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中日兩軍的主力輕機槍,捷克式PK歪把子,哪款更有殺傷力?

2021-01-10 老周新視野

l李三萬

摘要: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裝備主力輕機槍分別是捷克式zb26和大正十一式歪把子,那麼這兩款輕機槍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到底哪款更有殺傷力?

圖1:捷克式ZB26輕機槍

圖2: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

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捷克式zb26,日本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大正十一式,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俗稱「歪把子」機槍。由於在中國戰場上,絕大多數都是步兵戰鬥,所以作為連以下分隊的火力骨幹輕機槍作用自然就很重要,那就把捷克式和歪把子進行一番對比,看看到底哪款更有殺傷力?

答案是很明確的,肯定是捷克式。

首先從口徑上對比:捷克式是7.92毫米,歪把子只有6.5毫米,已經差了一個級別。就是單從子彈上來比,7.92毫米也6.5毫米的殺傷力大了許多。其次是從射速和火力壓制上比較:捷克式雖然彈匣容量只有20發子彈,但是由彈匣插卸簡單方便,一個訓練有素的機槍手可以在射擊中獨立而且快速更換彈匣。實戰中一些老兵,大都是採用三發短點射,而不是長連射,而且會計算射擊的子彈,經常在彈匣還剩兩三發時就更換彈匣,保持良好的火力持續性。歪把子最大特點是採用漏鬥式供彈。由於結構複雜,所以經常會出現卡殼。射擊時經常需要副射手手協助供彈和排除故障。因此在實際作戰中,ZB26大大多數情況下都能有效壓制歪把子。雖然日軍一個步兵班配有2挺歪把子,但面對中國軍隊一個步兵班1挺捷克式,還常常佔不到便宜。

圖3:2挺歪把子也不一定能壓制住1挺捷克式

其實在整個抗戰時期,中國軍隊所裝備的輕機槍確實不差,除了捷克式ZB26外,還有BAR和啟拉利,都比歪把子強。當然這是單從輕機槍的性能來對比,如果考慮綜合火力、彈藥補給以及輕機槍手的訓練水平,那麼中國就全面落後了。

捷克式ZB26輕機槍不是一個很完善的型號,帶有明顯的過渡性質。在捷克式的大家族裡,改進完善之後的終極型號是ZB33,也就是被英國採用的布倫式輕機槍。這由英國皇家兵工廠在ZB26基礎上改進而成,並獲得特許生產。「布倫」(BREN)的命名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生產商布爾諾公司(Brno)和英國生產商恩菲爾德兵工廠(Enfield)的前兩個字母。布倫式採用30發彈匣,火力更猛,而zb25的彈匣只有20發。

圖4:捷克式是中國軍隊的主力輕機槍

實際上,抗戰時期日軍裝備數量最多的輕機槍,也並不是歪把子,而是九六式和九九式。歪把子只是在抗戰初期才算是日軍的主力裝備。從開抗戰中期開始,九六式和九九式的裝備數量就開始大量增加。而我們中國人之所以對歪把子更熟悉,是因為各類抗戰題材的宣傳作品上幾乎都是歪把子。為什麼會這樣強調宣傳歪把子?是因為和敵後八路軍交手的日軍主要是各類混成旅團,都是日軍的二三線部隊,裝備的輕機槍還是以歪把子機槍為主。當然早期的正面戰場歪把子也確實是日軍野戰師團的一線裝備,但是後來都逐步換裝了,在太平洋戰爭中,和美軍交手的日軍部隊就就基本看不到歪把子了。

捷克式ZB26的缺點是什麼?基本沒有,如果一定要說,就是其上方供彈方式,會遮擋射手視線,其他性能都很出色,可靠,準確,威力也足夠。在這裡一定要說的是,抗戰神劇中中國士兵抱著ZB26手按著板機不放,瘋狂掃射日軍,是不大可能的。一是後坐力太大,這樣抱在懷裡一般人受不了,二是ZB26的彈匣容量才20發,這樣連射的話,打完一個彈匣只需要2.5秒。

圖5:捷克式輕機槍

歪把子有什麼缺點?首先是供彈方式奇葩,可靠性差,火力持續差,人機工程惡劣。理論上副射手保持裝填頻率,以便射手可以很好的保持火力持續性……嗯,這只是理論上。而且最好是使用專門的輕機槍子彈,雖然和三八大蓋步槍的口徑一致,但使用步槍子彈容易過熱,所以八路並不喜歡歪把子,因為沒地方找專用的機槍子彈。

圖6:歪把子輕機槍

相關焦點

  • 抗戰時中國輕機槍巨大優勢觀點徹底錯誤?!《八佰》沒把故事講全
    《八佰》對武器道具的還原十分到位,特別是捷克式輕機槍外觀稜角分明而十分俊朗的捷克式是當年中國抗戰時步兵分隊的重要火力支柱,也是全民族堅決抗敵的重要象徵性武器;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形態怪異甚至笨拙的日軍大正11年式(歪把子)輕機槍,它伴隨著日軍數不清的暴行。
  • 抗戰時,捷克式輕機槍為什麼能風靡全中國?國人的智慧功不可沒!
    抗戰時期,捷克式輕機槍為什麼能風靡全中國?國人的智慧功不可沒! 捷克式輕機槍出口不過12萬挺,而中國就購入和仿製了同等數量的機槍,這個數目絕對可居世界之冠,以至於當時中國各方武裝中都裝備有數目不等的捷克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捷克式機槍如此風靡中國呢?
  • 捷克造碾壓歪把子!長相奇特,10萬挺輕機槍成了最猛的抗日神器!
    ZB26式輕機槍的研發始於1921年,當時捷克在研發這款機槍之前,曾經參考過多款槍械的構型,如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聖艾蒂安M1907中型機槍、美國白朗寧自動步槍(其實也是一款輕機槍)等武器,為了拿下這筆輕武器訂單,捷克著名武器大廠布魯諾兵工廠和扎斯塔瓦武器公司強強聯手,提出了「布拉格II」方案,即ZB26的前身。
  • 抗戰中「國產」機槍,相傳的「老兵怕機槍」指的是最後一挺!
    2.M1915輕機槍:在一戰時期,有一款武器被公認為歷史最差勁、最不靠譜的機槍,它不但製作粗糙,造型難看,而且作戰性能極差,因其故障率太高,美軍在戰場上對它極為不滿,氣急的時候還使勁踹它幾腳;該武器就是法國的紹沙M1915輕機槍。據記載,抗戰時期,我國的金陵兵工廠曾仿製過該槍械,但是數量較少,基本上投入戰鬥的沒有幾挺。
  • 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昨天我寫完瑞士MG51通用機槍時,評論區有小夥伴想讓我寫一下啟拉力機槍,也就是瑞士的KE7。話說這機槍一直挺冷門的,雖然在抗戰時也是咱們的主力機槍之一,但產量遠遠比不上捷克ZB26,所以存在感不強。倒是戰地5發布之後,KE7作為支援兵的默認機槍,而且非常容易上手,這倒讓這把槍的知名度提了一大截。我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照例先解釋名字,KE7的設計師分別是帕爾·啟拉力Pál Király和戈特哈德·恩德Gotthard End。K和E則是這兩設計師的姓氏首字母,而7則是表示這是瑞士當年輕型自動武器計劃中的第七種原型。
  • 抗戰時,中國軍隊常用的輕機槍,最後一款寶槍未老還能再戰
    近年來,有不少抗日戰爭題材的電視劇接連上映,深受國人喜愛。例如,《我的團長我的團》、《亮劍》等都是代表作品。在這些抗日劇的戰爭場面中,因為當時道具的缺乏,輕機槍出現的場景成了電視劇中重點展示的情節。其實,在真實的歷史戰爭中,由於當時炮兵和火炮實力都較弱,機槍成為中國軍隊抗日的主要武器。有日本老兵回憶,當時他們一聽到機槍的聲音,日軍步兵就顯得膽寒,他們知道對面來的是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由於中國當時的政局動蕩不安,軍工生產還處在萌芽階段,但各個軍隊對武器的需求呈增長的態勢,尤其是結構複雜、製造難度較大的自動武器缺口尤為明顯。
  • 國軍五大主力,每一個軍都擁有一個王牌師,你知道是哪幾個師嗎?
    ——雨果 國軍中戰鬥力最強的分別是第74軍,第18軍,第5軍,新一軍,新六軍,這五個軍戰鬥強,同時在抗戰時期與日軍作戰過程中,也是立功最多的一個軍,所以被世人稱為國軍五大主力。擔任這五個軍的軍長都是黃埔學生,蔣介石的嫡系戰將,一般地方將領根本都沒有資格。
  • 抗戰老兵重機槍手馬定新逝世,曾用拐杖還原「拼刺刀殺鬼子」
    當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紀念日,成都當地民眾以及在川的10餘名抗戰老兵在此以各種方式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 張浪 攝《華西都市報》曾於2015年1月刊文介紹了馬定新的抗戰事跡。報導介紹,馬定新抗戰時期所在部隊是第五戰區31集團軍85軍91師273團3營機槍3連,擔任職務是副班長,重機槍手。他曾參加過南昌會戰、棗陽會戰、老河口戰役等。
  • 95年前蘇聯列裝第一款輕機槍 曾經援助中國1400挺 參加抗日戰爭
    5月26日,位於帕迪科沃的俄羅斯軍事歷史博物館發布了一條動態,紀念95年前蘇聯列裝第一款輕機槍。這款機槍就是馬克沁-託卡列夫(Maxim-Tokarev),該槍由費多爾·瓦西裡耶維奇·託卡列夫設計。就是在經典的馬克沁水冷管機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之變成風冷型輕機槍,滿足步兵攜行使用的需求。
  • 抗日戰爭期間中日裝備差距有多大?
    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從我們現在人的角度來看,這是八年全面抗戰的開始,但對當時的人來說,包括日本、中國、還有那些吃瓜的各國人士,都認為這場衝突和之前一樣,過不了幾天就隨著「中日之間的議和」而收場。日本也只是調動了第3、第11兩個常備師團作為「上海派遣軍」。我們現在所說的日本「甲種師團」,擁有四個聯隊,一個聯隊裝備48門壓制火炮(36x75mm+12x105mm)的炮兵聯隊(4個炮兵大隊),另外還有騎兵、工兵、輜重聯隊各一。步兵聯隊以下,以裝備最精良的挽馬師團甲等聯隊為例,每個中隊有6門八九式擲彈筒、6挺十一年式輕機槍作為支援火力。
  • 國產最強機槍:第1挺令越軍膽寒,第4挺因情報錯誤,成了世界第一
    該槍械口徑為14.5毫米,初速995米/秒,射速高達1100-1200發/分鐘,在高射狀態時有效射擊距離達到了2000米,即使是平射也有1000米的射程。 據史料記載,在我軍攻入越南軍事重地同登市時,越軍不低我軍強大的火力,節節敗退至平頂山要塞,這個地方易守難攻,於是我軍立刻調來了4挺58式機槍,僅用了一天的時間就徹底殲滅越軍,佔領平頂山要塞。
  • 盤點二戰「最爛」的槍械,第一款被美軍破口大罵,第二款常上電視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在當今時代,人才濟濟,各種槍械成本高,製作精良,殺傷力大,槍械也越來越精緻和完美,相信各位槍迷朋友對槍械都有強烈的愛好,尤其是喜歡遊擊和諜戰的朋友們,不過,今天要提到的槍械不是現在「最美」的槍械
  • 抗戰·裝備①|日軍手槍為何叫王八盒子?三八大蓋又是什麼?
    為了紀念70年前那場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命運的戰爭,本欄目今起推出「抗戰70周年之軍事裝備篇」系列文章,從幾個特殊的角度回顧和觀察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第一篇先從侵華日軍手上的「槍」開始。一提起抗戰時期日軍步兵的裝備,很容易讓人想起「王八盒子」、「三八大蓋」、 「歪把子」、「雞脖子」等感情色彩強烈而又生動形象的綽號。
  • 抗日戰爭時使用的4挺輕機槍,老兵怕機槍說的就是第一挺,你認識嗎?
    ZB-26式輕機槍:其誕生於1926年,作為捷克造最經典的一款槍械,同時也是戰爭年代最著名的輕機槍之一,它的最大用戶卻是中國,在抗戰中,常有一句話叫老兵怕機槍,說的就是它;據記載,它從推出到1939年停產,一共產量約12萬挺,熱銷十幾個國家軍隊,而我國就進口了30249挺,因其易於操作、火力強大
  • 盤點五款世界上知名的機槍,中國也有一款機槍上榜了
    機槍作為人類武器發明世上最具有殺傷力的一款武器,一直以來都被冠宇了人頭收割機的稱號,但是要說起世界上哪些機槍能夠在世界上排得上名號的話,那麼可就有的說了,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世界上五款知名的機槍吧!
  • 1946年的整編第74師,能否完爆抗戰末期的日軍一個甲種師團?
    在戰場上,國軍往往需要幾個軍的部隊才能擋住日軍一個師團的進攻。74軍號稱抗日鐵軍,抗戰期間幾乎打滿全場,但也無力單獨和日軍一個甲種師團相抗。但進入1945年以後,日軍開始走下坡路,部隊戰鬥力下降,武器裝備也不再有明顯優勢,雪峰山會戰更是損失慘重,以慘敗收場。那麼問題來了,1946年的整編第74師,能否完爆1945年的日軍一個甲種師團呢?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式輕機槍,非常熟悉,打過非止一次,屬於100發彈鏈供彈的輕機槍,但有一隻圓盤似的彈藥鐵盒子,彈鏈是圈在一起存放裡面的。因此,有許多不明就裡的人,就以為56式輕機槍採用彈鼓供彈,非軍迷不仔細的話,與此後服役我軍的81式和95式班用機槍的彈鼓非常相似的。
  • 十大全球殺傷力最強的機槍
    連發發射停止時呈開膛狀態,避免了由於高射速出現槍管過熱而引起槍彈「自燃」。為便於抽殼,彈膛內刻有縱槽。6.M249班用機槍M249班用機槍(M249 MINIMIM249 SAW)又稱XM249,是班用自動武器(SAW-Squad Automatic Weapon)。M249班用機槍是FNMinimi機槍美國的改進型,發射5.56×45毫米口徑北約標準彈藥。
  • 二戰最牛輕機槍,服務於戰爭雙方,英德用了都說好的ZB26輕機槍
    為了研究輕機槍,捷克斯洛伐克採購了主流國家多款輕兵器以研思本國需要的最適構型;包括法國貝蒂埃步槍、德爾納機槍、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聖艾蒂安M1907中型機槍、美國白朗寧自動步槍、丹麥麥德森輕機槍等武器。 在研發案當中有件代號「布拉格II」(Praha II),是由烏爾斯基·布羅德兵工廠及捷克國營兵工廠布拉格廠合作之輕量級彈鏈進彈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