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造、中國用。抗戰時期的SIG啟拉力輕機槍

2020-12-04 瘋狗的輕武

昨天我寫完瑞士MG51通用機槍時,評論區有小夥伴想讓我寫一下啟拉力機槍,也就是瑞士的KE7。話說這機槍一直挺冷門的,雖然在抗戰時也是咱們的主力機槍之一,但產量遠遠比不上捷克ZB26,所以存在感不強。倒是戰地5發布之後,KE7作為支援兵的默認機槍,而且非常容易上手,這倒讓這把槍的知名度提了一大截。我這篇就和大家聊聊它。

照例先解釋名字,KE7的設計師分別是帕爾·啟拉力Pál Király和戈特哈德·恩德Gotthard End。K和E則是這兩設計師的姓氏首字母,而7則是表示這是瑞士當年輕型自動武器計劃中的第七種原型。

這批槍設計於20年代,但當時瑞軍已經裝備了伯尼爾兵工廠的LMG25輕機槍,所以KE7雖然是瑞士產,但瑞士自己沒用。反倒是在1928年至1938年之間,民國政府向瑞士訂購了3025挺KE7,粵系在1928年底也單獨採購過200挺。到1934年,重慶華興機械廠開始仿造KE7,到1936年止總共生產6000餘挺。但到1937年被國府收購之後轉為生產捷克ZB26。前前後後加起來,KE7在國內也有差不多1萬挺,勉強算得上是抗戰時期的主力機槍之一。

由於KE7並沒被瑞軍採用,所以打從一開始SIG公司賣給咱們的就是打毛瑟7.92x57mm的版本。而且咱們用的那批KE7彈容量都是25發,但SIG其實有開發過50發的長彈匣,但這種長彈匣會限制機槍的仰角射擊,所以不大受歡迎。

KE7的採用的是當時比較流行的槍管短後座+槍機偏移式閉鎖原理,開膛待擊,機匣自然是全部銑削件。

這把槍值得關注的有三個地方,一個是扳機。KE7有半自動和自動射擊兩種模式,但並不是靠快慢機來實現,而是類似後來AUG那種扳機控制。輕扣為單發,扣到底為連發。

二個是快換槍管,KE7說自己可以快換槍管,操作也不算麻煩,只要打開節套下方的一個槓桿,然後把槍機拉到開膛待發位置,再把槍管連同護木和套管一起旋轉90°就能取下來。但問題是這時候槍管還是在套管裡面,然後還需要繼續把槍管拉出來。這在戰場上不現實...因為它沒有一個方便拉出槍管的把手,而手直接去摸打熱的槍管...

第三個就是瑞士傳統藝能——複雜。KE7雖然是槍機偏移閉鎖,但整一套開閉鎖機構做的極其複雜,為了防止不過審,結構圖我就不發了。大致理解為一個帶著極其複雜導軌的下機匣上套著一個更複雜,而且巨大,還帶定型槽的機框,機框裡頭還有一個同樣複雜,還帶兩根抓殼鉤,其中有一根抓殼鉤在後坐時候充當拋殼挺的機芯。

但話說回來,複雜歸複雜。這貨在瑞士工業BUFF的加成下,操作起來還是很絲滑的,按照Forgotten weapons博主Ian的說法,拉動槍機的時候就如同切黃油一樣舒服。

這批槍的用戶不多,除了咱們之外就是衣索比亞。另外從它出產過的口徑來看,有7mm的西班牙毛瑟和7.65mm的阿根廷毛瑟,可能也有部分出口到南美洲國家,但數量不詳。

相關焦點

  • 抗戰中「國產」機槍,相傳的「老兵怕機槍」指的是最後一挺!
    1.啟拉利輕機槍:如圖,說起這個奇怪的名字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該機槍為卻為新中國的成立建立了不朽的功績;該槍械是世界知名的瑞士SIG武器公司所研發,具有操作簡單、維護方便、質量小方便作戰攜帶等優點,但是瑞士軍隊對這挺機槍並不感興趣,只是象徵性的採購了一些。
  • 捷克造碾壓歪把子!長相奇特,10萬挺輕機槍成了最猛的抗日神器!
    之所以稱之為捷克造,主要原因是這是一款由捷克國營兵工廠生產的輕機槍,在中國它的武器代號並不是那麼響亮,但任何用這款槍的人都知道來自捷克,所以捷克造的名稱跟那個廣為所知。ZB26輕機槍除了配發給步兵使用外,它還能被架在裝甲車上使用,充當移動火力,據統計捷克本國一共生產了超過14萬支ZB26輕機槍,並銷往24個國家,中國是最大的市場。其實但從性能上來說,ZB26並不是當時最優秀的機槍,像是美國的白朗寧可能在某些層面上說就更加優秀。
  • 抗戰時,捷克式輕機槍為什麼能風靡全中國?國人的智慧功不可沒!
    抗戰時期,捷克式輕機槍為什麼能風靡全中國?國人的智慧功不可沒! 捷克式輕機槍出口不過12萬挺,而中國就購入和仿製了同等數量的機槍,這個數目絕對可居世界之冠,以至於當時中國各方武裝中都裝備有數目不等的捷克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捷克式機槍如此風靡中國呢?
  • 抗戰時中國輕機槍巨大優勢觀點徹底錯誤?!《八佰》沒把故事講全
    《八佰》對武器道具的還原十分到位,特別是捷克式輕機槍外觀稜角分明而十分俊朗的捷克式是當年中國抗戰時步兵分隊的重要火力支柱,也是全民族堅決抗敵的重要象徵性武器;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形態怪異甚至笨拙的日軍大正11年式(歪把子)輕機槍,它伴隨著日軍數不清的暴行。
  • 抗戰時中日兩軍的主力輕機槍,捷克式PK歪把子,哪款更有殺傷力?
    l李三萬摘要:抗戰時期,中國軍隊和日本軍隊裝備主力輕機槍分別是捷克式zb26和大正十一式歪把子,那麼這兩款輕機槍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到底哪款更有殺傷力?圖1:捷克式ZB26輕機槍圖2:大正十一式歪把子輕機槍抗戰時期,中國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捷克式zb26,日本軍隊裝備的主力輕機槍是大正十一式,槍託為了便於貼腮瞄準而向右彎曲,所以俗稱「歪把子」機槍。
  • 抗日戰爭時使用的4挺輕機槍,老兵怕機槍說的就是第一挺,你認識嗎?
    ZB-26式輕機槍:其誕生於1926年,作為捷克造最經典的一款槍械,同時也是戰爭年代最著名的輕機槍之一,它的最大用戶卻是中國,在抗戰中,常有一句話叫老兵怕機槍,說的就是它;據記載,它從推出到1939年停產,一共產量約12萬挺,熱銷十幾個國家軍隊,而我國就進口了30249挺,因其易於操作、火力強大
  • 二戰最知名的4挺機槍,其中一挺最糟糕是日本造,人人都認識!
    1.DP28輕機槍:該機槍在一戰之後,二戰爆發之前,在全球輕機槍界中處於老大哥的地位,具有易於製作、火力旺盛、動作可靠、維護簡單等優點;它在著名的冬季戰爭、衛國戰爭、二戰中均是蘇聯軍隊的主力輕機槍,一直服役蘇軍直到五十年代末期才退役,備受蘇軍的信賴。
  • 95年前蘇聯列裝第一款輕機槍 曾經援助中國1400挺 參加抗日戰爭
    1925年初進行的測試中,託卡列夫的設計被證明更加出色,因此在5月26日蘇軍宣布列裝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1926~1927年,圖拉兵工廠共生產了2500挺馬克沁-託卡列夫輕機槍。1938~1939年,根據中蘇援助計劃,蘇聯向中國提供了1400挺這種機槍。
  • 二戰4大兇悍機槍:第1美國造,第2被譽為收割機,來自德國
    導語:二戰4大兇悍機槍:第1美國造,第2被譽為收割機,來自德國二戰時期,機槍是最主要的核心武器之一,這種槍械火力猛持續射擊能力高,布置在固定的位置產生的威懾力很大,早期的時候都是用它們來壓制敵人,針對這點各國在後續的作戰中,奮力發明了更多越加先進的機槍,實戰效果更加出色
  • 二戰最牛輕機槍,服務於戰爭雙方,英德用了都說好的ZB26輕機槍
    而當時的輕機槍多半都是用彈匣的,裝彈量不好,普遍也就有個二十發左右。沒辦法,當時也沒什麼輕機槍是採用彈鏈的。除了德國的MG34/42和美國的M1919系列,誰也不會這麼做。
  • 抗日戰爭中中國機槍的源頭—ZB-26輕機槍
    自從中國將火藥發明出來,流傳到西方之後,世界就逐步的進入了熱兵器時代,特別是在二十世紀,西方各個國家都在研發生產屬於自己的先進武器裝備,今天兵哥要介紹的是一款來自於捷克斯洛伐克的輕機槍,這就是ZB-26輕機槍。
  • 關於56式輕機槍: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式輕機槍,非常熟悉,打過非止一次,屬於100發彈鏈供彈的輕機槍,但有一隻圓盤似的彈藥鐵盒子,彈鏈是圈在一起存放裡面的。因此,有許多不明就裡的人,就以為56式輕機槍採用彈鼓供彈,非軍迷不仔細的話,與此後服役我軍的81式和95式班用機槍的彈鼓非常相似的。
  • 美評選全球最佳輕機槍,俄制輕機槍奪得榜首,中國機槍卻無一上榜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近日美國《國家利益》雜誌出臺了一份全球最佳輕機槍的榜單,而俄羅斯PKM系列通用機槍(卡拉什尼科夫機槍改進型)則位列榜單首位。美媒指出,俄制PKM機槍重量不到8公斤,不僅輕便耐用後坐力小,而且其性能也極為可靠,甚至可以堪稱是美軍這些年在海外遭遇的最危險武器之一。俄制PKM機槍的原型其實就是著名槍械設計大師,卡拉什尼科夫於1960年設計的PK系列輕機槍。最初PK機槍使用的是7.62×54毫米R型大凸緣彈藥,也就是著名的SVD狙擊步槍所使用的子彈,其火力強度、精準度和穩定性都非常出色。
  • 抗戰老兵重機槍手馬定新逝世,曾用拐杖還原「拼刺刀殺鬼子」
    澎湃新聞記者從長沙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方面獲悉,四川省廣漢市抗戰老兵馬定新不幸於1月10日逝世,享年105歲。2015年8月15日,98歲抗戰老兵馬定新在成都「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前用自己拐杖還原「拼刺刀殺鬼子」。
  • 世界上第一挺輕機槍,在中國也曾大量使用
    在機槍的發展歷史上,丹麥的「麥德森」輕機槍是值得人們去記住的一款名槍。這不僅因為它是世界上的第一挺輕機槍,更重要的是它性能好,衍生型號多,有三十多個國家曾有所採購,包括中國在內。在「麥德森」輕機槍誕生之前,當時所使用的機槍都是水冷式機槍,笨重、機動性差。
  • 南京挖出數百發重機槍子彈 離「萬人坑」僅數百米
    經專家初步鑑定為二戰時期使用的舊式重機槍子彈。  紀念館朱成山館長稱,經過測量比對,這些子彈為二戰時期中國守軍使用的7.5釐米長的機槍子彈,疑為當時進口瑞士或者法國的類似五三式重型機槍,可能是當時中國守軍在阻擊日軍後,撤退至原江東門橋東岸遺留下來的。專家初步考證認為,這批遺物對研究南京保衛戰歷史有著重要價值。
  • 中國也能造出名槍,世界十大著名機槍中國佔據一席之地
    Top10.以色列內格夫輕機槍 內格夫5.56mm輕機槍是一種多用途武器,除作為輕機槍外,也可作為突擊步槍。作為突擊步槍時,卸去兩腳架,裝上短槍管和彈匣,以半自動或自動方式發射。    Top9.義大利AS70/90式輕機槍 AS70/90式輕機槍採用導氣式工作原理,槍機迴轉式閉鎖,配有金屬護木和兼作提把的橋式瞄準具座。槍託的設計很不尋常,裝有肩託,便於肩部支撐,長方形孔槽便於握持。
  • 世界名槍,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劉易斯輕機槍
    這一時期,出現了一系列基於馬克沁機槍發展而來的槍械,包括德國的MG08機槍、英國的維克斯MkⅠ中型機槍和奧地利的施瓦茨羅斯機槍等,法國人也別出心裁地研發了氣冷式的哈奇開斯重機槍。這些機槍十分笨重,需要三名以上的士兵布設和攜行槍身、支架、冷卻水套和彈藥,戰壕防禦尚能勝任,為進攻提供火力支援就比較吃力了。顯然,部隊進攻時需要一款重量更輕的機槍。
  • 關於56式輕機槍:這可能是我軍歷史上火力最猛的輕機槍
    56型輕機槍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它已經使用了不止一次。這是一挺輕機槍,帶有100枚子彈鏈。有一個金屬彈藥盒(如磁碟)與彈藥鏈一起存放。
  • 抗戰·裝備①|日軍手槍為何叫王八盒子?三八大蓋又是什麼?
    為了紀念70年前那場決定中華民族生死命運的戰爭,本欄目今起推出「抗戰70周年之軍事裝備篇」系列文章,從幾個特殊的角度回顧和觀察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第一篇先從侵華日軍手上的「槍」開始。一提起抗戰時期日軍步兵的裝備,很容易讓人想起「王八盒子」、「三八大蓋」、 「歪把子」、「雞脖子」等感情色彩強烈而又生動形象的綽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