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的「重慶之蛙」

2020-11-30 騰訊網

[摘要]「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都炸死無聲,為什麼那個擾人心緒的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於是這個「叫個不停」的電臺就有了「重慶之蛙」的別稱。

「中央廣播電臺」誕生記

1928年8月,國民黨在南京創辦「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廣播無線電臺」,簡稱「中央廣播電臺」,英文呼號為XKM,「X」為國際無線電公會當時指定給中國無線電臺專用的第一字母,「KM」為國民黨的英文縮寫。「中央廣播電臺」開播時因國民政府財政拮据,發射功率僅為500瓦,還不及現在的縣級電臺。

500瓦的功率,讓作為「黨國喉舌」的「中央廣播電臺」非常尷尬,電波只能覆蓋我國東南局部地區,而不能覆蓋全國,使得電臺雖有「中央廣播電臺」之名,卻無覆蓋全國之實。這讓創辦「中央廣播電臺」的陳果夫頗為不滿,他意識到要想通過廣播宣傳穩固國民黨的統治,必須向世界先進國家看齊,提高電臺的發射功率。

電臺開播不久,陳果夫與國民政府委員戴季陶、葉楚傖會商,認為「我國幅員之遼闊,邊隅首都,動輒萬裡,電力所及,往往不逮」,決定擴大「中央廣播電臺」功率到10千瓦。根據技術專家的估計,10到25千瓦,可以有效覆蓋我國主要地區。1929年3月,國民黨第二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98次常會通過該提案,並指定陳果夫、葉楚傖負責籌備。陳、葉二人與「中央廣播電臺」主任吳道一經過審慎考慮,認為「衡以國際情勢,不可不更進一步,作宏大久遠之謀」,以達「音波遠被,無遠弗屆」目的。於是對原計劃做出重要改動,決定採用50千瓦發射機。面對陡然增加的發射功率和預算,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8次常委會順利審議通過,令積極籌建。

「東亞第一臺」讓日本震驚

國民政府招標,德國得力風根公司中標。當時的發射功率定為50千瓦,可是電臺建成後,造價不變,發射功率卻增加到了75千瓦。據說,按照當時德國公司的傳統,造價包含20%的佣金給設備經辦人,但是包括陳果夫在內的國民黨幾位經辦人都沒有收取這筆不菲的佣金,德國公司便決定在50千瓦的基礎上增加25千瓦。電臺臺址選在南京西郊瀕臨長江的江東門,選址的原則是「遠山近水」,「遠山」可以使電波在發射時免遭山體礦物質的吸收,信號不被削弱,「近水」,則可借水流「以利電浪之暢行」。發射塔為兩座,高400尺(約132米),各重65噸,這也成為當時南京最高的現代建築。

1932年3月,「中央廣播電臺」擴建完成,11月12日借孫中山先生66歲誕辰,電臺舉行了隆重的開播儀式,英文呼號改為「XGOA」。擴建後的「中央廣播電臺」舉世矚目,號稱「東亞第一,世界第三」。當時亞洲廣播業最為發達的日本,所有的電臺功率加起來也比不過國民政府的一座「中央廣播電臺」。這讓日本媒體大為震驚,稱這座電臺為「怪放送」。

擴建後的「中央廣播電臺」電波覆蓋半個地球,東南遠及紐西蘭,南至澳大利亞,東達美國西海岸,東北至美國阿拉斯加,西到我國青海,西南至我國雲南。

「重慶之蛙」舊址

「黨國喉舌」的本質

1930年初,「中央廣播電臺」的節目內容包括新聞、時事述評、政治報告、名人演講、兒童節目、音樂和氣象、常識等服務類節目。當時民眾抗日呼聲高漲,部分民營商業電臺加入到抗日的廣播行列,播放抗日前線消息、愛國歌曲等。而此時的「中央廣播電臺」則完全成為國民黨的宣傳工具,「剿共」成了「中央廣播電臺」的主要新聞話題,在「攘外必先安內」的幌子下,廣播中充斥著「剿共」才能「救亡」的政治鼓動。

蔣介石的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直接觸發了西安事變。面對全國輿論壓力,蔣介石最終同意「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國民黨軍隊在日軍的攻勢下節節敗退。南京面臨失守,「中央廣播電臺」奉命播發《國民政府移駐重慶宣言》。國民黨軍政機關及人員大部撤離南京,先遷往武漢,號稱東亞第一臺的「中央廣播電臺」11月23日晚在南京進行了「告別廣播」,從11月24日起,播音工作由長沙廣播電臺(發射功率10千瓦)、漢口廣播電臺(發射功率5千瓦)、漢口短波廣播電臺(250瓦)三家地方電臺接替。「中央廣播電臺」在南京停播後,員工分批撤離南京,並將發射機等可以搬運的重要機器部件拆卸運往漢口,破壞了一些無法拆運的機器設備,使敵人無法在短期內修復使用。12月13日,南京全城淪陷。

浴火重生的「重慶之蛙」

在武漢、長沙等三座電臺通過聯播接替「中央廣播電臺」播音期間,「中央廣播電臺」在重慶的復建工作也在暗中進行。工作人員將從南京拆下來的設備運到湖北宜昌,再轉運重慶,從英國採購的35千瓦短波發射機部件分批從香港、廣州、武漢、宜昌等地通過江運運抵重慶。1939年3月,「中央廣播電臺」在重慶復播。而當時已經在重慶開播的「中央短波廣播電臺」(1940年1月定名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6月被併入「中央廣播電臺」。自此,戰時的「中央廣播電臺」兼具對內廣播和對外廣播兩種職能,一個電臺兩個牌子:對內以「中央廣播電臺」的稱號對全國進行抗戰宣傳、鼓舞軍民士氣;對外以「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名義宣傳中國抗戰,爭取國際上的支持。今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前身是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為了區別,國民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以下簡稱「重慶國際臺」。當時重慶國際臺開辦有英、俄、日、法、馬來、緬甸、荷蘭、法、西班牙、越南語等10種外語節目,還開辦了國語(普通話)、廣州話、客家話、潮州話、海南話、上海話、藏語、瑤語、蒙語等節目。由於功率強大、臺址隱蔽,「中央廣播電臺」的廣播被日本媒體稱之為「重慶之蛙」。

令日軍憎恨的「重慶之蛙」

當年的東京報紙這樣寫道:「我皇軍飛機大炸重慶,那裡的青蛙全都炸死無聲,為什麼那個擾人心緒的中央電臺還是叫個不停?」於是這個「叫個不停」的電臺就有了「重慶之蛙」的別稱。在日本侵略者看來,這隻「青蛙」是眼中釘,而對我們整個中華民族來說,正是有了這隻「青蛙」,才讓抗日的聲音傳遍中國和世界。當時,我國一線軍民與日軍、偽軍正面作戰,戰場背後還有一場沒有硝煙的廣播心理戰。日本廣播和淪陷區的日偽廣播,對我國軍民實行奴化教育,歪曲真相、顛倒黑白,以期在精神上瓦解中國人民的抗日鬥爭。「中央廣播電臺」和重慶國際臺便肩負起了與日本廣播、日偽廣播較量的使命。

「中央廣播電臺」開辦《抗戰講座》《戰地通信》《民族英雄故事》《抗戰歌曲》等節目鼓舞軍民士氣,《義勇軍進行曲》《大刀進行曲》《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歌曲通過電波傳到前線。電臺還邀請共產黨人、抗日將領、國民黨內抗戰派人士、國際友人等進行廣播演講,周恩來、宋慶齡、馮玉祥、郭沫若、沈鈞儒等人都到「中央廣播電臺」發表講話,號召民眾團結抗日、抵禦外侮、爭取世界和平。

為了瓦解敵軍的士氣,「中央廣播電臺」利用戰俘對日軍進行心理戰。1939年5月,日軍被俘上尉植進,在中央廣播電臺播音室對日本士兵和日本國內同胞做了題為「東亞和平被日本軍閥破壞」的廣播講話,用親身經歷揭露日本軍閥的法西斯主義面目和日軍高層的欺騙宣傳,呼籲日本同胞早日覺醒。電臺還時常播發前線戰場遺留下來的日軍日記和信件,那些思鄉的內容引發了日軍士兵的共鳴。

在對敵廣播工作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是日本反戰人士綠川英子(原名長谷川照子)。南京淪陷後,她在武漢參加了國民黨中央電臺對日播音,一直工作至1940年夏。她毫不避諱地向世界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報導中國人民抗日鬥爭的英雄事跡,被日本東京的《都新聞》謾罵,稱她是「用流暢的日語,惡毒地對祖國作歪曲廣播的嬌聲賣國賊」,她在日本的親屬也受到株連,日本軍國主義分子曾寄恐嚇信給她的父母,要她「引咎自殺」。

在爭取國際支援上,重慶國際臺發揮了重要作用。當時重慶國際臺除了辦有面向美國的廣播外,還與美國的電臺進行聯播,即重慶國際臺的節目在美國當地電臺進行轉播,這直接讓重慶國際臺的對美宣傳更具針對性和影響力。國民政府也借重慶國際臺的廣播向歐美求援,而殺手鐧就是「宋氏三姐妹」。抗戰期間,她們憑藉雄厚的家族背景和留美資歷,通過廣播演講積極宣傳中國的抗戰立場,爭取美國政府支持,影響美國輿論,為中國抗戰獲取國際支援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日軍想炸掉電臺還有一個原因。珍珠港事件爆發後,遠東反法西斯各盟國電臺紛紛落入日本人手中,這使「中央廣播電臺」成為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臺,當時在重慶的國外記者都利用這個電臺轉播、發稿。「中央廣播電臺」成了中國衝破日軍封鎖唯一的電波出口。

炸不死的「重慶之蛙」

由於「重慶之蛙」的電波源源不斷地傳遞著中國人民必勝、日本法西斯必亡的信念,「重慶之蛙」成了日軍的重點打擊目標。為了確保電臺不被一鍋端,電臺的設計也是費盡了心思。整個電臺包括三部分,總部在現在的重慶廣播電臺,發射臺和播音臺在今沙坪垻華宇廣場大樓地下,當時的電臺發電廠和備用電臺坐落在今重慶沙坪垻土灣,是一個碉堡建築。1938年8月28日和9月3日,「重慶之蛙」的短波機房和電力廠接連被炸,損失巨大。隨後又被多次轟炸。1940年9月底,「中央廣播電臺」的機器遷入堅固的地下防空設施,增強了安全保障,這就使「重慶之蛙」「蛙聲」不斷。以後無論日軍怎麼轟炸,電臺外硝煙瀰漫,電臺內播音員沉著應對。「重慶之蛙」沒有「失聲」,在一定程度上對抗日軍民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

1945年8月9日,「中央廣播電臺」得到令人振奮的消息:日本可能無條件投降。電臺播音員靳邁、潘永元徹夜加班,等候確切消息。在第二天下午,終於得到證實:日本內閣通過瑞士政府,正式向中國政府轉達無條件投降的請求。當晚,播音員潘永元、靳邁幾次用手絹抹去難以抑制的淚水,扭開話筒開關:「各位聽眾,現在播送重大新聞……」日本決定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在中國最先通過「重慶之蛙」傳遍全國。

8月14日,日本天皇正式下令向盟國無條件投降並於15日廣播,「中央廣播電臺」用國語、日語等多種語言播出。(文/優優)

轉自「文史天地」微信公眾號(wenshitiandi),騰訊文化合作媒體,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焦點

  • 揭秘;抗戰時期與解放時期,我軍戰鬥力最強的旅,都是哪兩個旅
    抗戰全面爆發後,當時的紅軍改編成八路軍,朱老總任總指揮,彭老總副總指揮,下轄三個師(120師,129師,115師),每個師下轄兩個旅,每個旅又下轄兩個團。這就是我軍在抗戰時期的部隊的編制。而到了解放戰爭時期,成立了野戰軍,各野戰軍下轄縱隊,縱隊往下就是旅,旅再往下就是團。
  • 抗戰時期,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
    抗戰時期文瀾閣《四庫全書》秘藏貴陽地母洞5年8個月(1939年4月8日-1944年12月6日)。乾隆三十七(1772)年正月,為編纂《四庫全書》,乾隆皇帝下旨全國徵集書籍,貴州巡撫圖思德上奏,稱「黔省夙號荒徼,人文卑陋」,無書可獻。
  • 抗戰時期的延安木刻版畫藝術:人民的力量
    全面抗戰爆發後,新興木刻開始肩負起更大的歷史使命,走在了美術創作甚至中國文藝的前列。在抗戰洪流中,如何創作出新的中國藝術?新興木刻也在努力探求著自己的藝術定位和身份。心歸延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面抗戰爆發後的延安在當時成為了一個極富吸引力的地方,全國各地懷抱著革命理想的知識青年爭相投奔而來。艾克恩談道:「抗日戰爭開始之後,黨中央和毛澤東在這裡領導全國人民進行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成了革命的燈塔。
  •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武威天恩醫院創建者徐上達
    抗戰時期,武威天恩醫院創建者徐上達 講述人: 寇建國徐上達涼州城牆拐角  在七十多年前的抗戰烽火中,面對民族危亡,無數熱血青年,投身殺敵報國的戰場中,同時,也有無數人,在後方默默奉獻,為前線提供各種保障。
  • 抗戰時期,我國繳獲日軍的王八盒子後為什麼不使用?老兵講出真相
    對歷史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國在抗戰時期因為經濟條件的有限,所以軍隊使用的武器都非常的落後。我國士兵絕大部分的裝備都是繳獲日軍的,而那個時候日軍使用最多的就是王八盒子。首先王八盒子的原名叫做南部14式手槍,這款首先在抗戰時期只有日本軍官才能使用,先開始的時候我國認為這款手槍肯定會非常好用,但事實證明我們的想法是錯誤的,後來我軍就算繳獲到了南部14式手槍也很少給士兵們使用,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12月21日,廣州日報記者跟隨省「三師」專業志願者重新踏上了這片沉寂了數十年的熱土,聽權威專家學者、耄耋之年的親歷者講述了一段段鮮為人知但卻依舊令人熱血沸騰的嶺南教育往事。
  • 抗戰時期的海南中學:免費掃盲 宣傳抗日救國道理
    抗戰勝利日之際,編者從《海南中學校史》中節選此文,藉此銘記歷史,緬懷先賢,激勵後人,承繼精神,為實現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之偉大夢想,勵志弘毅,奉獻精誠!   1931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本佔領東北三省並不斷擴大侵略。私立瓊海中學(今海南中學)師生和全國人民一道,同仇敵愾,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
  • 抗戰時期,機槍手為什麼要肩膀上戴一個布墊?到底有什麼用?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當今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下,主流的影視題材一直都包括抗戰題材。在抗戰題材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民以及戰士的生活狀況。
  • 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話說這機槍一直挺冷門的,雖然在抗戰時也是咱們的主力機槍之一,但產量遠遠比不上捷克ZB26,所以存在感不強。倒是戰地5發布之後,KE7作為支援兵的默認機槍,而且非常容易上手,這倒讓這把槍的知名度提了一大截。我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照例先解釋名字,KE7的設計師分別是帕爾·啟拉力Pál Király和戈特哈德·恩德Gotthard End。
  • 抗戰時期火炮重要性有多大?三發炮彈扭轉戰局
    那麼抗戰時期火炮的重要性有多大?魏家齊:三發迫擊炮就打掉敵人火力點。抗日戰爭後期的時候,中國軍隊的裝備已經足夠滿足每人一條槍的需求了,但是火炮這種稀缺資源還是需要進行合理的分配,因此很多一線作戰部隊仍然沒有做到每個作戰部隊都配發迫擊炮。
  • 抗戰時期的川陝幹線驛運,為爭取最後之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抗戰爆發後,隨著東部沿海地區淪陷,國民政府退守西南西北,這裡地形崎嶇複雜,交通基礎設施薄弱,鐵路稀缺,公路運輸凸顯,但抗戰中期,滇緬路被封鎖,公路運輸難以為繼,為求彌補,傳統的民間運輸工具和人力獸力運輸的驛運提上議事議程。
  • 苦撐待變:抗戰時期上海周邊地區天主教漁民信眾的日常生活
    在抗日戰爭時期,受到戰事影響,在「米珠薪桂」生活難於維持的情況之下,漁民天主教信眾的新生代,受教育的程度也趨於降低,很少再如他們的父輩那樣對經文多有接觸。1931年漁民信眾搖船匯聚至佘山朝聖(張若谷《圖畫時報》1931年第754期)在日常社會生活上,這些作為勞動階層「網船教友」的經濟狀況稱不上富裕,在抗戰期間生活更為艱苦。
  • 抗戰時期,于右任在張掖城外看到巨人腿骨!這是來自那裡的部族?
    抗戰時期,于右任在張掖城外看到巨人腿骨,究竟來自哪裡? 張掖市區西面十幾公裡遠的地方,有一個被黃沙掩埋了十幾個世紀的城市。它就是黑水國遺址。抗戰時期,于右任在蘭州興隆山參觀成吉思汗陵墓時曾賦《越調·天淨沙》:「興隆山上高歌,曾瞻無敵金戈,遺詔焚香讀過,大王問我:幾時收復山河。」也就是在這前後,于右任前往河西走廊,在張掖考察,見到了這些長人骨。于右任看到的這些長人骨究竟是來自那裡的部族,至今仍舊是個謎!
  • 日本在抗戰時期為何放棄了首先攻打青島,而轉攻上海與南京
    民國時期,中國局勢複雜,日本為了順利攻佔中國,本應將距離最近的青島作為突破口,卻出人意料得選擇了上海和南京作為首先摧毀並且攻佔的城市,這究竟是因為什麼呢?眾所周知,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上海與南京的地位明顯高於青島,具有明顯的戰略優勢。
  • 他是抗日英雄,是中國抗戰第一人,毛主席大力讚賞他的抗戰精神
    當年抗戰時期,全國人民奮起反抗,群情激奮,湧現出了大批的抗日英雄。相信熟悉那段歷史的讀者朋友們一定對馬佔山的名字十分熟悉,沒錯,馬佔山就是著名的抗日英雄。1885年馬佔山出生於吉林的一個貧苦家庭,因為從家家境貧寒,所以馬佔山在很小的時候就給地主放馬生活。
  • 抗戰時期大同、雁北地區的日偽行政組織沿革
    本文作者:中江藤樹 從「晉北自治政府」到「晉北政廳」 隨著「七·七」事變的爆發,全民族抗戰由此正式拉開帷幕。日軍沿平綏線長驅直入,接連擊敗國民黨中央軍與閻錫山所部晉綏軍,並於9月7日突破天鎮盤山防線,13日佔領大同。
  • 銘記抗戰歷史,這些地方值得去「打卡」
    電影《八佰》熱映後,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成為熱門參觀地點。而我們廣東也是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敵後根據地之一,銘記抗戰歷史、緬懷抗日英烈,廣東人身邊就有不少值得去「打卡」的地方。
  • 文化抗戰題材劇《紙上的槍聲》在山西開機
    日前,由成都市廣播電視臺電視劇製作中心出品,溫成林執導,王駿毅、戰菁一、張笑君、秋燁、李琦、楊常青、褚翰等演員出演的文化抗戰題材劇《紙上的槍聲》在山西榆次常家莊園舉行了開機儀式。為了還原「最真實的抗戰現場」,讓觀眾近距離了解抗戰時期的點滴歷史,深切體會抗戰英雄們面對文化侵略時奮力反抗、頑強鬥爭的精神,《紙上的槍聲》劇組選擇在革命老區山西武鄉縣和祁縣等歷史感厚重的紅色聖地進行實景拍攝。
  • 抗戰神劇可以休矣
    抗日神劇、又稱抗戰雷劇,屬於抗日題材電視劇的一種特殊類型,其主要特徵是含有過分誇張不實的劇情。隨著當代影視作品多元化的發展,傳統抗戰片的劇情及其各種元素對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有所下降。為增添抗戰劇看點、重新博取觀眾眼球、提高抗戰劇收視率,有的導演編劇便開始以大量誇張、惡搞、空想等手法拍攝抗戰影視作品,偶像化作品,致使不少抗戰劇中出現奇葩性的虛假內容和雷人鏡頭。
  • 抗戰時期前方吃緊,後方抓緊吃,國立中央大學自創「八寶飯」
    西南聯大的學生何兆武曾回憶:「抗戰前在北京做中學生的時候,學校裡一天吃三頓飯一個月才花五塊錢,質量不錯,而且可以敞開吃。1938年我在長沙上學的時候也是五塊多錢,至少都是細糧。可是到1939年就不行了,物價飛漲,學校裡吃飯雖然不要錢,可是非常之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