3.5萬蒙古八旗騎兵在八裡橋被英法聯軍的阿姆斯特朗野戰炮打垮聚殲。
  • 金戈鐵馬,拿破崙時代的騎兵戰術
    霍夫戰鬥中出現的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和獵騎兵都是當時歐洲騎兵的主要類型。在拿破崙的時代,騎兵仍然是一種極其重要的兵種,其機動力和衝擊力保證了他們在戰場上不可或缺的地位。中隊是騎兵的最基本戰術編制,衡量騎兵實力也喜歡用多少個中隊來統計,就如同用多少個營來統計步兵的實力一樣。
  • 14世紀西歐的步兵革命:農民步兵打垮了貴族騎士
    ,它使步兵戰勝重裝騎兵成為一種常態,而不再是個案或者偶然。關於重裝騎兵在中世紀西歐戰場的優勢地位,許多歷史學家都做出過論述Sir Charles Oman的《中世紀的戰爭藝術》提到:公元378年的亞德裡亞堡戰役是「重裝騎兵取代步兵統治西歐戰場所取得的第一個偉大勝利」,它開創了長達一千多年的騎兵優勢於步兵的局面。
  • 八裡橋:蒙古騎兵對陣歐洲槍騎兵列隊衝鋒
    各樣各樣的洋鬼子出現在華北平原深入到羅馬也沒有到過的地方遠徵1860年8月12日黎明,天還沒有大亮,在嘈雜的北塘村,大隊大隊的各色洋鬼子,英國人,法國人,北非阿爾及利亞人,印度錫克人還有作為苦力的非洲黑人,中國廣東人,印度黑人,馬尼拉人。就開始在扎在村莊周圍爛泥地裡的帳篷中起床洗漱,一片嘈雜。
  • 古典世界重步兵絞肉機:讓希臘人口嫌體直,波斯鐮刀戰車有多牛?
    此時的波斯人卻遠非如此,正如色諾芬所述:「那些(波斯)指揮官對戰車士兵竟然滿不在乎,反倒自鳴得意地認為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也能夠像那些經過訓練的人一樣達到目的。這樣,戰車士兵倒是可以草草速成了,但這種人甚至還沒有衝到敵軍陣前就有一半已經倒在自己的戰車裡,另外一些則會自行跳出戰車。那些小隊沒有了駕馭戰車的人,因而對自己人造成的傷害甚至超過了對敵人的傷害。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胸甲騎兵因為裝備了厚重的胸甲而得名,這種胸甲由前後兩片甲板組成,主要材料是鐵,搭扣和鉚釘為黃銅,由皮帶連接,表面拋光。為了背負沉重的胸甲,胸甲騎兵必須體格強壯,拿破崙胸甲騎兵要求身高在1.8米之上,由此對坐騎負重能力的要求也非同一般,只有法國佩爾什馬、諾曼科博馬、英國夏爾馬等重型馬才能駝載胸甲騎兵。
  • 騎馬與砍殺:諾德與羅多克的騎兵夢
    諾德步兵手持大盾組成一道盾牆向敵人推進,接戰前快速投擲大量飛斧和標槍,接戰後就是大小斧頭上下翻飛。四階遠程的諾德弓箭手,長弓射速慢短弓傷害低,一把雙手斧耍起來倒是能把其他國家的四階步兵頭蓋骨當碗使。頂級步兵的諾德皇家侍衛是遊戲裡唯一的六階兵種,屬性亮眼,高鐵骨、高強擊、高強擲、高跑動,武器熟練度獨領風騷,搭配最高抗擊的諾皇盾,破盾加成的高傷斧頭,攻城的時候可以說是秒天秒地的存在,無愧於諾皇的稱號,唯一的軟肋大概就是那薛丁格的日爾妹了。總體來說不論野戰還是城戰諾德都是步兵一枝獨秀,不愧是步兵升級線最漫長的國家。
  • 長槍兵對抗騎兵,這種觀念是何時開始的?源於現代遊戲
    資料圖長槍兵對抗騎兵的觀念出現於現代的戰爭策略性遊戲,古代的將領們完全不知道長槍兵在面對騎兵時具有優勢,只是通過他們長久以來的戰爭素養和判斷成功騎兵的衝擊方向來遏制騎兵對步兵的衝擊。話雖這麼說,但在歷史上長槍兵對戰騎兵的戰役也不是完全沒有過,其中較為出名的是波希戰爭中古希臘城邦重裝步兵方陣對抗波斯大軍和勃艮第戰爭中瑞士長矛兵對抗勃艮第重、輕騎混合部隊。
  • 拿破崙的騎兵及其戰術運用
    此後,新兵將逐步學習如何以單手、雙手操縱韁繩,以韁繩控制馬匹;如何使用馬刺;如何控制馬匹的速度和方向;如何在缺乏馬勒、馬鞍、馬鐙的狀況下快速上下馬;如何在馬上使用冷兵器乃至裝填、拆卸、組合槍枝。新兵的單人馬術逐步成熟後,也會進行四人一隊的初步隊形練習,最終和步兵一樣學會以密集隊形展開機動和戰鬥。
  • 火槍和長刀專克騎兵?三千中國騎兵蹂躪4萬日軍
    我們知道,日本戰國時代有非常豐富的火槍使用經驗,曾經創造出了很多使用少量火槍手就擊敗對方大隊人馬的戰鬥,特別是織田信長3000火槍手一舉擊敗武田家的全日本最強騎兵衝陣。但是,為什麼在明軍抗日援朝戰爭當中,日本火槍手沒有在決定性戰鬥當中擊敗明軍騎兵呢?
  • 尋找記憶中的戰馬奔騰—中國最後的騎兵部隊
    國民黨軍青海馬步芳所屬的騎兵不善槍炮火力之戰,卻精於馬上山刀格鬥,所用的馬刀,環柄寬刃,形同西北步兵使用的大刀片。,新四軍第四師5000多名官兵死於馬刀之下,著名的老三十二團幾乎被打光,最令人痛惜的是新四軍抗日幹校的200多名學員,在此戰中全部犧牲。
  • 騎兵的作戰能力是不是被誇大了?你怎麼看?
    因此,羅馬騎士也採用了當時地中海世界各國通行的辦法,就是講下馬作戰作為騎兵的主要戰術,這樣戰術雖然放棄了騎兵突擊的威懾力,削弱了騎兵部隊的持續機動性,但卻可以讓騎士們的格鬥技巧得到全部發揮,同時還保持騎兵在機動性方面的部分優勢。假如羅馬人不遭遇漢尼拔,他們在戰略戰術方面也許會走上另外一條道路。漢尼拔可能是地中海世界在皮洛士之後少數幾個真正理解亞歷山大體系精髓的人。
  • 中國軍隊擁有19個騎兵師,維持騎兵部隊需要多少開支?
    騎兵是一個非常悠久的兵種,從古代一直到近代戰爭,都離不開騎兵的身影。在建國的初期,中國軍隊曾經擁有19個騎兵師,戰馬的數量達到了幾十萬匹。從表面上來看,騎兵非常的威風,但是大家或許不知道,僅僅是後勤保障一個方面,騎兵師的花費就是步兵師的好幾倍。
  • 波蘭騎兵旅重創德國王牌裝甲師
    從全局上看,當時德軍集結50萬大軍,分成南北兩大集群,其中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分割波蘭國土,目標是在最短時間內跨越維斯杜拉河,進入波蘭東部,然後與從東普魯士殺來的北方集團軍群會師,共取華沙。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主攻力量是霍普納指揮的第16裝甲軍,該軍的主力便是第4裝甲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