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于右任在張掖城外看到巨人腿骨,究竟來自哪裡?
張掖市區西面十幾公裡遠的地方,有一個被黃沙掩埋了十幾個世紀的城市。它就是黑水國遺址。民間傳說在漢武帝設立河西四郡之前,這裡曾生活著一支被人們稱之為「黑匈」的匈奴部落,又因為它在黑河邊上,所以人們把這個城市遺址稱之為「黑水國」。而上世紀三十年代,于右任卻在這裡看到了巨人骨頭。
張掖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自古就有「河西糧倉」之稱。縱橫交錯的灌溉網絡,四通八達的交通,水源充足的黑河,奠定了張掖發達的綠洲經濟。人們要破解黑水國的秘密,就必須要了解張掖歷史上少數民族的遷移過程。
夏朝時,張掖是西羌之地,到了公元前21世紀的時候,這裡又變成了西戎的遊牧之地。公元前221年前後,這裡成了月氏人的地盤。據專家考證,今天張掖境內有一個昭武古城,那個城池就是月氏人的故地。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遣霍去病率萬騎出隴西,徵討匈奴。在這年的戰鬥中匈奴人大敗,渾邪王等人向漢王朝中央政府請降。至此,河西走廊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從公元前111年設置張掖郡,至今已經過去了2000多年。而黑水國遺址在張掖西面17公裡的地方。
「整個黑水國南城南北長222米,東西248米。四角築角墩,角墩長、寬各約7米,東北角墩最高約13米。東西開門,有甕城,甕垣以子母斷磚砌成,門寬7米。」一塊水泥碑簡單的記載了古城的大體情況。
1938年,國民黨馬步芳部旅長韓起功佔據張掖。他聽說了黑水國關於「金月亮」的傳說後,就打著修築公路的旗號,大肆開挖這裡的古墓葬,使得這一帶的古墓群遭受了一場浩劫。據說,僅挖出的漢磚就鋪了一條長達10餘公裡的道路。
在這次浩劫中,大量的漢墓和一些少數民族的墓葬被挖開。其中,出土了大量的中原灶具等器物和墓主遺骸。在一些墓地中出土的遺骸脛骨都很長,顯然他們不是中原人。當地人稱之為「長人骨」,言下之意就是從這些骨骼來判斷,他們個子應該很高。由此推斷這裡曾經生活著一支不同於漢族的其他民族。
有人認為,這些長人骨是一支白人部族的遺骸。這是怎樣的一個部落,他們是如何來到河西走廊的?在輾轉遷徙的路上,他們經歷過怎樣的風風雨雨?可惜這一切都只能是一個猜想。現在,已經沒有任何關於這些白色人種的線索了。
這一點,似乎和專家們對月氏人起源的推斷有些吻合。有些專家認為,由於月氏分布在東至新疆、西至黑海、西南至伊朗高原的廣大地區內,因此其語言為伊朗語族,人為塞種人。這些長人骨是不是他們的骸骨呢?
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國民黨元老、詩人於佑任先生考察張掖後,曾經寫了一首詩,他在詩中這樣寫到:
甘州西黑水河岸古址,佔地十餘裡,土人稱為黑水國,掘者發現中原灶具甚多,遺骸脛骨皆長。餘撿得大吉磚,並發現草隸數字。
沙草迷離黑水邊,何王建國史無傳?
中原灶具長人骨,大吉銘文草隸磚。
于右任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他的舅舅家在甘肅靜寧,他是國民黨元老。上世紀三十年代曾多次到過甘肅,其代表作品《右任詩存》《右任文存》《右任墨存》《標準草書》等。「三間老屋一古槐,落落乾坤大布衣。」這是人們對先生的評價。
抗戰時期,于右任在蘭州興隆山參觀成吉思汗陵墓時曾賦《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
也就是在這前後,于右任前往河西走廊,在張掖考察,見到了這些長人骨。于右任看到的這些長人骨究竟是來自那裡的部族,至今仍舊是個謎!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