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歷史悠久,著作豐富,加之我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差別較大,氣候不同,方言各異,而中醫又多以師承家授相傳,所以外科疾病的命名繁多而不統一,並且存在同病異名、同病多名或異病同名等現象,甚至一個病名有時包括多種性質的疾病,給後學者帶來了一定困難。然而,外科疾病的命名仍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一般是依據其發病部位、穴位、臟腑、病因、症狀、形態、顏色、特徵、範圍、病程、傳染性等分別加以命名。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癰、子癰、臁瘡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環跳疽等。
以臟腑命名者,如腸癰、肝癰、肺癰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傷風、凍瘡、漆瘡等。
以症狀命名者,如乳漏、黃水瘡、麻風等。
以形態命名者,如蛇頭疔、鵝掌風、巖等。
以顏色命名者,如白駁風、丹毒、黧黑斑等。
以疾病特徵命名者,如爛疔、流注、溼瘡等。
以範圍大小命名者,如小者名癤,大者為癰,更大者稱發。
以病程長短命名者,如千日瘡等。 以傳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另外,兩種命名方法同時應用者也經常存在,如火毒流注、肺風粉 刺是病因分別與特徵、症狀相結合命名的,乳巖、腎巖翻花等則既含有部位,又具有疾病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