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是人類較早馴化的動物之一,馬的力量、速度和耐力都勝過人類好多。當人類意識到騎著馬匹,可以極大增強功擊力和機動速度時,人類的戰爭手段便有了質的進步。騎兵對步兵有著全面的優勢,一名騎兵的戰鬥力超過好幾名步兵。另一方面,人類傳遞信息的速度也有了飛躍。在信息戰優於一切的現代戰爭中,通訊的重要性沒有人會懷疑的。
馬載著人作戰,其實也很吃力,一名戰士加上盔甲、馬具、武器、食物等等,總共要200斤。使馬的體力很難維持長時間的行軍和作戰,如果騎兵只配一匹馬,在稍遠一點的行軍速度上,很有可能還比不上步兵。所以遊牧民族至少要給騎兵配三匹馬,甚至五匹,輪流騎乘,才能保證騎兵的遠程高速機動能力。蒙古人就有規定,騎過一天的馬,三四天內絕不許再騎。
馬的平均壽命為25-30歲,3歲成年即可乘騎,8歲左右是最佳役使年齡,18-20歲退役。而一般在馬群中,只有六分之一的馬,可以作為戰馬。因此,要想得對足夠五萬人出徵的戰馬,就得養三十萬或更多的馬。漢朝軍隊每次能集中的騎兵最多不會超過五萬人。
騎兵對步兵的優勢在於,騎兵可以利用敵方陣營中的弱點,快速突入敵營,撕裂敵軍隊形,使敵軍崩潰。而遊牧民族擅長的騎射戰術,是高速進入弓箭射程,與敵軍的隊形平行不再靠近,利用弓箭殺傷敵軍。由於他們速度快,敵軍反擊的箭只對他們很難造成傷害。這樣一來,敵軍光挨打無法還手,時間一長就容易崩潰。
奇襲閃擊都是騎兵的強項。遼、西夏等國與宋軍作戰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宋軍列陣不戰。就是只要宋軍步兵排出戰鬥陣形,不再攻擊。那為什麼宋軍還敗多勝少呢?關鍵在於,騎兵經常可以抓住宋軍還沒有列好陣形的機會,發動突襲,一舉擊破宋軍防禦。
對步兵來說,騎兵的追求才是最致命的。人是跑不過馬的,一旦戰敗,步兵跑都跑不掉。如果步兵打贏,騎兵可以一走了之,另找機會再戰。步兵輸了可就慘了,往往會全軍覆沒,沒幾個能活著跑回來。所以,純粹的步兵打贏四次,最後一次輸掉,就會把戰果全部賠進去。
騎兵的活動範圍大,能夠在數十、數百裡的方圓內,對敵軍實施包抄迂迴。蒙古軍隊尤其喜歡大範圍包抄,在對手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把對方的補給線,後方保障基地先佔領或摧毀。最後乘敵主力混亂時,予以消滅。
最後一點,有了馬匹,人類傳遞信息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國古代設立的驛站,採用換馬不換人的辦法,可以在一天內傳遞三百裡,遇到緊急軍情時,可以加上到六百裡、甚至八百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