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關發現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辦學舊址

2021-01-18 環京津網

大村遺址中發現了師生們用過的瓷器殘片。

大洋網訊 大片蔥鬱的粵北山林,在寒風中依舊挺直著軀幹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如70多年前在連天烽火中嶺南文脈不屈的脊梁。

兩棵虯曲蒼勁的古香樟樹,搖曳著發出陣陣低沉的林濤。一枚金黃的銅哨,輕輕吹起依舊能發出陣陣宛轉悠揚的悅耳弦歌,宛若當年先生們呼喚弟子上學時的諄諄教誨。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

12月21日,廣州日報記者跟隨省「三師」專業志願者重新踏上了這片沉寂了數十年的熱土,聽權威專家學者、耄耋之年的親歷者講述了一段段鮮為人知但卻依舊令人熱血沸騰的嶺南教育往事。

1952年底,嶺南大學康樂校園改為中山大學的校園。1988年,值嶺南大學建校百年之際,國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現場】

古樟見證抗日救亡不屈往事

沿著武江一路北行,在武廣高鐵與京廣鐵路兩條大動脈交匯處不遠的群山裡,有一個以盛產茶花、香樟而聞名的小村——犁市鎮大村。沿著只容一人獨行的小路,兩棵虯枝屈曲盤旋的巨大古香樟樹頓時映入眼帘。

「就是這裡了!看見古香樟,就找到家了!」一名學者禁不住激動地叫了起來。抽出嶺大舊照與之相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

沿著泥路艱難地往山中走去,懷士堂、校長室、學生宿舍等一處處滿溢著校友們記憶的遺址均已考證確認。在懷士堂遺址前,擺好了不少當年師生們使用過的瓷器殘片。在這些遺址、舊物背後,鐫刻的是嶺大這座華南知名大學鮮為人知的抗日辦學光輝歷程。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嶺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複課。1941年底,香港淪陷。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等地上課。為了教育北遷的師生們不忘根本,繼承和發揚母校的嶺南精神,學校對禮堂仍冠以康樂的名稱——懷士堂,其餘亦分別冠以康樂校區原房屋的名稱,形象地體現「大村之嶺南」亦「康樂的嶺南」。

親歷者:他們帶來了科學與教育的火種

嶺南大學的到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灑下了科學與教育的火種。在84歲的張四福老人的記憶中,當時年僅8歲的他看到了有生以來最為「稀罕」的電影、影畫戲、戲劇等。「每隔幾天,就會在懷士堂放電影。電影是無聲的,但每場我都去!」

儘管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蟄居於粵北山林中,但師生們依舊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村中曾見證嶺大辦學的老人共同的記憶中:「他們的課室是茅棚,點的是油燈,但卻很喜歡唱歌、演奏樂器,天天都在山上做運動鍛鍊身體。」

珍貴文化信物成為村民「傳家寶」

在大村黨支部書記潘熙戰的家中,珍藏著一枚古樸的銅哨。這是師生在戰火逼近韶關,被迫前往梅縣辦學時贈給其祖父的紀念品。「我爺爺當時在學校當校工,老師們走之前送了這枚哨子給他。」猶如一枚文化信物,潘熙戰一家將它珍藏了起來,代代相傳。輕輕吹響,哨音高亢而不失圓潤,一如半個多世紀前校園中的嫋嫋唱鳴。

12月15日,一場由「爺爺的哨子」吹動的扶貧足球募捐賽在廣州舉行。熱心人為大村進行了募捐,獲得約9萬多元善款,募捐的款項初步計劃用於製作兩款文創產品——舊式哨子和油燈。志願者們希望大村的村民通過銷售旅遊產品改善貧困境況,款項還計劃用於建造有關抗日戰爭烽火堅守教育內容紀念柱。

12月21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部分師生來到了大村的母校舊址進行了環境上的清理。師生們還一起學唱了當年嶺南大學在大村傳唱的歌曲《嶺南凱旋歌》,歌聲中洋溢的是與70多年前一般無異的嶺大人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聲音】

「今後大村將會成為中大嶺南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基地。我們不僅會經常組織同學們來這裡參觀學習,還會組織學生到這裡的中小學進行支教活動,以實際行動傳承先師們的教育精神。」

——中大嶺南學院黨委書記陳險峰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的重要性首先在於能夠發掘嶺南大學的辦學歷史,有助於研究抗戰時期廣東教育與科研的傳承與脈絡。未來我們初步設想通過修復一些標誌性的老房子,製作具有嶺大元素的文創產品等方式,去喚醒大村的活力。」

——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工教授朱雪梅

【故事】

師生徹夜「花樣百出」搶運糧食

1944年3月,韶關一家報紙發表了一篇教授搬米的有趣報導,一位乘火車路過的記者目擊了嶺大生活真實場景。1943年秋,韶關遭遇了「米荒」窘況,市面大米價格暴漲,數百名師生的生活一時難以為繼。

學校決定去湖南買來大米,經粵漢鐵路運到仙人廟火車站。但是車站距離學校仍有3裡左右,而且一路山陡路窄。恰逢當時陰雨連綿,糧食一旦淋溼將發黴無法食用。情急之下,「遂由博士銜的校長帶頭,並號召教職員工家屬協助搬運」。平靜的嶺大沸騰了起來,教授老師及其家屬,男女學生,甚至連小孩也來了。他們帶著籮筐、水桶、布袋,或挑或扛,凡是可以用來裝糧食的用具都都用上了。

個頭矮小的孩子們急中生智,找來長褲把褲腳紮緊後從褲腰裝上大米,然後像一匹匹小馬駒一般倔強地伸長脖子頂著「糧褲」回校。

花樣百出的運米人群在山林中猶如一條長龍般夜以繼日,800多石糧食終於搬運一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瑜 通訊員江家敏、鄭志偉、蹇登亮

相關焦點

  • 東吳大學今安在?海峽兩岸共續百年輝煌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詩聖杜甫的千古絕句,詩中描述的東吳即三國時代的吳國,位於現在的江蘇、浙江、湖南等省遍及長江中下遊以南地區。公元三世紀,孫權建立吳國政權,首都始建於吳(今蘇州),史稱孫吳,在曹魏、蜀漢、孫吳三國鼎立時期,吳國居於三個國家東南,又稱為東吳。
  • 蘇州東吳大學舊址入選「國保」 有百年歷史
    原標題:蘇州東吳大學舊址入選「國保」 有百年歷史   東吳大學舊址的鐘樓 圖片均由蘇州大學提供  5月3日,國家文物局官網上公布了「第七批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名單」,位於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的東吳大學舊址
  • 東吳大學舊址入選「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真美!
    東吳大學舊址基本概況東吳大學舊址位於蘇州市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佔地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主要建築分布在草坪操場的北、西、東三面。東吳大學舊址校門上端題有「東吳大學」四個大字,背面兩側為東吳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 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公布 東吳大學舊址上榜
    蘇報訊(蘇報融媒記者 崔陽陽 通訊員 楊舒婷 史晨雨)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聯合主辦的「第四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日前公布,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吳大學舊址(現蘇州大學本部)入選其中。東吳大學舊址位於蘇州市十梓街1號蘇州大學天賜莊校區內,佔地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1萬平方米,總平面略呈縱長方形,主要建築分布在草坪操場的北、西、東三面。東吳大學舊址校門上端題有「東吳大學」四個大字,背面兩側為東吳大學校訓「養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 重慶珍檔丨《無問西東》引發高校懷舊情結 這些大學當年也曾在重慶...
    國立中央大學老照片國立中央大學建於南京,是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學府,翻開該校歷任校長名錄,校長蔣介石的名字赫然在其中。1937年抗戰爆發,學校隨國民政府搬遷至陪都重慶,選址於松林坡,後又陸續在柏溪、成都華西壩、貴陽等地設立分校區,直至抗戰勝利後才遷回南京。
  • 蘇州大學-蘇州民國建築(東吳大學)
    東吳大學是現在蘇州大學的前身,東吳大學以清末民初歐式建築而聞名,由美國人創立的、江南地區著名的大學之一。東吳大學舊址201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清同治十年,美國基督教監理公會在蘇州設立存養書院,光緒二十七年,建立東吳大學堂,也稱東吳大書院,是美國基督教在中國建立的早期教會大學之一。辛亥革命後改稱東吳大學。1952年10月,東吳大學改組為江蘇師範學院。
  • 蘇州大學,只是獲得了東吳大學部分專業,並非東吳大學繼承人
    蘇州大學雖然宣傳東吳大學是其前身,實際情況差距很大。東吳大學事實上是一所教會學校。源頭是美國衛理公會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了博習書院。後來,以博習書院為基礎組建的東吳大學,是一所私立大學,而且很快發展成多個院系,但是整體實力並不強,在當時全國範圍內來講也不屬於一線高校,而且他當時比較有名的是法學專業。
  • 旅遊:蘇州大學——攜蘇州園林之精巧,慕東吳大學之遺風
    蘇州大學坐落於古城蘇州,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其前身為創建於1900年光緒年間的東吳大學。可乘坐地鐵1號線至相門站,下車後步行即可到達。作為全國最早創建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蘇州大學曾創造了中國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若干個第一。·蘇州大學本部是最有歷史感的一個校區。
  • 老重慶|走出兩彈元勳 兩江新區有處國立中央大學遺址
    家住沙坪垻的市民王先生帶著女兒前來拍照表示:「得知重慶有這樣的辦學舊址,我們特地過來打卡。」記者從兩江新區宣傳部獲悉,隨著周邊綠化的完善,整個柏溪分校舊址掩映在青山綠水之間,成為市民周末遊覽的又一選擇。
  • 【嶺南文史】讀書人的抗戰:護持文脈弦歌不斷,先生風骨沾溉後昆
    本報特連續推出嶺南文史特別報導「烽火讀書聲」,以一段特殊的「華南教育抗戰史」,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馬先生在這一時期演奏活動頻繁,常來往於韶關(曲江)、坪石、管埠一帶,面向大眾與師生演出;黃友棣先生創作的一曲《杜鵑花》更是傳遍後方和前線。
  • 臺灣東吳大學教授到山東大學交流參訪
    (圖片來源:山東省臺辦)  中國臺灣網7月25日濟南消息  日前,臺灣東吳大學中文系主任林伯謙教授到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進行訪問。  山東大學副校長張永兵會見了林伯謙。張永兵對林伯謙教授的來訪表示歡迎,介紹了學校的各方面發展情況,並與林伯謙教授回顧了山東大學與東吳大學多年來愉快的交往歷史,表達了進一步加強兩岸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推進雙方合作的共同願望。
  • 冉冉升起的新星---蘇州大學(前世篇)
    原東吳大學校門蘇州大學的辦學歷史可追溯到東吳大學。東吳大學成立於1900年,由其校區名字(天賜莊校區)即可知其是一所教會大學(基督教監理會創辦),同時代著名的教會大學還有:燕京大學、輔仁大學、聖約翰大學、震旦大學、齊魯大學、金陵大學、之江大學、嶺南大學。東吳大學的著名校友有:李濟深、許德珩、周谷城、榮毅仁、錢偉長、馬寅初、顧維鈞、董寅初、李政道、倪徵噢、查良鏞(金庸)、費孝通、楊絳、談家楨等。
  • 中央財經大學誕生地舊址復原平面圖和3D動畫「出爐」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中央財經大學(分數線,專業設置)西皇城根22號院(1949-1954)舊址復原的平面圖和3D動畫於近日完成,向學校70華誕獻上了一份厚禮。舊址復原平面圖和3D動畫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學校成立初期的校址容貌、校舍布局及其功能,豐富了學校「源頭校址」的影像資料,為充實校史館的相關內容提供了重要參考。
  • 臺灣東吳大學商學院傅祖壇院長一行來訪福建師範大學經濟學院
    會談中,黃茂興院長回顧了我院與臺灣東吳大學商學院的交往合作歷程,表達了我院與東吳大學商學院彼此深厚的交往基礎。黃院長介紹了我院開放辦學的思路和近年來取得的一些成果,指出開放辦學一直是我院堅持不懈的追求,非常歡迎東吳大學商學院加強與我院在雙方優勢項目上的交流合作,積極推動雙方在教學、科研、師資等各個層面的深度交流與合作,實現兩院互利共贏。
  • 舊東吳大學到底是不是蘇州大學的前身?
    前幾天洛陽公寫了一篇關於蘇州大學的文章,得到了很多網友的評論。大多數網友的評論是很中肯的,但也有一些評論不是很客觀。這些不客觀的評論可以總結為兩點:一、蘇州本地人不讀蘇州大學,讀蘇大的都是蘇北人;二、蘇州大學的前身不是東吳大學。對於這兩個觀點,我將在下面一一給予澄清。
  • 第一家創辦學報的大學,東吳大學堂(蘇州大學前身)老照片
    圖為東吳大學鳥瞰圖。東吳大學實際上是在蘇州的宮巷中西書院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第一批學生有25人。到1898年11月,學生已超過100人。圖為東吳大學堂門口。1899年,監理會決定在蘇州開辦一所大學。1900年12月該校董事會在上海組成,孫樂文被選舉為新大學的首任校長。新大學取名為東吳大學堂。是中國第一所西制大學。圖為東吳大學堂。
  • 研究生@東吳大學法律系
    老實說來,在畢業那會,讀研對我是一個緩兵之計--沒想好做什麼工作、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那麼就繼續讀研以冀望用時間來尋找在法律海洋中自己感真正興趣的東西。其實原本我並不知道有臺灣讀研的這個渠道,在悶頭準備香港大學和城大的託福之時,看到上一屆有學姐在臺灣讀研,想來一是給香港這邊的申請留個退路,二是自己平時對臺灣的文化旅遊也有好感,就投了申請。
  • 震旦大學、東吳大學、大同大學,這些曾經的名校如今在哪?
    這兩次變革,在特殊時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分拆繁榮了我國高等教育力量,而合併則能夠集中優勢力量發展國家教育。在這兩次變革之後,有些高校成為了現在中國非常頂尖的大學,而有些高校則永遠留在了歷史角落,接下來,我們就給大家介紹幾所已經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大學。
  • 東吳大學最有名的是法律系
    為什麼選擇臺灣東吳大學?小偉:我是學法律的,我在大陸就學這個。我們學校跟東吳大學有合作,所以我就來了。你好網:你覺得這所學校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氛圍怎麼樣?(跟大陸的學校比起來有什麼不同?)因為東吳是今年第一年開放陸生(學位生),所以還沒成立,但是有一些陸生同學已經在開始籌備了。你好網:你們學校的學生周末一般都怎麼過?小偉:我周末一般會參加一些活動,或者去旅遊吧。你好網:如果有朋友想來臺灣東吳大學讀書,你會建議他們做哪些準備呢?
  • 雲南大學歷史博物館成為昆明翠湖博物館群落新成員
    雲南網訊(記者 代基凱 通訊員 餘劍明 段雪崗 文)近日,雲南大學歷史博物館開館儀式暨張文勳先生師友信札手跡展在東陸校區會澤院舉行,讓昆明翠湖博物館群落又添新成員。雲南大學歷史博物館設在會澤院一樓,該館以圖文展示、場景復原、VR演示等形式,展示明清時期雲南省的教育歷史以及雲南大學的辦學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