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八旬周正憶蘇州美專:學油畫,何以一定得有傳統之根

2021-01-08 澎湃新聞

2019年是顏文樑等發起的蘇州美術畫賽會創辦100周年,「澎湃新聞·藝術評論」曾推出「口述·蘇州美專」系列,尋訪健在的美專學生。近日,在蘇州美術館推出「 回望江南——蘇州美術畫賽會100周年特展」前,借「鳳鳴姑蘇——周正藝術成就展」之機,記者採訪了今年86歲的蘇州美專學生、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周正。

作為陝西師範大學藝術系的創建者,周正說:「顏文樑先生有一次說,學油畫的同學,也一定要學中國的傳統,因為這是我們的根,你們將來能不能成才,能不能發展;你的枝葉、你的幹和莖是從根上發出來的,所以這個根很重要。當你不脫離傳統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站住了,因為你有根

。有的人不學,他就飄在上頭,只能跟著別人去跑。」

「鳳鳴姑蘇——周正藝術成就展」展覽現場

「口述·蘇州美專」系列

先前的訪問中,關於美專創始人、「滄浪三傑」之一的胡粹中的敘述,篇幅了了,只知他擅畫水彩,除美專外,兼任中學美術教員,生前擔任西安冶金學院教授。

不久前,蘇州美術館推出「鳳鳴姑蘇——周正藝術成就展」,展品中,有一本《蘇州美專校友錄》,其中「陝西」部分有六位學生,其中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的周正先生就是顏文樑、胡粹中、朱士傑的學生,通過他的點滴回憶,得以拼湊出這位創始人在西安的往事片段。

青年周正

1952年,19歲的周正從蘇州美專西畫系四年級肄業,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前往西安。1955年,從西北藝術學院美術系(現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後,周正留校執教三十多年,曾任西安美術學院教授、《西北美術》主編。1987年,他組建陝西師範大學藝術系(現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音樂學院)。在西北地區美術教育的土地上,他撒下過蘇州美專與顏文樑等先生教育思想的種子,培養了很多優秀的藝術家和美術教育工作者。「西安美術學院的油畫裡,有顏文樑先生的思想。」周正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說。

自江南,到西北

澎湃新聞:離開蘇州後,您回來過嗎?

周正:

1952年離開蘇州,六十多年了,沒有真正回到蘇州,好好停留過,最多是開完會匆匆離開。

那一年,在西北的彭德懷書記打電話給華東區書記陳毅,說華東區人才濟濟,西北需要人,能否支援。當時在黨的號召下,有志願去的就報名。我哥哥是黨員,在上海做金融工作,他給家裡打電話,我說沒問題。那時,組織上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全家去落戶。像我們的家庭比較簡單,一個老母親,我弟兄兩個,只有三口。

周正 《南方早春》油畫 2008

澎湃新聞:初到西北是什麼情況?

周正:

當時我立了一個志願,哪裡需要,哪裡就是志願。我希望自己是社會需要的人,而不是多餘的人。19歲,是滿腔熱情的,其實根本不知道會去西北哪裡。3000個幹部從上海坐專列到了西安,晚上吃了飯,看了秦腔。第二天早晨開會,念了一批名單,名單以外的人繼續往西。名單上有我,可是沒有我哥,所以母親和哥哥繼續走,我留在了西安。

那時,西北軍政大學有一個藝術學院,(組織上)一看我的專業,就把我送到藝術學院所在的長安縣興國寺,學院還有戲劇系、文學系,他們在原上,美術系在原下。我一直留在西北軍政大學,1960年,藝術學院改成西安美術學院。

當時西北地區完全按照老區的部隊生活方式,藝術主要是群眾美術的普及工作,年畫、連環畫一類。我覺得,西北需要專業美術學校畢業的人,因為普及和專業還是有距離的,儘管都是為人民服務。

澎湃新聞:這次回蘇州,帶著「鳳鳴姑蘇——周正藝術成就展」,您的感受如何?

周正:

我這次實際上是感恩之旅,我生在蘇州,在蘇州長大,受到蘇州傳統文化和鄉親父老的培育,特別像顏文樑先生和蘇州美專。我現在所有一切可以用兩句話概括:師恩難忘,師德難報。

這次回來,希望讓蘇州的老師朋友了解我這些年的工作,我沒有給蘇州丟人,我把老師的精神帶到了西北。西安美術學院的油畫裡,有顏文樑先生的思想。顏老辦學,寄託了他的理想,那種胸懷不是我們可以相比,能傳承他的精神,已經是很大的安慰。

澎湃新聞:還有哪些同學從蘇州到了西北?

周正:

冶金學院有一位胡粹中(編註:蘇州三位創建人之一)教水彩畫。冶金學院的建築設計專業要學美術,畫寫生,學設計。我知道他到了西安,(後來)借著熟人關係,把他介紹到西安美術學院,教水彩課。他也是地道的從法國留學回來,性格特點和技術專長是水彩。實際上,水彩是油畫的基礎。好像在西安第四軍醫大學也有一位,原來畫的是課程教材。

蘇州美專校友錄陝西部分 澎湃新聞記者 圖

澎湃新聞:在之前採訪中,對胡粹中回憶不多,您對他還有什麼印象?

周正:

他很開朗,眼界寬廣,不僅教美專,也教普通中學。我過去在蘇州樂群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他就來上水彩課。我們年齡距離很大,但他並不完全把我們當無知的小孩,而有一種那代人對待晚輩的情感,很溫暖,因此也容易接受他的教導。

最後一張成績單

澎湃新聞:展覽上,終於看到「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生成績報告單」,幾乎已經沒有人保留著這麼珍貴的原件,請您談談這張成績單的故事吧。

蘇州美術專科學校學生成績報告單,周正,1951年第二學期

周正:

這張成績單,是1951年,第二學期的成績單。1951年到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蘇州美專就不存在了,合併以後,後來成為南京藝術學院。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這張成績單是我最後一張成績單,院系調整前的最後一張成績單。這張成績單寄到家裡,因為我是蘇州人,就住在蘇州,地名叫富仁坊。

我們西畫系,我這個年級學的課程是這樣記名,一門是「油畫」,時數最多,平均一個禮拜15節課;「創作實習」,一個禮拜11節課。從課時數可以看出,油畫和創作是主要課程。

下面,有一點色彩課,就是「水彩畫」,學時數是每周兩小時,和專業課相比相差很多,這個課就是胡粹中先生教的,蘇州美專畫得最好的水彩畫家。到了三年級了,正式課程有個「速寫」課,速寫就是「動畫科」學生表現得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有時候畫素描,中途過去看一看他們畫速寫,他們的創作能力和表達能力,主要是通過速寫,畫大量活動的東西,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弱點、缺點,所以這個課儘管學時不多,每周平均兩學時。

我們專業課是集中單月上,不一定每周只上兩節課,平均是每周兩學時,連續畫,否則收穫太少了。在基本知識和理論方面,主要有解剖學,因為對於以人作為主要描寫對象的繪畫來說,對解剖不懂是不行的,而且解剖學不同於醫學解剖,主要是對外形、結構、比例、形狀,對每個骨頭的特徵(要掌握),譬如力道,有些是看不見的,有些是在皮膚上顯露出來的,包括肘、肋骨、骨盆、踝骨,這些是袒露在外,所以解剖一定要了解。

這張成績單寄到我家的時候,正好我們快要離開蘇州。我把成績單給母親看,因為她是我們的精神支柱,一個家如果沒有老母親,早就不是家了,所以成績單就是向她老人家匯報,讓她心裡有數,我們作為子女,沒有把學習當作兒戲,而是很認真地在學習,希望自己能夠做到父母所希望成為的人。

周正在工作室作畫

澎湃新聞:您入校時,為什麼是蘇州美專三年級插班生?

周正:

我是高中畢業考美專的,蘇州美專學制五年,初中畢業就可以讀。我高中畢業,有繪畫基礎,就插班讀三年級油畫了。

澎湃新聞:您剛才談到母親是精神支柱,因為令尊走得早,您兩歲他就不在了。那麼,家庭經濟情況,怎麼負擔起您學畫?

周正:

我們家在蘇州富仁坊,旁邊有個小公園。我父親最早的工作是從事營造,小公園邊的大光明電影院、新蘇飯店、開明大戲院,都是父親蓋的。我喜歡畫畫,有時候到電影院看電影,畫海報的美工師傅就拉我進去,玩畫畫的材料,也會幫他們塗個底色,他們看我有點才氣,乾脆讓我畫海報。

一旦入了這個門,就覺得太深了,自己懂的太少了,剛好有一所蘇州美專,名氣很大,就報考了。當時胡粹中先生在中學教水彩,其他一些老師也是美專的,所以很自然地就融進了美專。

以人為本,身教為先

澎湃新聞:回看兩年求學,您對蘇州美專的印象是什麼?

周正:

美專是環境美,人美。人美,分兩部分,一部分呢,是授課的老師,他們體現了人品高尚,他們的言教真的不如他們的身教,無聲的教誨是最有力量的,因為他不是要和你說什麼,而是你發現了之後覺得真是要跟他們學習,包括他們的理想,他們對待學生的態度。如果沒有那種真誠的愛,是不可能的。

我記得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有一學期我學費交不上了,當時按照規定要停止學籍。朱士傑先生知道後說,你不要怕,我來幫你。他說他去接一個活,到市裡看哪個單位需要畫,用他的名義去接,完成了就把那筆報酬作為學費給我補全學費,補全了我就能上學了。

我們的老師真正是活生生的立體的老師,生活中他們不擺架子,不以自己是個大藝術家那樣對待我們這些無知的年輕學生,所以在那樣的人文環境裡,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提出的觀點。為什麼,由於信任。因為他們的人格證明了他們是非常好的人。蘇州美專在教育這部分,更重視的是內,而不是外。不僅老師對自己重視內,而對學生也是重視內。重於學生的修養和人格完善,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一直到現在老了才真正感受到,原來我一輩子在藝術實踐和教育實踐中,是這樣子來認識自己。我們眼睛看別人的缺點,容易看清楚,看自己老是看不見,更多的看見是自己的優點而不是缺點。從這個意義上講,藝術是藝術家靈魂的一面鏡子,好和壞,品格的高和低,在畫面上是能夠感覺到的。你要提高藝術品位,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格。

孔子說,人無完人,大自然也一樣不完美,但是也有「完人」的說法,「不失本我,斯為完人」。要成為真正的藝術家,必須要真誠。因為藝術是心靈的外化,真就是本我的意思。詩畫本一類,詩和畫是一個規律,就是「天工與精細」。在黃賓虹《畫學通論》裡也是這個意思,我們學畫,是為了自己,不是悅人、討好人,而是保持自己靈魂的清和明,「清明在躬」,怎麼才能保持清和明,一定要照鏡子,這個鏡子就是你的藝術作品。拿出來之後,你認為好,不一定真好;你認為高的,未必就是高的。經過人、時間、文化沉澱,自然有明確的答案。

《開普敦的港灣》周正 油畫 1997年 蘇州美術館館藏

在畫畫問題上,蘇州美專和顏文樑先生「以人為本」的思想,當時是非常少見的。他並沒有這樣說,實際做法就是這樣,他是從培養人才的角度,滲透到教學裡。我們對於老師們非常感激,甚至感恩。他們並沒有把我們作為外人,而是就是他們的子弟一樣。

蘇州美專教材也很美,可以說在當時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通過實際的寫生素描練習,不僅提高了技能,更重要的是你直接和古代希臘的作品對話,通過實踐理解它的美美在什麼地方,而這些美通過藝術作品表達出來,在我的藝術實踐和展覽反饋中得到證實,老師的教育非常正確,引導我走向正路,逐漸成熟。

周正在給學生做教學示範

澎湃新聞:後來,您如何把蘇州美專的精神在西安、西北的藝術教育中傳承?

周正:

我來自一個傳統的學校,五十年代,西北有新的、革命的背景,卻缺少西方藝術原汁原味的傳統,所以想了解西方藝術究竟是什麼,如何學習。

到西安以後,我幾乎什麼課都教過,素描、油畫、雕塑、設計、國畫……可以想像,蘇州美專的老師給了我些什麼。所以,我概括了一下,對學生提了四點要求:第一,獨立的人格——學藝術的人容易跟風,什麼流行,什麼好賣,就學什麼。學生要學會獨立思考,究竟要走什麼樣的路。第二,真誠的情感——學藝術,要明白藝術的特點,是為了表達情感,情感必須出自真誠,不為討好,不為功利。第三,修養和品位。第四,專業的水平。這四條,缺一條就不能成才,這是老師給我的啟發,我也是這樣走過來的。

回憶顏文樑:「立起中國的油畫樹」

澎湃新聞:對蘇州美專的老師、顏先生還有什麼印象?

周正:

蘇州美專的老師,不是我原來想像的名畫家(派頭),他們不像明星,非常普通。顏文樑先生,他是一團和氣,和藹可親,頭一次他給我上課時,當時我是三年級西畫系插班生,三年級開始畫油畫了,油畫教室裡剛開始畫的是靜物。油畫課,有兩個老師,一個是顏先生,一個是朱士傑先生,因為顏文樑先生一個禮拜只能到教室來兩次,其他時間在上海滬校上班,所以他非常辛苦,從上海專門來蘇州,他只要一進教室,我們就很激動,心潮澎湃。顏先生是我們的偶像,他的故事很多,我們很希望他能親自給我們上課。

《雨後長安夜》 周正 油畫 1958年

有一個小故事,是他最初給我上課時的印象。他一個一個挨著看,不放棄教室裡的任何一個同學,快挨到我的時候,我已經激動得坐不住了。他看完我旁邊的同學,我就站起來,把位置讓給顏先生,請他看畫。他一開始沒有看我畫,先看我的調色盤。我們是頭一次見面,他不認識我,我也不認識他。他一看調色盤,第一句話就是,你是新來的吧。他從調色盤就看出我是新同學,我說是啊,我是新來的,才考進來。他說,我從你的調色盤,就看到你好像以前沒有正式學過油畫。我說你說對了,沒正規學過。他說,繪畫其中特別是油畫,不同於其他畫種,它是非常講究的,是西方的傳統,已經有幾百年歷史,你的調色盤,擠的顏色各種各樣的都有。我幾乎把箱子裡帶的油畫顏色,紅的、黃的、藍的、白的、黑的,都擠上去了。他說,第一,在會畫畫的人的調色盤上,顏色是有限的,不是什麼顏色都往上擠;第二,你擠得亂七八糟的,暖色和冷色擠到一塊,(正確的)調色盤應該有秩序,暖色系在一邊,冷色系又是一邊,白顏色用的最多,所以記得最靠近手邊,所以從你調色盤一看,你還沒有建立起習慣。這個(要點)不是一個課程內容,但是大家在油畫老師的指導下,已經形成了習慣,只要是受過訓練的人都知道,這是常識。我聽了,很受啟發。他說藝術是有秩序的,有規律,你要學畫一定要懂得、遵守這個規律,不僅畫起來方便,而且顏色容易調準。我從這一刻就體會到,老師不是在講油畫,而是在講怎樣學油畫,怎樣做成人的問題。比如,擠顏色吧,我們畫靜物畫,蘋果裝在瓷盤裡,顏色擠出來有綠色,藍色,實際上畫面上是沒有的,即使為了調色,也應該是很少一點冷色就行了。擠顏色,要根據對象來擠顏色,這就是有經驗和沒經驗的區別,我覺得真是受益匪淺。他說,畫畫不是純粹技術問題,要進行形式上的研究,懂得它的規律,也就是「道」。

周正的教學工作手冊

澎湃新聞:除了油畫,你們還學國畫,這也是顏先生提倡的吧。

周正:

顏文樑先生有一次說,你們學油畫的同學,一定要學中國的傳統。蘇州美專,像我們西畫系當然主修油畫,另外開了很多選修課,其中就有中國畫,所以我就是在他的啟發和指導下,選修了中國畫。我的中國畫,實際上是我當時和學油畫同時學的,不過就是課時少一些,一周也就是去兩次。顏先生說,為什麼一定要懂得中國的傳統呢,因為這是我們的根,你們將來能不能成才,能不能發展;你的枝葉、你的幹和莖是從根上發出來的,所以這個根很重要。當你不脫離傳統的時候,實際上你已經站住了,因為你有根。有的人不學,他就飄在上頭,只能跟著別人去跑,所以通過他的教育我就想到,看看那些老一代藝術家確實都是這樣,徐悲鴻有他從中國繪畫中吸收到的東西,滲透在他的油畫裡,劉海粟有劉海粟的做法,顏文樑也有他自己吸收中國畫的一些東西,各有各的個性與選擇,從他們的作品裡能夠看出他們的修養,他們是有根的。

《雪域高原 一方淨土》 周正 國畫 2011年

年輕時期的周正在草原寫生

顏文樑先生有一個看法,今天看來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有很大的胸懷,很有氣派,他認為中國人畫油畫,不是我畫得和梵谷、委拉斯凱茲一樣就行了,你最多是梵谷第二嘛,一定要有中國人的風格,所以中國人的油畫應該形成中國風格的學派,在世界油畫界也算是一棵樹,在油畫樹林要有中國的油畫樹。

澎湃新聞:您創建陝西師範大學藝術學院時,同時設立了美術系、音樂系,而蘇州美專也是注重音樂修養,這有一定的聯繫吧?

周正:

為什麼蘇州美專要開音樂課?後來我們才知道,所謂音樂其實是和諧的藝術,在所有藝術形式中,音樂最接近詩歌。古希臘人對藝術的看法,最推崇的是詩,音樂是詩配音律的,所以從古代來看,他們認為只有詩和音樂是最能夠影響人的情緒的,它是情感和心靈的東西,所以在我們美專也開音樂課,那就要識譜了,因為音樂是數字相互連接的藝術,是數字的和諧。

對我們來說,懂一點音樂受一點音樂的薰陶,可以改善畫面的詩情畫意,畫就靈動了,因為色彩接近音樂,它也講究韻律,講究節奏感,通過節奏來激發你的情緒,加強繪畫感人的力量。當時我們並不知道,只是喜歡唱歌,把它當作玩兒,後來通過理論學習繪畫實踐,顏先生談到顏色節奏感的時候,很自然接觸到音樂部分,這樣才慢慢悟到。

成立陝西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一開始我一個人照管兩個系,但要建立音樂教育體系,培養老師人才庫,我就去請好的老師,全權負責音樂系。作為組織和建立者,要理解,音樂和美術是相通的,美術裡要有音樂感、有節奏、有強弱,音樂裡也有美術的形象感。學音樂的人,學點美術有好處;學繪畫的人,懂一點音樂也好,因為色彩就是音樂。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蘇州美術館視頻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尋訪上海美專:無跡可尋的「乍浦路8號」與不失典雅的順昌路
    乍浦路築於19世紀40年代,南起蘇州河,北迄武進路,乍浦路8號位於乍浦路南端,即今日的上海大廈以西,蘇州河乍浦路橋北首。而今日,澎湃新聞記者再次立於乍浦路橋,放眼望去周圍均是上海地標性的建築,順著蘇州河水東望是外白渡橋以及浦江對岸的摩天樓,往南是外灘源地區,往北則是一家高級酒店。但「乍浦路8號」早已無跡可尋。
  • 蘇州籍藝術家王家琪在黑龍江舉辦「心構和美的世界」油畫展
    9月10日,由黑龍江省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青島市美術館和蘇州肯達美術館主辦,蘇州肯達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蘇州工業園區肯達文化藝術發展有限公司協辦的「心構和美的世界——王家琪油畫巡迴展(黑龍江站)」在黑龍江省美術館開幕,將展出蘇州籍畫家王家琪在各個時期的代表作近百件。
  • 展覽 | 與自然對話——凱文·麥克弗森油畫展
    藝術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它提升了我們的生活和豐富了我們的靈魂。
  • 學國畫要不要學素描,那學油畫、版畫和雕塑呢?
    對國畫來講,畫面是平面的,即使現在我們要畫比較寫實的國畫,這種空間和油畫也是不同的。所以,如果說中國畫要學習素描的話,其側重點和西畫一定是不一樣的。要不然會帶來很多負面的效果。其實在比我年長一些的國畫家中,有些是非常有成就的藝術家,但依然碰到瓶頸,原因就是當年被灌輸了太多西方的素描,這種影響很難擺脫,在用中國畫的筆墨線條去表現的時候就產生問題了。
  • 德勝展訊 ▏與自然對話——凱文·麥克弗森油畫展
    展覽時間:2017年9月28日--10月8日展覽主題:與自然對話
  • 「心裡的歌」蘇州油畫名家邀請展(第二回)常熟市文化館隆重開幕
    2020年7月4日上午10:00,「心裡的歌」蘇州油畫名家邀請展(第二回)開幕。本次展覽由蘇州市美術家協會、常熟市美術家協會、張家港市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常熟文化館承辦,並得到了李可染畫院鳳凰藝術中心、蘇華美術館 、中國職業藝術家聯盟、後面文創等單位的支持。
  • 對話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馮博:蘇州「十四五」:於變局中開新局
    編者按2020年11月18日,第七屆「對話蘇州」高端決策諮詢活動在蘇州舉辦。本屆「對話蘇州」聚焦「共謀蘇州『十四五』」主題,邀請國內八位專家圍繞「十四五」期間需要重點關注的戰略性、基礎性和關鍵性問題開展對話與交流。
  • 大美至純韓玉臣油畫書法攝影作品歐洲巡展巴黎站
    巴黎欣拂西藏風--大美至純韓玉臣油畫書法攝影作品歐洲巡展巴黎站側記正值金秋時節,「大美至純--韓玉臣油畫書法攝影作品歐洲巡展」第二站,於10月1日至4日在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成功舉辦。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有逾百年歷史,以擁有眾多油畫藏品而在法國享有盛名,韓玉臣是第一位在此辦展的中國人。
  • 殷雙喜:啟蒙與重構—20世紀中央美術學院具象油畫與西方寫實主義
    秉貞職守靈臺深明測算會悟有得取西法而變通之,聖祖之獎其丹青正以獎其數理也。」①  胡敬這段敘述涉及了西方繪畫方法——「海西法」的主要內容:形體、明暗、透視、色彩,指出焦秉貞「取西法而變通之」,而康熙皇帝獎勵他的繪畫成就,實是獎勵他善於將天學測算之學運用於繪畫之中。
  • 瞭望|「穿上雨衣就是晴天」的蘇州人
    文 | 李廣春歷史上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但真正讓人刮目相看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蘇州。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蘇州的一系列動作和明顯成效,更是令人驚羨不已。何以蘇州?2020年11月16日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萬字雄文,從歷史與當下、守正與創新、文化與經濟、海外與本土、合作與競爭、人文與環境等多個維度,立體透視蘇州的前世今生,細緻探求蘇州的發展脈絡,科學提煉蘇州的崛起經驗。讀罷之餘,印象深刻,獲益良多。報導深刻而不生硬,通篇以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人物、事件、情節、環境、對話勾勒出「何以蘇州」的經驗。
  • 小學生不學素描直接學油畫可以嗎?(文章)
    今天有個家長過來諮詢孩子學畫的問題,她孩子五年級,在附近畫室學油畫學了兩年了,聽同事說我這裡還不錯就過來看看,問我教不教油畫?我問孩子在哪學的她笑著不說話,我說我這裡不教油畫,我不喜歡那個味道,但是可以學水粉,孩子家長不知道啥叫水粉,我指了指牆上的作品給她看,問有沒有孩子作品我看看,她找出朋友圈的幾張畫,說都是孩子的優秀作品,留在畫室展覽了,我一看作品頭就大了,行畫,就告訴她我知道在哪學的了,孩子是不是沒學過素描,她說是,直接學油畫的。
  • 瞭望丨「穿上雨衣就是晴天」的蘇州人
    文|李廣春    歷史上早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說法,但真正讓人刮目相看的是改革開放以來的蘇州。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蘇州的一系列動作和明顯成效,更是令人驚羨不已。何以蘇州?2020年11月16日出版的《瞭望》新聞周刊萬字雄文,從歷史與當下、守正與創新、文化與經濟、海外與本土、合作與競爭、人文與環境等多個維度,立體透視蘇州的前世今生,細緻探求蘇州的發展脈絡,科學提煉蘇州的崛起經驗。讀罷之餘,印象深刻,獲益良多。    報導深刻而不生硬,通篇以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人物、事件、情節、環境、對話勾勒出「何以蘇州」的經驗。
  • 從金魚看吳作人的中國畫探索,蘇州展其金魚作品研究展
    1908年,吳作人出生於蘇州,祖父是文人畫家。吳作人自幼學習西方經典方法「救亡圖存」,先在上海、南京學畫,繼而負笈歐洲,在比利時皇家美術學院獲桂冠,受到西方專業藝術界的承認。回國後,他把畢生精力交給了中國的美術教育和藝術發展事業。率領中央美院的主要藝術家,開「十張紙齋」,用素描的方法推進中國畫造型提煉塑造,開創出國人喜聞樂見的熊貓、金魚、駱駝、犛牛等形象作品。
  • 蘇州裝修公司哪個好論裝修設計工作室和傳統蘇州裝修公司區別
    蘇州裝修設計公司(工作室)說說設計為主導的設計蘇州裝修公司和傳統蘇州裝修公司的區別和其他最近和幾個行業內的朋友在聊蘇州傳統裝修公司的設計和蘇州裝修設計公司(工作室)設計師的一些事情。朋友問:「蘇州裝修公司那邊去接觸下,感覺也還可以,設計費不高几十塊一個平方。
  • 開創油畫中國氣派的這位藝術大家,用水墨畫起金魚來竟是這等高手
    吳作人《池趣》,1978 提起20世紀藝術大家吳作人,人們最先想到的或許是其用描繪祖國壯闊河山、開創中國氣派的一系列油畫,如油畫《佛子嶺水庫》《黃河三門峽》《大海新貌》《油田的早晨》。
  • 4位八旬老人「搗鼓」出一部微電影
    「誰話道及,舊年倷爹茶山開得早……」5月6日上午,在柯橋區平水鎮王化村一茶園裡,一臺攝像機架在那裡,一群老人圍在一邊,正在拍攝微電影《平水珠茶傳統技術》。鏡頭裡,採摘茶葉的母女倆用紹興方言念著對白,一個說今年茶葉長得好,一個附和著作答。
  • 美術研究|淺析吳冠中油畫對中國畫表現方法的借鑑!
    石塊之形與樹幹之線交相輝映,呈現出多變統一的山野,畫面的形態更顯別致。吳冠中將油畫的濃鬱色彩和中國傳統繪畫的意趣結合,既不損油彩之特點,又在其中融入點線,符合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他的風景油畫作品裡還出現過許多類似中鋒的線條,《富春江》、《花果山》、《白樺林》等作品中都能夠看到以中鋒運筆勾勒樹枝柳條的痕跡。它們大多一筆到位,鮮少改動,且精準度極佳。
  • 中國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黎勤斌油畫欣賞
    「藝術@蘇博」全國素描作品大賽 優秀作品獎 蘇州博物館。2017「西播列shibboleth」 中國美術學院附中展廳。「學院本色2017——美術學院學生作品展」 提名獎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館。2018「504—4」轉塘街道城市變遷創作作品展 習諦藝術空間。
  • 論油畫對中國民族藝術的影響和價值,世界人體油畫中絕世美女欣賞
    ,當時到歐洲學習的中國留學生剛好趕上歐洲藝術從傳統繪畫向現代繪畫的轉折時期,近百年來,中國油畫一直在艱辛曲折中跋涉。 《後宮之美》 畫布油畫,45.40×35.70cm 藝術是人類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