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遵循著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孩子沒有興趣而硬要孩子去學英語,實際上是害了孩子。」
一些蘇州市民利用晚上的時間參加英語口語輔導課
三聯生活周刊:你認為目前中國的英語教育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是什麼?
陳琳:不僅英語教育,中國的教育都已經陷入到危機之中。因此我們正處於一個關鍵時刻。危機的根源,並不是說要不要砍掉外語課,而是我們的教育正進入了功利主義的怪圈,而且已經成了一個社會性問題。最突出的,是很多家長抱有「起跑線理論」,認為不應該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麼既然有起跑線,就應該有一個終點。終點是什麼?是升官發財、是出國、上名牌大學,不是奮鬥,不是人生的自我完善。
我並不責怪家長。中國目前的優質教育資源依舊緊缺,上好學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社會貧富差距加大,社會不公問題也很突出,人們希望通過教育來改變命運,這種想法很正常。尤其是來自農村的家長,對於孩子的教育投資已經傾盡全力,就是為了改變底層地位。
但是教育的目標與政策,卻不能迎合功利主義。
現在很多家長逼著孩子去上課外的英語班、各種培訓班,花很多錢去學唱歌跳舞,培養所謂特長。為什麼呢?按照教育部的規定,小學英語是不應當考試的。但是有小升初的問題,很多學校進行各種考試,有各種各樣的「佔坑班」,還要考英語,而且是成人學的英語課程。家長總想讓孩子進好學校,就逼著孩子去課外學,或者培養其他特長。
但是,家長沒有想過,如果遵循著功利主義的教育思想,孩子沒有興趣而硬要孩子去學英語,實際上是害了孩子。你想「不輸在起跑線上」,實際已經輸了。我並不反對校外各種英語班,確實有好的英語班。但是,讓孩子去上課外班的前提只有一個,就是他喜歡學英語,愛學英語。孩子的學習要從興趣出發。只要他有興趣,給他學,那就是好事。
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陳琳教授
三聯生活周刊:外語課程是否應該從小學開始?你認為什麼年齡開始合適?
陳琳:學術界普遍認為存在著一個語言學習的關鍵期,一般是2~4歲。所謂關鍵期,就是語言學習的重要時期。常識上,我們都感覺小時候學的東西記得更牢;而成年之後,要刻意記住反倒費勁了。拿母語來說,如果在農村,父母出門幹活,每天把孩子丟在家裡。時間長了,孩子的語言發育肯定不會好。語言是把聽到的東西說出來,也就是複製出來。
所以小孩子早點學語言,語言能力才能發展得更快。語言的發展又推動了思維能力的提升,因為人們是通過語言進行思考的。但外語的學習要有正確的方向。所以,我並不認為小孩學外語就一定越早越好,因為孩子的外語學習必須建立在愛好的基礎上。英語中有一句話:「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就是說,你可以把馬帶到河邊,但是你不能強迫它喝水。對於孩子,應當堅持興趣第一,寓教於樂的方式來教外語,把外語當作一種玩的工具。
我的小孫女現在5歲多,她很小時候我和妻子就和她講英語,給她營造了一個雙語環境。雖然她不太會說英語,可是家裡生活對話她都聽得懂。我跟她說英文,她跟我說中文。如果採取正確的方式,小孩子學外語越早越好;方法不對,越早越壞。一旦把孩子的興趣破壞了,他就恨英語了。
三聯生活周刊:作為課程標準的重要制定者,2001年,教育部正式設立小學英語課程的特徵是什麼?
陳琳:1999年6月,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了發展「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用我們過去的話說,就是又紅又專。後來發展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素質教育包含教育的雙重目的,一方面是學知識,學技能;另一方面是通過本學科學習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比如說數學不只是會加減乘除,而是要學會應用來為人類服務。尤其是語言學科,更是要貫徹這個思想。
所以我們把這個思想包含在課程標準裡。打開課標,第二頁就寫了外語學習的雙重屬性。一方面是工具性,更重要的,是通過外語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個比方,對小孩子來說,素質就是培養他講禮貌,對人友好,友善。我編了那麼多教材,我要求不論用哪套教材,首先應當學會三句話:「Than kyou」、「Sorry」、「Excuse me」。而且要會應用,這就是孩子素質的一種表現。
三聯生活周刊:如果小學英語從國家課程取消,你認為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陳琳:我認為這件事不太可能。但是如果一旦教育部取消小學外語,最高興的是誰?就是外語培訓商。我不是說所有的外語培訓機構都不好,但是確實存在大量的外語培訓商,辦學目的就是在於家長口袋裡的錢,把外語當作商品。一旦取消小學外語課程,社會上會馬上出現大批的外語培訓班,而且生意肯定好。因為家長的觀念並沒有改變,「起跑線理論」還是存在,為了上好的小學、中學、大學,對外語的要求是沒有降低的。
三聯生活周刊:有的學者認為,為提高國民的漢語水平,應該降低外語教育的比重。你是否認同這個看法?
陳琳:2009年我在《中國青年報》上發了一篇文章《漢語水平的確降低,但不是學外語造成的》。因為當時就有人提出外語學得太多了,漢語水平降低了。
我今天依舊認為,國民的漢語水平確實降低了,應該努力提高。但全社會漢語水平的降低,不是外語學太多所造成的。就學校教育而言,首先是功利主義的教育觀念讓孩子的精力過於分散,沒有時間專注學習漢語,閱讀好的作品。此外,孩子接觸了太多電子產品,往往沉迷於遊戲,不利於身心健康。而大眾媒體中傳播的信息魚龍混雜,兒童電視節目粗製濫造,優秀節目太少。這些才是造成我們漢語水平降低的原因,與外語學習的比重無關。
三聯生活周刊:漢語學習與外語學習你認為是怎樣的關係?
陳琳:因為我的工作性質,很多年來一直在全國各地走訪、調查。從大城市到邊遠山區,凡是開外語課的地方,我都會去。
據我觀察,大部分漢語學得好的學生,外語學得也都不錯;反過來,外語學得好,漢語一般也都學得好。這是一種普遍現象,很多語言學家都認可。因為就語言學習來說,如果學生有天賦,或者熱愛,漢語、英語都能學下去。不像有些人說的,漢語水平低是外語學多了造成的。
從我自己的語言理論來講,外語學習與母語學習是一個互相補充的過程,而不是互相牴觸的。這也被語言學、語言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所證實。我並不排除有的孩子漢語好,而外語學習差,這裡面存在個人的興趣問題。我去新疆、西藏等民族地區考察,一般來說,當地學生要學習三種語言:本民族語、漢語和外語。由於師資缺乏,教學設備較差,這些孩子的英語水平不一定很高,但他們的英語發音普遍很好。他們自己在家說本民族語言,和我們說漢語,還能講發音不錯的英語。所以,不同語言的學習是能夠互相補充的。
三聯生活周刊:也有提法認為,英語課要選修。您是否認同?
陳琳:第一,我不反對這個意見,儘管我是教育部《國家英語課程標準》專家組組長。作為國家文件,現在基礎教育的課程標準確定了我國英語教育全套體制、學時、內容等。規定了單詞量:小學學習600~700個單詞,其中必須掌握的是423個,初中要求1500~1600,高中3300~3500,大學6600~7900。我不反對是因為基於現實狀況,很多學校逼著學生學英語。方法對,才能早學,而不喜歡也根本學不好英語。
但是第二點,我也不推薦這個建議。因為英語選修會打亂我們目前學制,各級學校無法銜接。比如:小學沒有學過英語,上了初中後是否要分班教學?老師怎麼面對參差不齊的學生?初中到高中、到大學如何銜接?問題也會很嚴重。設置英語選修可以考慮,但是要想到將來可能造成什麼樣的局面。
三聯生活周刊:北京地區英語高考成績的分值將被降低,你會反對這項考試政策嗎?
陳琳:我不反對英語高考分數下降。可以降分,但是我反對因為「降分」而減少學校的英語課程。英語課程還得按「課標」的標準來教。進入大學後,外語是一個重要的學習工具,外語好的可以廣泛參閱國外專業書籍,外語不好對學習就有局限性。高考外語分數可以降低,但是對外語的要求不能降低。
三聯生活周刊:有人大代表提出,研究生、公務員的考試應該取消外語,你認為是否可以?
陳琳:我覺得這個建議的風險太大了。由於歷史原因,英語事實上已經是一門國際語言了,是工作的工具。一個國家的外語水平是這個國家軟實力的一部分。印度在信息工程領域發展很快,也得益於他們對於英語的掌握。英語就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而我們國家對外開放的程度不斷擴大,對外交往越來越多,現在需要整體提高國民的外語水平。領導幹部都要進行專門的英語培訓,他們在日常交流中對於翻譯的依賴也越來越少。如果停止公務員、研究生的英語考試,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實習記者田園)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