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的抗日影視作品中,你都會看到一挺架在地上的機槍,其彈匣位於槍身上方,鑄就其經典造型,它就是大名鼎鼎的「捷克造」,即ZB26式輕機槍。之所以稱之為捷克造,主要原因是這是一款由捷克國營兵工廠生產的輕機槍,在中國它的武器代號並不是那麼響亮,但任何用這款槍的人都知道來自捷克,所以捷克造的名稱跟那個廣為所知。
ZB26式輕機槍的研發始於1921年,當時捷克在研發這款機槍之前,曾經參考過多款槍械的構型,如霍奇克斯M1914重機槍、聖艾蒂安M1907中型機槍、美國白朗寧自動步槍(其實也是一款輕機槍)等武器,為了拿下這筆輕武器訂單,捷克著名武器大廠布魯諾兵工廠和扎斯塔瓦武器公司強強聯手,提出了「布拉格II」方案,即ZB26的前身。
早期的「布拉格II」採用彈鏈供彈,雖然是一款輕量級武器,但冗雜的技術問題和結構設計讓它的複雜性不弱於其它精密槍械。所以到1926年,新改良的「布拉格I-23」方案替代了原先的老方案,並採用新式彈匣供彈,最後定型即為ZB26輕機槍。
其實ZB26「捷克造」最大的特點並不是上置彈匣,而是左偏的瞄準基線和輪型標尺,另外ZB26具有快拆槍管設計,嫻熟的士兵可以很快為這款機槍更換槍管。
ZB26輕機槍除了配發給步兵使用外,它還能被架在裝甲車上使用,充當移動火力,據統計捷克本國一共生產了超過14萬支ZB26輕機槍,並銷往24個國家,中國是最大的市場。
其實但從性能上來說,ZB26並不是當時最優秀的機槍,像是美國的白朗寧可能在某些層面上說就更加優秀。但由於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西方列強重返亞太,中國更是面臨嚴厲的武器禁運政策,英美法等國不可能像中國出售最先進的機槍,而輕量級輕機槍讓傳統的歐美大廠並不屑於去爭搶訂單,也無同等級武器可供競爭,所以ZB26能夠順利地佔據中國市場。
20世紀20年代末,中國戰場上開始出現ZB26的身影,抗日戰爭時期更是無處不在,成為當時中國軍隊的代表武器之一。據統計,中國向捷克購買的ZB26捷克造的數量就超過3萬多挺。
除了正規訂購,剩下的就是仿造了,由於ZB26性能不俗,且適合但並使用,很快包括廣東兵工廠、太原兵工廠、浙江鐵工廠等國內工廠就開始逆向仿製這款武器。1934年,國民政府確定捷克式為統一制式輕機槍,各兵工廠更是開始使用統一繪製的生產圖紙,以使得機械可靠度和零件互換上達到一致。抗戰期間,中國各地的兵工廠共仿製生產了大約4萬挺捷克式輕機槍。再加上由加拿大兵工廠為中國大量製造七九勃然輕機槍,ZB26輕機槍的各種型號在中國戰場上要接近10萬挺。
要知道,在1938年,蘇聯兩次售華當時世界最先進DP-28轉盤輕機槍,總共才2600挺,按當時的步兵營配備,就可以武裝20個蘇械師。
和日軍早期使用的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即俗稱的「歪把子」)相比,捷克造的性能更為優異,單兵可以靈活地手持使用,在500米的距離上能夠充分保證殺傷力,並有效擊倒目標。除此之外,捷克造使用腳架伏擊射擊的精度遠遠超過「歪把子」,這讓最前線的日軍蒙受了巨大損失。
所以日軍一旦繳獲捷克造,都會保留使用,繳獲的捷克造被日軍稱為「チェッコ機銃」,即「捷克機槍」。日本甚至對ZB26展開仿製,即九六式和九九式機槍,二戰之後的住友62式機槍也有參考ZB26的行程活塞瓦斯機構設計。
有趣的一點是,曾經有網友吐槽電影和電視劇中,經常出現插著AK彈匣的ZB26(或者說56衝的彈匣也沒問題),這其實不是抗日神劇亂拍,的確有這種彈匣,但絕不是二戰時期該有的東西。老式ZB26的7.92毫米毛瑟子彈已經停產,所以出現了使用類似AK彈匣的使用M43子彈的魔改彈匣,並插在捷克造上使用,部分槍械在退役下來後給改造成了道具槍,用於拍戲,這也就是很多抗日劇中有插著AK彈匣的捷克造的滑稽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