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遺址中發現了師生們用過的瓷器殘片。
大洋網訊 大片蔥鬱的粵北山林,在寒風中依舊挺直著軀幹煥發著勃勃生機,一如70多年前在連天烽火中嶺南文脈不屈的脊梁。
兩棵虯曲蒼勁的古香樟樹,搖曳著發出陣陣低沉的林濤。一枚金黃的銅哨,輕輕吹起依舊能發出陣陣宛轉悠揚的悅耳弦歌,宛若當年先生們呼喚弟子上學時的諄諄教誨。
近日,省「三師」(建築師、設計師、規劃師)專業志願者、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員在省自然資源廳、省住建廳、韶關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成功發現並確定了抗戰時期原嶺南大學、東吳大學遷址韶關辦學的舊址。
12月21日,廣州日報記者跟隨省「三師」專業志願者重新踏上了這片沉寂了數十年的熱土,聽權威專家學者、耄耋之年的親歷者講述了一段段鮮為人知但卻依舊令人熱血沸騰的嶺南教育往事。
1952年底,嶺南大學康樂校園改為中山大學的校園。1988年,值嶺南大學建校百年之際,國家教委批准成立中山大學嶺南學院。
【現場】
古樟見證抗日救亡不屈往事
沿著武江一路北行,在武廣高鐵與京廣鐵路兩條大動脈交匯處不遠的群山裡,有一個以盛產茶花、香樟而聞名的小村——犁市鎮大村。沿著只容一人獨行的小路,兩棵虯枝屈曲盤旋的巨大古香樟樹頓時映入眼帘。
「就是這裡了!看見古香樟,就找到家了!」一名學者禁不住激動地叫了起來。抽出嶺大舊照與之相對,風景依舊,物是人非。
沿著泥路艱難地往山中走去,懷士堂、校長室、學生宿舍等一處處滿溢著校友們記憶的遺址均已考證確認。在懷士堂遺址前,擺好了不少當年師生們使用過的瓷器殘片。在這些遺址、舊物背後,鐫刻的是嶺大這座華南知名大學鮮為人知的抗日辦學光輝歷程。抗戰時期廣州淪陷後,嶺大在香港借用港大校舍複課。1941年底,香港淪陷。嶺南大學校本部從香港遷校於當時的曲江縣(今韶關)仙人廟大村等地上課。為了教育北遷的師生們不忘根本,繼承和發揚母校的嶺南精神,學校對禮堂仍冠以康樂的名稱——懷士堂,其餘亦分別冠以康樂校區原房屋的名稱,形象地體現「大村之嶺南」亦「康樂的嶺南」。
親歷者:他們帶來了科學與教育的火種
嶺南大學的到來,在這個偏僻的山村灑下了科學與教育的火種。在84歲的張四福老人的記憶中,當時年僅8歲的他看到了有生以來最為「稀罕」的電影、影畫戲、戲劇等。「每隔幾天,就會在懷士堂放電影。電影是無聲的,但每場我都去!」
儘管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蟄居於粵北山林中,但師生們依舊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在村中曾見證嶺大辦學的老人共同的記憶中:「他們的課室是茅棚,點的是油燈,但卻很喜歡唱歌、演奏樂器,天天都在山上做運動鍛鍊身體。」
珍貴文化信物成為村民「傳家寶」
在大村黨支部書記潘熙戰的家中,珍藏著一枚古樸的銅哨。這是師生在戰火逼近韶關,被迫前往梅縣辦學時贈給其祖父的紀念品。「我爺爺當時在學校當校工,老師們走之前送了這枚哨子給他。」猶如一枚文化信物,潘熙戰一家將它珍藏了起來,代代相傳。輕輕吹響,哨音高亢而不失圓潤,一如半個多世紀前校園中的嫋嫋唱鳴。
12月15日,一場由「爺爺的哨子」吹動的扶貧足球募捐賽在廣州舉行。熱心人為大村進行了募捐,獲得約9萬多元善款,募捐的款項初步計劃用於製作兩款文創產品——舊式哨子和油燈。志願者們希望大村的村民通過銷售旅遊產品改善貧困境況,款項還計劃用於建造有關抗日戰爭烽火堅守教育內容紀念柱。
12月21日,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的部分師生來到了大村的母校舊址進行了環境上的清理。師生們還一起學唱了當年嶺南大學在大村傳唱的歌曲《嶺南凱旋歌》,歌聲中洋溢的是與70多年前一般無異的嶺大人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聲音】
「今後大村將會成為中大嶺南學院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基地。我們不僅會經常組織同學們來這裡參觀學習,還會組織學生到這裡的中小學進行支教活動,以實際行動傳承先師們的教育精神。」
——中大嶺南學院黨委書記陳險峰
「粵北華南教育歷史研學基地(大村)的重要性首先在於能夠發掘嶺南大學的辦學歷史,有助於研究抗戰時期廣東教育與科研的傳承與脈絡。未來我們初步設想通過修復一些標誌性的老房子,製作具有嶺大元素的文創產品等方式,去喚醒大村的活力。」
——省「三師」專業志願者、廣工教授朱雪梅
【故事】
師生徹夜「花樣百出」搶運糧食
1944年3月,韶關一家報紙發表了一篇教授搬米的有趣報導,一位乘火車路過的記者目擊了嶺大生活真實場景。1943年秋,韶關遭遇了「米荒」窘況,市面大米價格暴漲,數百名師生的生活一時難以為繼。
學校決定去湖南買來大米,經粵漢鐵路運到仙人廟火車站。但是車站距離學校仍有3裡左右,而且一路山陡路窄。恰逢當時陰雨連綿,糧食一旦淋溼將發黴無法食用。情急之下,「遂由博士銜的校長帶頭,並號召教職員工家屬協助搬運」。平靜的嶺大沸騰了起來,教授老師及其家屬,男女學生,甚至連小孩也來了。他們帶著籮筐、水桶、布袋,或挑或扛,凡是可以用來裝糧食的用具都都用上了。
個頭矮小的孩子們急中生智,找來長褲把褲腳紮緊後從褲腰裝上大米,然後像一匹匹小馬駒一般倔強地伸長脖子頂著「糧褲」回校。
花樣百出的運米人群在山林中猶如一條長龍般夜以繼日,800多石糧食終於搬運一空。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卜瑜 通訊員江家敏、鄭志偉、蹇登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