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于右任在張掖城外看到巨人腿骨!這是來自那裡的部族?

2021-01-08 隴史薈

抗戰時期,于右任在張掖城外看到巨人腿骨,究竟來自哪裡?

張掖市區西面十幾公裡遠的地方,有一個被黃沙掩埋了十幾個世紀的城市。它就是黑水國遺址。民間傳說在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之前,這裡曾生活著一支被人們稱之為「黑匈」的匈奴部落,又因為它在黑河邊上,所以人們把這個城市遺址稱之為「黑水國」。而上世紀三十年代,于右任卻在這裡看到了巨人骨頭。

張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有「河西糧倉」之稱。縱橫交錯的灌溉網絡,四通八達的交通,水源充足的黑河,奠定了張掖發達的綠洲經濟。人們要破解黑水國的秘密,就必須要了解張掖歷史上少數民族的遷移過程。

夏朝時,張掖是西羌之地,到了公元前21世紀的時候,這裡又變成了西戎的遊牧之地。公元前221年前後,這裡成了月氏人的地盤。據專家考證,今天張掖境內有一個昭武古城,那個城池就是月氏人的故地。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徵討匈奴。在這年的戰鬥中匈奴人大敗,渾邪王等人向漢王朝中央政府請降。至此,河西走廊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從公元前111年設置張掖郡,至今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而黑水國遺址在張掖西面17公裡的地方。

「整個黑水國南城南北長222米,東西248米。四角築角墩,角墩長、寬各約7米,東北角墩最高約13米。東西開門,有甕城,甕垣以子母斷磚砌成,門寬7米。」一塊水泥碑簡單的記載了古城的大體情況。

1938年,國民黨馬步芳部旅長韓起功佔據張掖。他聽說了黑水國關於「金月亮」的傳說後,就打著修築公路的旗號,大肆開挖這裡的古墓葬,使得這一帶的古墓群遭受了一場浩劫。據說,僅挖出的漢磚就鋪了一條長達10餘公裡的道路。

在這次浩劫中,大量的漢墓和一些少數民族的墓葬被挖開。其中,出土了大量的中原灶具等器物和墓主遺骸。在一些墓地中出土的遺骸脛骨都很長,顯然他們不是中原人。當地人稱之為「長人骨」,言下之意就是從這些骨骼來判斷,他們個子應該很高。由此推斷這裡曾經生活著一支不同於漢族的其他民族。

有人認為,這些長人骨是一支白人部族的遺骸。這是怎樣的一個部落,他們是如何來到河西走廊的?在輾轉遷徙的路上,他們經歷過怎樣的風風雨雨?可惜這一切都只能是一個猜想。現在,已經沒有任何關於這些白色人種的線索了。

這一點,似乎和專家們對月氏人起源的推斷有些吻合。有些專家認為,由於月氏分布在東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內,因此其語言為伊朗語族,人為塞種人。這些長人骨是不是他們的骸骨呢?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國民黨元老、詩人於佑任先生考察張掖後,曾經寫了一首詩,他在詩中這樣寫到:

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址,佔地十餘裡,土人稱為黑水國,掘者發現中原灶具甚多,遺骸脛骨皆長。餘撿得大吉磚,並發現草隸數字。

沙草迷離黑水邊,何王建國史無傳?

中原灶具長人骨,大吉銘文草隸磚。

于右任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他的舅舅家在甘肅靜寧,他是國民黨元老。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多次到過甘肅,其代表作品《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

抗戰時期,于右任在蘭州興隆山參觀成吉思汗陵墓時曾賦《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

也就是在這前後,于右任前往河西走廊,在張掖考察,見到了這些長人骨。于右任看到的這些長人骨究竟是來自那裡的部族,至今仍舊是個謎!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魯堂主說藏品第11期:于右任的草書之美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兩幅于右任草書作品內容分別為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倪瓚的《題良常草堂圖》和《題畫》。于右任先生是近現代書法大師,尤擅「草書」,被譽為「當代草聖」。他的草書寓巧麗於簡約質樸之中,雄健多姿,靜穆閒逸,純任自然。上世紀20年代末,于右任先生即開始研究草書,他對各類字體有一妙喻,他說:「楷書如步行,行書如乘輪船,草書如乘飛機。
  • 于右任真跡在臺北展出 主辦方冀青年感受中華文化
    一場以近現代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碑派書法為主題的藝術展11日在臺北開幕。  此展名為「『大器磅礴』于右任碑派書法與民國風華」,以于右任早期魏碑體書法為主軸、展出同一時期83位知名人士的115件書法作品。
  • 姑蘇城外,白月光中看到你
    穿過唐詩宋詞裡的煙雨江南,穿過杏花疏影中的楊柳水岸,停泊在了姑蘇城外的楓橋月夜。一江雲水,半江月色。月光從跌落的夜色裡輕輕爬起,在雲水裡搖晃著。涼涼的月色之下,沉睡著一江流向遠方的往事。夜半鐘聲裡,徘徊於風露中宵,白衣似雪。月光和清風,化成了空靈悠遠的清寂,朦朧了遠處的山水。划過夜空的流星,在雲水裡泛起了層層漣漪。指尖划過月色,眼眉轉過雲水。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朱老總任總指揮,彭老總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120師,129師,115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又下轄兩個團。這就是我軍在抗戰時期的部隊的編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了野戰軍,各野戰軍下轄縱隊,縱隊往下就是旅,旅再往下就是團。
  • 《進擊的巨人》第三季預熱,人類終於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懼!
    人類為了能阻擋巨人的襲擊,從而建立起了三重巨大的圍牆瑪麗亞,羅塞,希娜,人類在這裡安然度過了三百年,在這百年間由於從來沒有再遭受過巨人的襲擊,以至於讓這裡的人們開始忘卻了巨人的存在,那一天,巨人再次來襲,人類終於回想起了被巨人支配的恐懼!
  • 先生之風 山高水長丨紀念于右任先生逝世56周年
    紀念于右任先生逝世五十六周年于右任先生清光緒年間出生於陝西三原,少穎異,讀書勤勉,光緒二十一年秀才,光緒二十九年舉人。葉爾愷盛讚:「西北奇才」、「入關以來,未見第二人」。其意氣風發於民國,由賢出仕,成就斐然、影響尤大,可謂奇也。
  • 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摘要]「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都炸死無聲,為什麼那個擾人心緒的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於是這個「叫個不停」的電臺就有了「重慶之蛙」的別稱。這讓日本媒體大為震驚,稱這座電臺為「怪放送」。 擴建後的「中央廣播電臺」電波覆蓋半個地球,東南遠及紐西蘭,南至澳大利亞,東達美國西海岸,東北至美國阿拉斯加,西到我國青海,西南至我國雲南。
  •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武威天恩醫院創建者徐上達
    抗戰時期,武威天恩醫院創建者徐上達  今天,就讓我們聆聽一下這段傳奇故事!  山東黃縣他們救治八路軍,被鬼子發現了  說起徐上達,很多武威人並不陌生,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更是能講出許多徐上達救治病人的故事。  其實,這位徐上達並不是武威人,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外地人,但為何能被武威的父老鄉親記住呢?這就得益於他高超的醫術,救死扶傷的精神。
  • 《發現亞特蘭蒂斯》隕落後的十二部族
    在亞特蘭蒂斯沉沒之時,最初的高等男女祭司每一位都領導一個部族前往新的地點。在那裡,流亡的移民者與當地的居民相互婚配,並與他們分享自己的知識與智慧。
  • 抗戰時期,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
    抗戰時期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地母洞5年8個月(1939年4月8日-1944年12月6日)。乾隆三十七(1772)年正月,為編纂《四庫全書》,乾隆皇帝下旨全國徵集書籍,貴州巡撫圖思德上奏,稱「黔省夙號荒徼,人文卑陋」,無書可獻。
  • 湖南芷江旅協赴板慄灣景區抗戰山探尋防空哨所及碉堡遺存
    元月12日,湖南芷江文化旅遊愛好者協會組織抗戰文化研究愛好者深入到芷江板慄灣景區抗戰山探尋防空監視哨所、防空木質碉堡遺存,現場聽取了景區工作人員、當地村民對板慄灣景區抗戰山上曾建有防空監視哨所、木質碉堡的情況介紹及故事,並就如何藉助當地抗戰文化推進景區旅遊發展的問題與景區進行交流探討。
  • 于右任不忘恩公 張治中盛宴感謝
    1917年初冬的傍晚,在內蒙伊克昭盟南部毛烏素大沙漠北沿的伊金霍洛附近,一個50歲左右的蒙古族牧人,看到沙坡下睡著一個面色黑紅、濃眉闊面的青年。他便把青年喚醒。這位青年連忙站起來欠身說道:「我是由包頭趕往榆林的,走了一天多,水壺也喝空了,饑渴睏倦,就躺下休息,不料睡到這個時候,多謝您把我叫醒。」
  • 甘肅張掖這五種特產,你知道哪幾種?
    原創文\美食家小婷張掖,以「張國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下轄轄六縣(區),有漢、回、藏、裕固等38個民族,其中裕固族是中國唯一集中居住在張掖的一個少數民族。境內張掖國家地質公園被美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觀。
  • 俄羅斯8個部族的婦女,傳統服裝之美
    本文為歷史領域文章,描述的是俄羅斯8個部族的婦女,傳統服裝之美的歷史往事。俄羅斯一位人士,對俄羅斯8個部族的婦女,傳統服裝之美,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一、俄羅斯雅庫特部族婦女這位俄羅斯雅庫特部族婦女,穿著的雪白套裝,象徵了新娘的純潔。這件短款套裝,由毛皮面料製成,裝飾有銀色珠子。
  • 七彩神仙臺——絲綢之路的奇瑰畫卷,雄闊壯麗的張掖丹霞
    因為在中國,有一條路作為連接東西方文化交流的紐帶,從兩千多年前一直延續至今,而且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它便是起自中國古都長安,經中亞數個國家抵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裡的絲綢之路,這條路不僅串起了東西方璀璨的文明,同時也將祖國大西北的壯麗畫卷逐一呈現:張掖七彩丹霞,無疑就是這一幀幀綺麗圖畫中最炫目的一篇!
  • 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法國小說家拉伯雷和《巨人傳》
    法國小說家拉伯雷作為文藝 復興時期的重要人文主義作家, 其創作的多傳本長篇小說《巨人傳》透露岀鮮明的人文主義特色。過去對於《巨人傳》的研究主要集中於其怪誕的美學形象和狂歡化的文學表達,但其作者拉伯雷頻繁使用的意象也是同樣值得注意的。「酒」就是一個貫穿全書的意象。
  • 夏天風卷雪凍死數萬人,隋煬帝曾遭遇甘肅第二個最冷時期
    這也是15年來,甘肅氣溫最低時期。其實,甘肅的低溫時期,隋煬帝在1400多年前就遇到過。公元609年夏天,隋煬帝翻越祁連山,遭遇風卷雪,數萬人被凍死!他所遭遇的是甘肅歷史上第二個最冷時期。吐谷渾襲擾絲綢之路隋煬帝楊廣(569年—618年4月11日),本名楊英,小字阿摐,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市)人。
  • 一條鐵路劃分城裡城外 翻越蛇山去省圖
    古籍註疏云:城外為郊,郊外為野。三經註疏則搞得較複雜:城外為郭,郭外為郊,郊外為牧,牧外為野。古代蠻迂腐,愚以為古時"城」的概念外延其實很清晰,它有城牆為界,城牆之外即"城"!於何為"郊」,何為"野」,還拉扯上些"郭」啊"牧」的,更是迂闊添繁,把簡單問題複雜化,多是孔強授店員茴的"茴」字有四種寫法的賣弄。如今武漢市地域闊,哪是"城"的邊緣,哪是"郊」?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後,新興木刻開始肩負起更大的歷史使命,走在了美術創作甚至中國文藝的前列。在抗戰洪流中,如何創作出新的中國藝術?新興木刻也在努力探求著自己的藝術定位和身份。如這一時期,江豐的《延安各界紀念抗日陣亡將士大會》,再現了延安舉行「紀念抗日陣亡將士大會」的情景;沃渣的《軍民打成一片》,刻畫了八路軍戰士幫助邊區農民收割的場景,是對軍民合作的表現。兩幅作品都在內容上反映了延安的新生活,具有鮮活的生活氣息;但在技法和風格上,卻依然保留了他們既有的風格:採用陰刻法,並通過黑白對比組織畫面。然而,這種風格卻很難為邊區軍民所接受。
  • 張掖東倉:屹立625年的明代「天下糧倉」
    新中國成立以來,張掖的大多數收購糧均在東倉入庫,明糧倉至今還能儲存糧食,是目前國內保存時間最長、最完整,還能繼續使用的古代倉廩之一。   1   河西糧倉金張掖  在河西走廊,凡是說到張掖,就能聽到「金張掖」這三個字,在地名前冠以詞彙來形容與定位,首先就表明了得到世人的公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