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講堂 | 石祥恩教授:淺談神經外科醫生畫圖

2021-01-19 神經時訊

在外科手術和診療過程時,單純用語言文字描述往往過於抽象、複雜、理解困難,用專業畫圖可一目了然。專業畫圖既簡單、易懂、醒目,又有藝術和美感,尤其是神經外科,更是如此。比如僅用文字敘述海綿竇的結構或手術過程顯得困難和抽象,易產生誤解,而用畫圖表達會簡潔和直觀。

目前,神經外科專業文章和書籍往往是無圖不成書,一圖值千言。在國際神經外科文章中,畫圖或電腦製圖十分重要,高水平的文章多數附有畫圖。國際知名神經外科雜誌,如美國的雜誌Journal of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和歐洲Neurosurgical Review等均有文章附畫圖作為雜誌封面發表,既有助於可讀性,又衝擊讀者視線,可強化文章引用率,已經有多數封面發表的文章成為教科書式經典。美國佛羅裡達大學著名神經外科教授AL Rhoton發表500篇文章,以及MT lawton主編多本腦血管病專著和文章,都沒有過多的文字說教,以圖片和畫圖受到醫生的青睞,被認為是國際最受歡迎的文章和書籍,幾乎每位臨床醫生都學習他們的神經外科解剖和手術文章,全球各個角落的報告都引用他文章的視圖,一幅經典畫圖可以改變手術方式和臨床治療,產生時代的新意,值得神經外科醫生學習和掌握。神經外科畫圖並非藝術畫家或非醫學製圖人完成。它要以臨床醫學為基礎,需要有醫生親臨其境的實踐而胸有成竹,需要有神經外科解剖結構合理的組織,在視覺上結構形態、比例、榫合關係,用不同畫線的粗、細、虛、實勾畫成專業美圖。神經外科醫生畫圖應有絕學無憂,不必拘泥於有無美術學專業的功底和藝術的雅興。神經外科畫圖如同文字表述一樣多由特殊的線形勾畫形式及圖示方法,一些神經外科書籍和文章可參考。畫圖主要包含腦脊髓、血管、硬膜、顱骨及頭皮結構,這些組織和結構的嚴密的榫合關係是神經外科畫圖的要點,如鞍結節、前床突、頸內動脈等結構視覺上的線形勾畫關係,近處結構粗大而明顯,遠處結構漸細而黯淡。線形畫圖視覺近處手法是粗直而疏緩,視覺遠處手法是細而密的遞減。專業畫圖是腦和脊髓組織結構的真實展現,不可曲解、異構和錯位,如頸內動脈直徑約是大腦中動脈直徑的一倍粗,大腦中動脈直徑是大腦前動脈直徑的一倍。後交通動脈發自頸內動脈外後壁,沿小腦幕緣向後、向內側走行,與動眼神經並行,要恰當勾畫出腫瘤、動脈瘤或其它病理情況下的構圖。這些解剖關係在畫圖中如同一個文字筆畫不能丟失和寫錯一樣,不能畫蛇添足。業精於勤,荒於嬉,神經外科畫圖是專業自我充實提高的過程。下面將近年來,三博腦科石祥恩教授發表外文期刊雜誌文章的畫圖簡要詮釋。圖1是首次報告以頜內動脈作為供血動脈移植橈動脈到大腦中動脈M2近端搭橋示意圖,2011年發表在歐洲神經外科雜誌。畫圖分為三個部分,一是額顳開顱分開外側裂顯露大腦中動脈M2段,示圖畫出視神經和大腦前動脈以示M2端的解剖位置。二是顳下窩內的頜內動脈,位於顴弓根下內,頜內動脈於翼外肌上下頭之間,脂肪墊襯託,符合手術視野,第三是顳肌瓣翻轉,有顳深動脈走形顳肌深面。該圖有專業書籍和學術報告引用,文章被引次數52次。

圖1. 頜內動脈搭橋示意圖:額顳開顱顴弓離斷,顳肌外翻顯露翼顎,移植橈動脈,行頜內動脈與大腦中動脈M2段搭橋。1. 頜內動脈 2. 翼外肌下腹 3. 翼外肌上腹 4. 下頜髁 5. 顴弓根 6. 顳深動脈 7. 咬肌 8. 顳深脂肪 9. 咬神經 10. 移植橈動脈 11. 大腦中動脈M2段 12. 顳肌

圖2是2013年發表在歐洲神經外科雜誌,治療後循環複雜動脈瘤的文章示意圖,以頜內動脈作為供血動脈移植橈動脈搭橋到大腦後動脈P2近端,繼而夾閉基底動脈主幹動脈瘤主要供血動脈的椎動脈,使血液逆流治療方法。畫圖按視覺比列畫出夾閉對側椎動脈和頜內動脈搭橋對側大腦後動脈發育不良的血管特徵。同時按照正常血管畫出前循環的頸內動脈、大腦中動脈和大腦前動脈結構對比,突現後循環發育不良的血管,畫面也顯得上下對稱,視覺逼真。

圖2. 左圖三維血管影像顯示基底動脈中下段蛇形動脈瘤,右畫圖參照血管造影搭橋治療方式,用橈動脈移植,頜內動脈搭橋到大腦後動脈,夾閉動脈瘤主要供血動脈椎動脈


圖3是2015年發表在歐洲神經外科綜述雜誌文章畫圖,供體血管的頜內動脈發自頸外動脈,與頸內動脈區別標誌是頸外動脈起始部畫出了甲狀腺上動脈,雖然圖中沒有標出,但畫圖結構符合解剖特徵。頜內動脈發自頸外動脈,其特徵是畫出三個分支,即顳淺動脈、腦膜中動脈、顳深動脈,屬於頜內動脈的基本分支,不可多支和少支。基底動脈頂端背後是大腦腳託襯,腳間窩發出動眼神經穿行在基底動脈發出大腦後動脈和小腦上動脈之間。位於基底動脈前方的鞍隔、漏鬥、後交通動脈的三維表達畫圖在基底動脈上方,視覺上結構相對漸遠和縮窄,使畫圖有立體感,有對稱性。

圖3. 巨腸型動脈瘤累及基底動脈全長和右側椎動脈,右側畫圖顯示搭橋治療方法,即移植橈動脈搭橋在頜內動脈和大腦後動脈之間,繼而阻斷右椎動脈,血液從搭橋血管逆流到動脈瘤內,以保持動脈瘤穿通動脈血供;左圖為三維CT血管影像後前位基底動脈聯合椎動脈巨長型動脈瘤


畫圖4是2017年發表在美國世界神經外科雜誌文章畫圖。術中照片再附有畫圖會使文章生動,使讀者便於理解手術方式,勾畫手術取瘤鑷和顯微鑷成角度,尖端窄,近手柄端略為放寬,額葉和顳葉腦板牽開情景勾畫形成彎曲弧度,均為增加視覺立體感。

圖4. 左圖為左翼點開顱分開外側裂後顯露鞍上區,箭頭分別指示視交叉前間隙和視神經;右畫圖顯示利用頸內動脈和視神經間隙切除鞍上腫瘤示意圖


圖5是2017年發表在歐洲神經外科文獻雜誌文章畫圖,基底動脈頂端巨梭形動脈瘤伴有瘤內血栓的頜內動脈搭橋手術治療,畫出兩側椎動脈,小腦後下動脈是椎動脈的重要標誌,按解剖形態畫出該動脈起始處的延髓前段、延髓外側段、延髓扁桃體段形成的上攀和下攀。基底動脈頂端的丘腦後動脈重要穿通支,可分為起始分支、行走分支和無分支形態給予畫出。動脈瘤體三種成分部分以剖截面畫出,即瘤體內血栓以方塊線條、夾層內血流與正常官腔血流畫細雙平行線分隔,彰顯外科手術實際的效果。

圖5. 左圖為左側椎動脈造影顯示基底動脈巨大夾層動脈瘤,瘤腔內充盈缺損提示血栓形成;右畫圖示頜內動脈搭橋到大腦後動脈,繼而夾閉基底動脈上幹,減少基底動脈血流直接衝擊動脈瘤體的手術方式


石祥恩,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特長:顱咽管瘤、各種顱內巨大複雜動脈瘤、痙攣性斜頸、顱內各種腫瘤、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等。主要從事顱內腫瘤和腦血管疾病治療工作,第一術者手術治療顱內各種複雜腫瘤8000餘例。


在臨床工作中,先後在國內、外專業雜誌發表論文95篇,SCI文章31篇,影響因子54.20。獲2009年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度學術成就獎,衛生部和北京市科委級科技成果獎15項,共獲國家、省部級科研基金13項。曾參加國家「七五」和「八五」國家腦血管病外科治療臨床重大課題研究,近10年來承擔國自然面上項目研究2項,3項北京市科委腦血管病外科治療項目,2項重點項目,2項首都醫學發展基金、北京市衛生局重點項目。主編《顯微神經外科解剖與手術技術要點》等專著8部,參與編寫神經外科專業著作12部。


看完記得關注點「在看「❤️


相關焦點

  • 國際頂級神經外科學術盛宴:三博石祥恩教授在第16屆世界神經外科大會做搭橋新術專題發言
    石教授向各國專家介紹了頜內動脈搭橋治療顱內前後循環蛇形或巨腸型顱內動脈瘤的效果,得到參會各國醫生的稱讚,俄羅斯新西部利亞(Novosibirsk University)大學神經外科主任安德雷(Andrey Dubovoy)讚揚說:「這是高水平的外科技術和治療!」(A high level of surgery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 大醫生成長記 | 神外專家石祥恩: 嚴守做人底線,探索醫學極限
    石祥恩: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擅長顱咽管瘤、各種顱內巨大複雜動脈瘤、痙攣性斜頸、顱內各種腫瘤、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等。作為第一術者手術治療顱內各種複雜腫瘤8000餘例,治癒率為95%以上;手術切除顱咽管瘤近1000餘例,腫瘤全切除率95%以上。
  • 三博專家石祥恩教授血管搭橋新術在國際產生重要影響
    日前,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首席專家石祥恩教授的論文「血管搭橋治療複雜顱內動脈瘤的技術應用和93例治療經驗」在歐洲神經外科綜述(Neurosurgical
  • 京深兩地大腕研討神經外科發展 吳耀晨教授受邀點評
    深圳市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再傳佳訊,代表我國神經外科高水平的學術研討會「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一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神經外科研討會」在深圳成功舉行。國務院特殊貢獻津貼專家、原深圳市神經外科學會主任委員、深圳百合醫院院長吳耀晨教授,作為點評專家,受邀參會。
  • 兒童腦積水的「剋星」,訪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小兒神經外科主任...
    這個科室的靈魂人物叫馬雲富,是國內著名的小兒神經外科專家,碩士研究生導師、主任醫師、鄭州大學教授。所以,既是作為教授、碩士生導師的他,還經常叮囑自己的學生:"兒童神經外科醫生一定要保持一顆謙虛、謹慎、細心的心,一定要戒驕戒躁,因為醫生的每一刀都關係到患者的生命"。 "我的科研方向就是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嬰幼兒腦積水、兒童腦積水、兒童癲癇、小兒狹顱症顱縫再造及3D列印塑性、痙攣性腦癱外科的治療。"
  • 當看到外科醫生手繪解剖圖,讓人忍不住讚嘆:美呆了
    作者:編輯記者凌雲汪建平教授曾經說過,畫圖其實是每一個外科醫生的必修課。「當醫生是讓人很興奮的工作,當你手術做得很成功,畫圖的時候並不覺得累,反而很享受其中的過程!」汪建平教授說道。作為我國著名胃腸外科專家,前海人壽廣州總醫院名譽院長汪建平教授以一手漂亮得猶如教科書般精細的手繪手術圖譜,被網友們評為「在外科醫生中最擅長繪畫,在繪畫愛好者中最會做手術」的人。汪建平教授曾經說過,畫圖其實是每一個外科醫生的必修課。
  • 顱面神經專家孫振榮教授將於十月份在成都醫大坐診
    顱面神經專家孫振榮教授將於十月份在成都醫大坐診 時間: 2018-10-08 16:30  來源: 求醫網   編輯: 志飛   根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2018年公布的數據,我國三叉神經痛、
  • 西安交大一附院神經外科高規格面肌痙攣手術培訓班舉辦
    西部網訊 2020年9月11-9月13日,由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顱底腫瘤及顱神經疾患診療組主辦的高規格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顯微血管減壓(MVD)手術入路及解剖操作培訓班落下帷幕,本次培訓受到省內外20餘家醫院,60餘名神經外科主任教授一致好評。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
    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創建於1962年,於1973年12月正式建立成為獨立專科。時設床位17張,由徐邦宗教授任科主任,主要開展顱腦損傷的救治及顱內常見病的診治與手術。1975年後形成比較完整的科室。1992年成為獨立的專科病區,設40張床。自1994年高國棟教授任科主任後,科室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 汕頭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搭橋手術救治罕見「煙霧病」
    醫生用兩根10-0縫線吻合顳淺動脈和大腦中動脈,改善腦供血不足問題,至今已成功治療6位煙霧病患者,患者症狀較術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近日,記者採訪了手術的主刀醫生、汕頭市中心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徐可。 病因為顱內動脈狹窄 徐可是新生代醫生裡的中堅力量,2012年畢業於中山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畢業後一直從事神經外科工作,擅長腦血管病治療,可行介入腦血管腔內治療。
  • 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功能神經外科簡介
    ,歷時十餘年總結出了自己的技術特色並為功能外科的發展做出開創性的成績(該領域最高科技獎獲得單位)。研究內容涉及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制、神經調控治療效果和機制研究等。王學廉教授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全軍九·五、十-五重大科技獎和陝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創立的定向手術幹預防止吸毒成癮復吸新技術經過十幾年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引起國內外同行的極大關注,並獲得201 3年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
  • 我國著名的泌尿外科專家仁濟醫院江魚教授逝世
    訃告   我國著名的泌尿外科專家,新中國男科學奠基人之一,國內第一本男科學專業刊物《中國男科學雜誌》創刊主編,國內人工腎、動靜脈瘻、腎移植及腸管在泌尿外科中應用的開創者和首倡者之一,原上海醫學會泌尿外科分會主任委員、上海醫學會男科分會主任委員、仁濟醫院泌尿科主任和學科帶頭人江魚教授於
  • 中國醫大一院神經外科應用全內鏡技術成功完成一例松果體區腫瘤的...
    2020-06-01 14:44 來源: 澎湃新聞 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主任吳安華教授的帶領下,應用全內鏡神經外科技術成功地為一位21歲的大學生完成了松果體區腫瘤的切除。
  • 手術工具「不順手」 外科醫生嘗試打破歐美發明壟斷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上海市微創外科臨床醫學中心及美國佛羅裡達州立醫院主辦的「東西相遇」微創外科研討會上,宣告新成立的創新型外科醫師俱樂部就打算這麼幹。  在這個創新型外科醫師俱樂部,外科醫生,組織工程、材料科學領域專家,高校工程師,器械企業,風投代表聚集在一起。
  • 浙四外科四把金刀 把把「內力深厚」
    多次擔任中國衛健委,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醫師協會腫瘤消融規範制定專家和培訓專家,他熱心培養腫瘤微創消融人才,參與培訓了全國4000餘位醫生,浙江省外科系統幾乎所有做腫瘤消融手術的醫生都在他門下學習過。目前主持國家 「中國腫瘤消融病例申報系統」開發。
  • 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陳鴻光和他的團隊: 生死時速間的「微觀...
    對醫生而言,只有隨時保持疾奔的狀態才可能與疾病抗衡。在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緊跟國內外前沿的治療理念和方式並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爭取儘早落地是慣例。也正是因為這些不懈的探索和努力,如今其多個病種的診療水平已達省內乃至國內先進水平。1984年毓璜頂醫院神經外科成立,受限於人員、床位、技術等原因,當時開展的工作多以顱腦創傷、高血壓腦出血、半球腫瘤和垂體瘤的開顱手術為主,病種少、手術方式單一。
  • 濟南顯微外科醫院苗慶松教授「保膽取石」成功,患者送錦旗致謝
    12月14日,家住章丘市的牛女士將一面印有「醫德高尚挽救茫茫眾生,華佗在世普度世間惡疾」的錦旗送到我院微創外科苗慶松教授的手中,感謝他高超的雙鏡聯合超微創保膽取石術,在取淨膽結石的同時,保住了她的膽囊。
  • 手術機器人為外科醫生「導航」 成為醫生的工具
    (上海術凱機器人有限公司供圖)  試想一下這樣一幅畫面:智慧「大腦」經過數據分析準確描繪好「作戰地圖」;「偵察員」定位儀早已對人體內的「地形結構」瞭然於心;「機械臂」再將手術器械精準推送至指定點位,外科醫生最後操刀完成這場複雜的外科手術。  在日前舉行的世界人工智慧創新大賽中,這款手術機器人擊敗近170名對手,一舉拿下「智慧機器人創新挑戰賽」冠軍。
  • 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成立
    ET-GIST會診中心專家團隊。多學科會診現場。7月10日國內首家神經內分泌腫瘤、胃腸間質瘤會診中心(簡稱NET-GIST中心)的啟動儀式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成功舉行。6位腫瘤權威專家多學科聯合會診,為上述小病種患者帶來了福音。
  • 我院神經外科景文記主任被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評...
    我院神經外科景文記主任被國家衛生健康委腦卒中防治工程委員會評為2019年優秀中青年專家【醫院大小事】 2020-04-21 17:1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