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名中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第三位的「木炸」《流浪地球》,大家都看了吧,吳京飾演的中國太空人,最後捨身衝向木星的一刻,也是整部電影的最高潮。
但是木星是一個氣體的行星,又稱氣態巨行星。飛船撞向木星,也只是引爆了木星中的可燃氣體,但是對於像地球這樣的固態、氣態和液態相結合的行星而言,如果有小行星或者人造飛行物撞擊過來,那可能就是一場無以倫比的災難了。
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還原了大約66萬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後24小時內發生的情況。小行星撞擊地球最終導致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內75%的生命滅絕。
當然這是極端巨大的小行星撞擊的結果,如果小行星體積較小,他在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可能就已經被燃燒乾淨,對地面和海洋的生物不會造成影響,如果小行星正好是從地球的背日面進入,大家看到的帶著長長尾巴迅速划過夜空的美麗流星,就是他最後的影像。
如果大氣層不能夠將小行星燃燒殆盡,落在地球表面的隕石也成為了科學家探索外太空奧秘的第一手資料。各種未知的元素,可能殘存的生物跡象,都是我們對浩瀚的太空有了更深的了解。
當然尺寸足夠小,墜落的地點在無人區是必需的,否則就是一場人類災難。
最近一次小行星撞向地球,造成達到災難是在1908年,一個直徑不超過200米的天體撞向俄羅斯西伯利亞一個針葉林地帶。隨之而來的爆炸將大約770平方英裡(約合1994平方公裡)的森林夷為平地,史稱通古斯大爆炸。通古斯大爆炸的威力大約相當於廣島投放的原子彈的1000倍。
小行星最近一次光臨我國是在2018年6月1日21時50分前後,雲南西雙版納黑暗的夜空突然明如白晝,緊接著,一道長長的火光從夜空中划過,整個事件大約持續了10秒左右。從中緬邊境到西雙版納多地均有大量目擊者。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Jim Bridenstine)認為,可能導致大規模傷亡的小行星撞擊事件並不是只會發生在科幻電影中。2019年7月25日上午9點22分,一顆直徑在57-130米之間被命名為「2019 OK」的小行星以24.5 km / s(相對於地球)的速度以0.00048個天文單位的距離擦過地球。借用《萬物簡史》書中的一句話,「相當於一顆子彈穿過一個人的袖子而沒有碰到手臂。」如果它不慎落到地面上,威力將是廣島原子彈的30倍。如果落到海洋中,將引起巨大海嘯。
面對又愛又恨的小行星,人類可以做些什麼呢?
第一是做好觀測。資料顯示,太陽系對地球有威脅的小行星數量將近5000顆,還是科學家還是要對這些有威脅的小行星進行持續觀測,提前計算他們的運行軌道,做到有備無患。
第二是全球協作。防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由於地球自轉的因素,單一地點的觀測和防範,就做不到完整有效,所以必須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在世界範圍內建立外太空風險協作體制。
第三是預案充沛。災難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雖然是小概率世界,但恐有了恐龍滅絕的前車之鑑,對於可能給地球帶來災難的小行星必要時可以使用提前撞擊改變軌跡的方式進行預防,如果情勢危急,爆破粉碎是最佳手段。
除了預防小行星撞擊地球帶來的災難,我們也不能忘記我們另外的夥伴,月亮。由於地球生態與月球息息相關,例如大海的潮起潮落等等
,我們在做好防範對地球造成損害的同時,也別忘了月球,並且月球沒有大氣層,他受到撞擊後損傷更嚴重,保護好月球也就是保護好我們人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