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
在當今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下,主流的影視題材一直都包括抗戰題材。在抗戰題材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和人民以及戰士的生活狀況。在看了很多抗日題材的影視劇,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機槍手都會在他們的肩膀上戴一個布墊一樣的東西。那麼問題來了,戰士們為什麼要用這個布墊呢?到底它有什麼用?
首先,當時生活條件惡劣以及科學技術水平低下,導致了機械裝備的短板無處不在。運輸裝備也不齊全,大多都靠士兵自己手把手運輸,或者騾馬拉運等,對於機槍這些稍微輕便易帶的裝備就需要軍隊士兵自行攜帶。自行攜帶就意味著要用手拿或者用肩膀扛。布套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士兵肩上的布套都是用幾層帆布重疊然後將其一起縫製而成。
這樣既可以增大槍枝等裝備對肩膀的擠壓面積,從而減輕局部受壓重力,而且還可以減少裝備對衣服的直接摩擦,減少破損。其次,帆布疊加的方法還可以讓士兵的肩膀減少被過度使用後的發熱機槍的燙傷。這些用處都表明佩戴布套的必不可少性。
據實例可證,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布套也就是墊肩的實用性,平常百姓也學著機槍手的方法在肩上製作一個墊肩,應對當時沒有機械幫忙的現實。對於平常百姓來說墊肩的用處相對於士兵要簡單得多了。他們基本都是為了減少勞作時勞動工具對肩膀的擠壓,減少受力,如挑擔子、扛柴等。在當今物質生活已經基本滿足的時代墊肩任然流行,只是基本偏離裡抗日時的含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