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父母來說,可以為孩子放棄自己的生命,但是做不到放棄自己的想法。
所以他們喜歡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長大,而在這過程中,喪失了獨立和主見。
看到下面的10幅漫畫,我深有感觸。
孩子吃飯現在成了個老大難,根本原因在於家長閒的。
在孩子能自己挑飯吃的時候,許多家長怕孩子弄的身上髒,嫌孩子吃得慢,更怕孩子不吃,於是自己來喂。
而正是自己的刻意關注,強化了吃飯這件事,導致孩子更加不會自主進食。
每一個不願自己吃飯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操心的媽,每一個自主進食的寶寶背後都有個狠心的媽。
俗話說,跪著的父母養不出站著的孩子。
在孩子能夠自己嘗試穿衣服的時候,自己絕不包辦,管他穿好穿壞,培養他的自理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當孩子穿衣服時,我們做指導就好。
而事實是很多家長喜歡包辦孩子的一切,小到穿衣服,大到他以後的人生規劃,這就不難奇怪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巨嬰。
每一個從小獨立的孩子背後,都有個捨得用他的父母。不怕他吃苦,不怕他受累。
父母愛孩子的同時,更要捨得用他,讓他知道父母的付出,這樣的孩子才更有責任心。
每個孩子都願意嘗試,所以千萬不能攔住他,禁錮他的雙手。
我們永遠不會成為孩子的保護傘,更別說保護他一輩子。所以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其實是一種傷害。
在孩子需要社會參與的時候,要培養他的社交能力,而不是自己把孩子藏在背後,怕被別的孩子打。
否則等到孩子真正需要社會參與的時候,孩子變得懦弱和自卑,連跟別人打個招呼的勇氣都沒有,只能縮在你的背後,到時候痛心的該是自己。
孩子需要社會參與時別攔著,只有摸爬滾打,才能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
哈佛曾做過一項研究,會做家務的孩子更容易成功。
因為主動幫媽媽做家務的孩子更有責任感,更知道只有付出才有收穫,這是意志力的表現。
不要以任何藉口來拒絕孩子伸出的雙手,否則等他長大後,你需要他伸出雙手承擔責任時,別怪他拒絕你。
畫畫是孩子表現自己內心想法的方式,更是家長了解孩子內心的窗口。
不要扼殺孩子的想像力,不要輕易批判孩子的異想天開,保護孩子的想像力,他的人生才精彩。
孩子的成長需要想像力。
孩子的成長需要體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
孩子想要踩水玩時,不如陪著他一起踩,即使是下雨,穿上雨衣即可。
孩子的體驗需要判斷,踩水、玩沙子都是可以進行的,而闖紅燈是絕對不行的。
讓孩子體驗才能讓他有真實的感受,而不是空洞的想像。
每一個孩子都會跌倒,我們要讓孩子自己站起來,然後再抱抱他。而不是跌倒的瞬間立馬安慰孩子,然後替他教訓石頭。
「我替你打它」在你教訓石頭的時候,就是在培養孩子的受害者心理,容易造成孩子推卸責任的性格,不利於他的成長。
你應該做的是「你踩到石頭了,我替你摸摸它」這樣孩子才能尊重世間萬物。
讓孩子獨立的前提,是放手。
讓他去買東西,讓他去玩,即使很髒,他能收穫勇敢。
當孩子經常說「我不敢,媽媽不讓」時,可見他的自卑和懦弱。
不要怕孩子犯錯,更別阻止他犯錯,只有不斷嘗試,孩子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長。
紀伯倫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終有一天孩子要長大,要離開我們,既然我們保護不了他們一輩子,就該讓他們長大自己期望的樣子,用他們的方式長大。
父母的責任是讓孩子找回自己,而不是寄希望在孩子身上,試圖彌補自己小時候的缺憾。
我們要做的是成為引導者,而不是制定者,強制孩子按照你的方式長大。
每一個長大的孩子背後,都有個不願放手的父母;你的放手,也許會讓孩子摔跤,甚至是面臨危險。
但是該孩子走的彎路一條都少不了。
所以,請讓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