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馴化了馬,騎兵對步兵有全面的優勢,通訊速度也有飛躍

2020-11-22 騰訊網

馬是人類較早馴化的動物之一,馬的力量、速度和耐力都勝過人類好多。當人類意識到騎著馬匹,可以極大增強功擊力和機動速度時,人類的戰爭手段便有了質的進步。騎兵對步兵有著全面的優勢,一名騎兵的戰鬥力超過好幾名步兵。另一方面,人類傳遞信息的速度也有了飛躍。在信息戰優於一切的現代戰爭中,通訊的重要性沒有人會懷疑的。

馬載著人作戰,其實也很吃力,一名戰士加上盔甲、馬具、武器、食物等等,總共要200斤。使馬的體力很難維持長時間的行軍和作戰,如果騎兵只配一匹馬,在稍遠一點的行軍速度上,很有可能還比不上步兵。所以遊牧民族至少要給騎兵配三匹馬,甚至五匹,輪流騎乘,才能保證騎兵的遠程高速機動能力。蒙古人就有規定,騎過一天的馬,三四天內絕不許再騎。

馬的平均壽命為25-30歲,3歲成年即可乘騎,8歲左右是最佳役使年齡,18-20歲退役。而一般在馬群中,只有六分之一的馬,可以作為戰馬。因此,要想得對足夠五萬人出徵的戰馬,就得養三十萬或更多的馬。漢朝軍隊每次能集中的騎兵最多不會超過五萬人。

騎兵對步兵的優勢在於,騎兵可以利用敵方陣營中的弱點,快速突入敵營,撕裂敵軍隊形,使敵軍崩潰。而遊牧民族擅長的騎射戰術,是高速進入弓箭射程,與敵軍的隊形平行不再靠近,利用弓箭殺傷敵軍。由於他們速度快,敵軍反擊的箭只對他們很難造成傷害。這樣一來,敵軍光挨打無法還手,時間一長就容易崩潰。

奇襲閃擊都是騎兵的強項。遼、西夏等國與宋軍作戰時,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宋軍列陣不戰。就是只要宋軍步兵排出戰鬥陣形,不再攻擊。那為什麼宋軍還敗多勝少呢?關鍵在於,騎兵經常可以抓住宋軍還沒有列好陣形的機會,發動突襲,一舉擊破宋軍防禦。

對步兵來說,騎兵的追求才是最致命的。人是跑不過馬的,一旦戰敗,步兵跑都跑不掉。如果步兵打贏,騎兵可以一走了之,另找機會再戰。步兵輸了可就慘了,往往會全軍覆沒,沒幾個能活著跑回來。所以,純粹的步兵打贏四次,最後一次輸掉,就會把戰果全部賠進去。

騎兵的活動範圍大,能夠在數十、數百裡的方圓內,對敵軍實施包抄迂迴。蒙古軍隊尤其喜歡大範圍包抄,在對手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把對方的補給線,後方保障基地先佔領或摧毀。最後乘敵主力混亂時,予以消滅。

最後一點,有了馬匹,人類傳遞信息的速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國古代設立的驛站,採用換馬不換人的辦法,可以在一天內傳遞三百裡,遇到緊急軍情時,可以加上到六百裡、甚至八百裡。

相關焦點

  • 古代為何沒有騎牛打仗的騎兵,力量與防禦比馬高,速度也不差
    歷史上有許多的騎兵大多數都是騎馬,也有少數的象騎兵、駱駝騎兵,卻在歷史中幾乎看不到牛騎兵、豬騎兵,獅虎豹等猛獸騎兵呢?下面小編為你解答為何歷史中沒有牛騎兵。由於各地域的差異,所產的牛自然也有不同。若是用來奔襲或超長距離突擊的話,牛確實不如馬,但是在短途內,牛的速度並不慢,而且速度爆發力非常強。大家如果見過鬥牛的場面就會發現鬥牛相當的敏捷,若是用做短途衝刺破陣,略遜於馬的速度但卻遠大於馬的質量,會產生出巨大的衝擊力。尤其是衝擊敵方步兵陣地,可以想像一下一群牛往你這裡衝的畫面。而且牛的重心低,對衝擊長槍陣有利。
  • 歐洲從騎兵制霸天下,到步兵方陣獨樹一幟,是怎樣變革的?
    在古羅馬、希臘、腓尼基,甚至到中世紀時,最不可缺少的就是歐洲騎兵,一騎絕塵,令人望洋興嘆。但即使騎兵能夠徵戰四方,依舊還是存在自身的弱點,更何況長期依賴一項兵種,也會被看出破綻。因此,比騎兵更具密集型的戰術編隊——密集方陣登上歷史舞臺,並且主要由步兵組成的密集方陣更具殺傷力。騎兵對步兵的優勢1、騎兵不過一人一馬一長矛怎麼定義重騎兵?
  • 阿拉伯馬的高貴地位:歐洲建設騎兵的參考藍本,世界的通用武器
    這種戰馬不僅滿足長途跋涉的需求,而且耐力強速度快,是騎兵戰馬的不二之選,這也是後來奧斯曼帝國在遠徵歐洲過程中不斷能利用騎兵突襲取勝的原因之一,雖然在馬匹上具有優勢可實際上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戰馬的選取範圍。
  • 馬的馴化和歷史:最開始的馬長得像羊,原來養馬是為了擠奶
    2009年3月6日,英國一考古小組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聲稱發現了人類最早馴化馬的證據,大約可以追溯到5500年前,這一發現將人類馴化馬的歷史向前推進了大約1000年。馬的馴化深深地影響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馬對人類的貢獻極大,它不僅為人類提供肉、奶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而且極大地提高了人類農業生產、交通運輸、軍事作戰的能力。
  • 馬矮刀長槍短,日本戰國時代的騎兵在戰場上的優勢有多大?
    於是專門的騎兵軍團,也在當時日本的東北部開始出現。不過事實上,即使是在武田信玄鼎盛時代的武田家,其騎兵的數量在整個武田家龐大的軍隊中只佔了很小的程度。畢竟當時武田家所佔有的甲斐、信濃等地,大多是多山地形並不是日本的產馬區,因此也只有少數富裕的武士,才能有財力置備馬匹。最令武田家名聲在外的武田赤備,也並不是純粹的騎兵軍團。他們是由少數騎兵作為核心,大量步兵作為主力的混合軍團。
  • 二戰時期騎兵為何是「夕陽兵種」?德國步兵輕鬆粉碎蘇軍集團衝鋒
    抗日名將方先覺當然也有走麥城的時候,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他率領的預備第10師在金井地區遭到日軍第6師團騎兵部隊的夜襲,猝不及防的預10師傷亡300餘人,許多官兵是在睡夢中被日騎直接砍殺的,方先覺痛不欲生。而陳沛第37軍之140師,也是在甕江邊宿營時遭日軍騎兵偷襲,損失更加慘重。
  • 被誤解的「扎馬步」:不是步兵的必要武藝,反而是騎兵的基本功
    「扎馬步」是中國武術的基本功,為大家所熟悉,有說法稱「入門先站三年樁」,也有說法稱「練功不練腰,終究藝不高」。但是,「扎馬步」的起源卻非常有爭議。西班牙大方陣更加靈活:步兵對抗騎兵時,以「弓步」姿勢正面持長槍(一端撐地)指向騎兵;對抗步兵時,則根據實情隨時調整,可以用「弓步」也可以用「馬步」,甚至是雙腿分開直立。 所以說,練習「馬步」對於步兵來說確有一定意義,但並沒有所說的那麼重要。反倒是「弓步」,才應該是步兵最重要的基本功,無論是長槍結陣,還是弓弩投射,或是刀盾兵迎敵,幾乎都少不了「弓步」的存在。
  • 非洲斑馬也是馬,為何從沒人馴化它們當戰馬?答案就一個字
    在近現代戰爭中,能在陸地上稱雄的,是坦克一類的裝甲部隊,它們兼具攻擊和防護雙重能力,最關鍵的是機動性強,千裡之外須臾可到,步兵就是使出吃奶得勁跑,能跑贏的機會也不多。而在古代戰爭中,陸戰之王的頭銜應該送給騎兵部隊,他們在戰場上橫衝直撞,可沒多少人能受得了。
  • 詳解胸甲騎兵、龍騎兵、驃騎兵、獵騎兵、槍騎兵
    胸甲對刀劍有很強的防護力,也能抵禦早期火槍。胸甲騎兵還配備頭盔,法國胸甲騎兵頭盔是鋼質的,下部環繞毛皮,頂部有黃銅的隆起頭飾,輔以馬的鬃毛。 雖然龍騎兵有騎兵之名,但他們的裝備和訓練都是按照步兵的標準進行的。
  • 馬背上的死亡天使,歐洲最富傳奇色彩的騎兵,波蘭翼騎兵!
    波蘭翼騎兵是一種位於輕騎兵與重騎兵之間的中型衝擊騎兵,他們出色地溶合了東西歐的騎兵元素,並極大地發揚了本地傳統與當代創新的優勢
  • 5000步兵對戰8萬騎兵,步兵殺傷騎兵萬餘人,李陵是如何做到的
    眾所周知,騎兵衝擊步兵,那可是一面倒的屠殺,但是李陵卻率領步軍運用正確的戰術、合理的指揮以及強於匈奴人的武器裝備,打退了匈奴騎兵一次又一次的進攻,匈奴單于3萬騎兵居然拿不下李陵的5000步兵,然後匈奴單于繼續增兵到8萬人,最終靠消耗戰,耗盡了李陵5000漢兵50萬支弓箭,在彈盡糧絕之下,李陵最終失敗被俘虜。
  • 拿破崙的騎兵及其戰術運用
    這充分體現了騎兵需要長期進行專業技術戰術養成訓練。新兵要成為合格的步兵已經頗費周折,而要想成為「高高在上」的優良騎兵,所付出的努力將遠多於步兵戰友。培育、保養戰馬也需要漫長的時間與可觀的精力。正如法軍騎兵名將南蘇蒂所述——馬沒有愛國主義,精神力量可以讓士兵在困苦環境下堅持奮戰,卻無法作用到戰馬身上,它們需要反覆的訓練與足夠的補給。
  • 14世紀西歐的步兵革命:農民步兵打垮了貴族騎士
    在騎士時代,由於政治經濟方面的特權,騎士階層對西歐各國的軍事事務處於近乎完全壟斷的地位,這也使得中世紀西歐戰場上,重裝騎兵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步兵只被當作不重要的輔助部隊。步兵革命也極大地改變了歐洲原有的政治格局,對西歐社會步入近代化和作為一個軍事強權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崛起,有著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西歐的中世紀就是騎士時代。在中世紀的戰場上,重裝騎兵佔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但14世紀初的步兵革命使重裝騎兵遭受了一連串的失敗。
  • 談談火器問世對騎兵的影響
    戰爭的發展進步有一個明顯的追求,就是快速機動能力,唯快不破這句話也用在作戰上,騎兵的運動速度,衝鋒速度明顯的快於步兵,因此,騎兵多用在衝鋒作戰中。衝鋒中的騎兵雖然目標大,實際上有馬匹的掩護身體曲縮在馬上反而目標變小了,而且馬匹的奔跑速度快速的多,用速度優勢彌補被擊中的概率,騎兵還是有優勢的。更重要的是騎兵對於地形的適應能力,人無法通過的道路馬匹卻能夠通過,馬匹也好飼養,有草就行。
  • 在歷史上,中原王朝一直懼怕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嗎?
    中原王朝在戰力上的短板,一般認為就是在騎兵上。但是,若籠統地說遊牧民族騎兵一定能夠實力碾壓中原王朝,這又是不準確的。起碼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遊牧民族騎兵無法把優勢轉化為聲勢,只有在它們日後逐漸吸收了中原王朝優秀的騎兵戰術後,其強大的攻擊力才被發掘出來。遊牧民族騎兵在早期的最大優勢體現在這兩個字——「快」和「準」。
  • 諸葛亮的蜀國步兵,為何能夠打敗魏國虎豹騎?看他的發明恍然大悟
    馬背上的民族自古就有,匈奴、羌族、契丹、蒙古族、女真等等,他們都是憑藉戰馬,爭取自己一方天地。 玩過遊戲的人都知道, 騎兵克制步兵,步兵面對騎兵確實會佔很大的劣勢,但是有一個人就想盡辦法,扭轉了這一局勢,此人便是——諸葛亮。
  • 斑馬也是馬,為什麼不能當戰馬,5000年前就有答案了
    在近代戰爭中,能在陸上稱霸的,是重型坦克一類的裝甲部隊,他們兼顧進攻和安全防護雙向能力,最重要的是機動性強,千裡倏忽可到,步兵是沒機會跑贏的。而在古代戰爭中,陸戰之王的稱號應當屬於「騎兵軍隊」,他們在戰場上橫衝直闖,可沒多少人能吃得消。
  • 馬是如何進化的,作為人類的「朋友」它們是如何被馴化的?
    除了有一張大嘴和一張長臉之外,馬還有許多特點。它們的起源和馴化有著非常豐富多彩的發展歷史。馬的馴化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研究結果表明,現代馬有多個祖先,人類和馬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在考古學中第一批馴養馬被記錄下來之前就已經開始了。因此,有可能人類從野外捕獲了他們最早的馬。當野馬數量逐漸減少時,人類開始馴化捕獲的馬。在世界上最古老的馬場被發現後,考古學家認為哈薩克人是最早馴馬的人。它位於哈薩克斯坦北部烏爾泰山東麓下的平原上,有5500年的歷史。
  • 誰才是騎兵之王?馬其頓夥伴騎兵與斯基泰重騎兵的巔峰對決
    雖然人數上波斯軍隊仍然佔有優勢,但是波斯可以用來抵擋馬其頓方陣的的重裝步兵——卡達克重步兵與希臘僱傭軍已經在伊蘇斯會戰中遭到慘重損失,特別是卡拉克重步兵。現在波斯軍隊除了波斯王身邊的衛隊(金蘋果衛隊及不朽軍衛隊)與殘餘的少量希臘傭兵外,步兵的現況非常不容樂觀。
  • 馬的故事與人類文明
    法蘭西共和國騎兵衛隊馬的入門標準是肩高1.66米,而蒙古馬的肩高只有1.35米。作為一個有著悠久騎士傳統的國家的門面,法國騎兵衛隊的馬享有「已經超出了國界」的威望。據說以法蘭西共和國騎兵隊的「龍騎兵」戰馬贈出,這還是第一次。馬作為國禮並不新鮮,中國古代的朝貢活動裡總少不了馬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