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生成長記 | 神外專家石祥恩: 嚴守做人底線,探索醫學極限

2021-01-21 寧靜訪談錄


 2017年7月石祥恩在三博腦科醫院


「你要當一個什麼樣的醫生很重要。你是想當一個真正在患者身邊、walk to walk的醫生?還是只想說啊、講啊、當talk to talk 的醫生?我當然不反對醫生去做學術交流,但還是應該踏踏實實把精力放在看病上更好,治病救人一定是最主要的。」

 

他來自東北,採訪時言語間時不時會流淌出黑土地的味道,然而只要談及神經外科,周身洋溢的卻是南方人的細膩。或許正如他所言,「教育具有一種魅力,通過不斷地學習,你可以變成另外一種人。」


石祥恩: 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三博腦科醫院神經外科教授,擅長顱咽管瘤、各種顱內巨大複雜動脈瘤、痙攣性斜頸、顱內各種腫瘤、腦血管病的外科治療等。作為第一術者手術治療顱內各種複雜腫瘤8000餘例,治癒率為95%以上;手術切除顱咽管瘤近1000餘例,腫瘤全切除率95%以上。

      

石祥恩曾有兩年下鄉插隊的經歷,兩年時間不算長,卻給了他追求新生活的勇氣。 

 

1977年,高考恢復,成千上萬的青年夢想復甦,石祥恩也開始思索自己的明天,他當時瞄準了醫學院。他選擇了錦州醫學院,後來叫遼寧醫學院,現在是錦州醫科大學。「為什麼選這個學校呢?因為別的醫學院有很多專業,如果某個專業滿了,就會把學生調劑到別的專業。而錦州醫學院當時只有一個醫療專業,鐵板釘釘。」 


  1982年大學畢業前全班合影,最後排右一為石祥恩


對於當年的石祥恩來說,學習是一種享受。醫學院呈現出一個精彩紛呈的世界,隨著新知識的注入,視野的開闊,他的目標越來越明確——成為知識廣博的好醫生。「我不斷地學習,從本科到碩士,到博士,再到博士後,所有能在學校讀的書我都讀了一遍。」

 

大學畢業後,石祥恩到了錦州醫學院附屬醫院。當時,神經外科是一個邊緣學科,沒有CT,沒有顯微鏡,沒有核磁,只有造影,診斷起來非常困難,很少有畢業生願意到神經外科。

 

「當時大家求知慾很強,畢業後的首選是醫學院的基礎部,實在不行才到醫院,優先選擇是內科,因為內科有時間看書。但男生分到內科的很少,大多數去了外科。外科一般會優先選擇小科,比如眼科、耳鼻喉、整形科等,再其次就是大外科,最不願意幹的就是普外、骨科和腦外科。」

 

石祥恩也想找一個能多讀書的科室,偏偏他的一個同學非常欣賞他,把他推薦給了自己的父親,而他父親正是神經外科的主任。梁教授非常認真地和石祥恩談話,強調腦外科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科室,希望他能跟著自己幹。石祥恩當時就本著一條原則——想多看書,梁教授不但保證不耽誤他看書,還親自幫他找來了很多重要的醫書。

 

在梁教授的引領下,石祥恩很快就迷上了充滿了未知和挑戰的神經外科。他對讀書的熱情甚至與日俱增。 

 

1992年,石祥恩在首都醫科大學神經外科專業獲得醫學博士學位,師從我國神經外科創始人王忠誠院士。博士畢業後,他選擇留下來,幫助導師王忠誠做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工作。1995年,38歲的石祥恩榮升為大外科副主任。 


1992年博士論文答辯會,石祥恩(左二)與導師王忠誠院士(右二)


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他選擇了出國深造。1996年至1998年,石祥恩在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神經外科做博士後,從事下丘腦區和第三腦室手術入路研究。在國際神經外科界最權威的佛羅裡達大學神經外科顯微解剖實驗室,他師從國際著名神經外科專家Albert L.Rhoton Jr.教授。 

 

1989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評出了5位世界頂級神經外科大師,王忠誠和AlbertL.Rhoton Jr.都在其中。能夠近距離聆聽他們的教誨,石祥恩感覺幸運之極。

 

石祥恩曾經無意間的一個舉動,讓AlbertL.Rhoton Jr.教授對他刮目相看。「當時在國外有一個中英文對照軟體,我花了一百三十多美金買回了這個『Chinese  star』軟體。有一天,Albert教授看到我使用的軟體非常吃驚,因為當時很多中國人都買盜版,只有我的是正版」。從此石祥恩就成了教授口中的「Chinese  star」。

 

當時他覺得為了學習花錢買書和學習用具是理所當然的,而這在美國人看來事關誠信。再後來,Albert 教授擔任主講時,常常讓石祥恩任助教,每次都會給他五到七分鐘時間講一個小題目。

 

每次七分鐘的演講對石祥恩的影響極大,「我敢於站在國際舞臺上把自己的內容和觀點講明白,這非常重要。」 多年後的今天,石祥恩經常穿梭在國際學術舞臺,2015年,他也是唯一一位被北美神經外科學會(AANS)邀請專題發言的中國醫生。

 

「現在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很多,很多中國醫生不去,去了也不講。這次土耳其的世界神經外科大會,相當於神經外科領域的奧運會,不去不講就失去了和國外同行交流的機會,中國醫生在這方面需要多多加強。」


2013年石祥恩在第13屆世界神經外科大會上做主題發言


1998年,石祥恩回到天壇醫院;2001年,他出任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 2004年,他與一群志同道合的師兄弟創建了三博腦科醫院。

 

談到三博的創立,石祥恩說走了很多彎路,但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三博給了有熱情、有才識的年輕人一個發揮的舞臺。他認為三博最大的財富就是人才,雖然醫院每踏出一步都步步驚心,雖然還有諸多有待於完善之處,但是擁有人才就擁抱了明天。 

 

「我現在就想退休,但醫院裡的年輕人還需要帶一帶,離開我,他們不是活不了,是可能活不好。我們國家這些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太強了,培養一個好醫生和培養一個好運動員一樣難。」

 

如果真的退休,石祥恩說自己會去寫小說,因為經歷足夠豐富,他對自己的文筆也很有信心。雖然文學夢值得期待,他絕不後悔這輩子選擇了醫生這個職業。

 

 2017年9月在手術室為患者做海綿竇腫瘤切除術


記者:您為什麼說「培養一個好醫生和培養一個好運動員一樣難?」

 

石祥恩:現在的很多學生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只想自己,不想別人。前一陣,我的一個博士生來找我籤字,因為我有科研經費,就給他們每個月發點錢補貼生活。籤字時,我看到名單上多了兩個人,他說找兩個人平均一下就不用交稅了。

 

我一聽就火了,合理納稅是義務。國家培養一個博士這麼多年,交點稅還難受,以後還怎麼為社會服務?國家經濟要發展、社會要穩定、邊防要守衛、民生要保障,需要花錢的地方很多,為國家多納稅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如果沒有感恩的心,不知道回報社會,讀書再多也沒用。

 

當時我很生氣,把他臭罵了一頓。可能很多人覺得我不通人情,但是,人首先要自律,一個沒有底線的人是很可怕的。這也是很多獨生子女身上存在的問題。


2016年9月教師節,石祥恩與他的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在一起


記者:在您求學過程中,您的導師是否也強調學做人重於學技術?

 

石祥恩:做人好才能成為真正的大師。比如,神經外科專家AlbertL.Rhoton Jr.教授每年都在北美神經外科學會(AANS)和北美醫師協會年會(CNS)進行授課,每次授課時,他首先講的不是專業技術,而是強調每位神經外科醫生最重要的觀念——愛病人,而不是愛疾病。醫生愛心的培養重於能力的培養,要用與生俱來的愛心培養我們的同情心。

 

他說最好的外科醫生是有愛心和同情心,有技術沒有愛心的醫生沒有價值,最好的神經外科醫生應該是精通你的患者。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作為醫生,技術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有同情心和愛心做支撐。如果只是技術好,品質惡劣,那就是惡魔,就像日本731部隊,全都是醫生,可他們做的不就是惡魔的行徑嗎?


1998年與美國佛羅裡達大學神經外科主任A.L. Rhoton Jr. 教授在北美神經外科會議顱底解剖學習班上

  

記者:回到技術層面,作為治療顱咽管瘤的頂級專家,您又是怎樣一步步成長起來的?

 

石祥恩:顱咽管腫瘤是危害性很大的腫瘤,對病人是巨大的痛苦,對家庭是巨大的災難。顱咽管瘤的患者一般是兒童,7—12歲是發病高峰期。我們有一個河北患者,曾經治了十年,由於第一次手術沒有完全切除,以後每年手術一次,十次手術,十年的經歷,她爸爸原來是稅務局副局長,後來只能是一個在崗職工了。他父親的事業完全耽誤,孩子十年不發育,這個家庭基本是失去了歡樂和希望。

 

一開始醫生都不願意接這樣的病人,因為治療效果不好,病人經常抱怨,醫生的聲譽和工作都可能受到影響。但是病人總得有醫生管吧,我就開始一步步探索,隨著經驗的積累,效果也慢慢好起來。

 

現在,大家會覺得這個手術特別能鍛鍊人,因為它涉及到神經外科管理病人的基礎、水電平衡、電解質紊亂等的調整;手術部位很深,確實能幫助病人解決實實在在的問題,醫生也就很有成就感。

 

當年的狀況是,如果一年能做10例,就非常了不得了。那幾年,我一般一年最少做30例,最多50例。所以,2009年我們在歐洲神經外科雜誌上發表了中國醫生309例顱咽管瘤手術報告,引起了全世界譁然。美國新澤西大學神經外科主任、時任美國醫學會主席、長期從事顱咽管瘤手術治療的Peter Carmel教授,專程來醫院訪問。他看到病房內50%以上的患者均為顱咽管瘤手術患者,術後效果都很好,每年手術約70-80例顱咽管瘤,他很受觸動。

 

Peter Carmel教授在美國非常有名,早期顱咽管瘤的所有文章幾乎都是他寫的,他退休時,有了120例顱咽管瘤手術經歷。當時他已經近70歲,沒有精力做更多手術,想來核實一下我們的報告是否真實。考查後他非常滿意,對我也非常信任,然後就開始滿世界地給我們做宣傳。他給我文章的一個批語是這樣寫道:這是一個金標準,是所有醫生經過多年努力才能達到的。


 2009年 4月石祥恩向Peter W.Carmel 教授介紹顱咽管瘤患者手術後的情況

  

人一輩子幹不了多少事,把一件事做好很不容易。我的心態很開放,把大家都帶起來,才是對醫院、對患者真正的好,現在我們醫院能做這個手術的醫生很多。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我希望既能把孩子救下來,同時也別讓它復發,減少病人和家庭的痛苦。 


記者:作為民營醫院,三博腦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這些年您感觸最深的是什麼?

 

石祥恩:實在地說,是很多人的支持才有三博走到了今天。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就沒有今天的三博;如果沒有復興醫院的支持,三博當年就沒法落腳;如果沒有西城區政府、區衛生局、北京市衛生局的支持,三博就不能掛牌經營;如果沒有首都醫科大學的支持,三博怎麼搞教學?當年這個醫院還沒開,首都醫科大學就已經開始支持了,當時存在神經外科專業競爭的問題,來自各個方面壓力非常大,現在想起來我還想掉眼淚。

 

首醫的呂兆豐校長(現已離任)、王曉民副校長等人,是站在北京市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高度上來支持三博。在三博還不成氣候的時候,衛生部就把三博作為神經外科培訓基地……所以是政府的絕對支持,才讓三博發展到今天。

 

三博發展的關鍵是人才。我始終認為「不管理」才是最好的管理,員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非常重要,要好好愛護員工,讓員工有家的感覺,主人翁精神才能發揮出來。非常刻薄的管理者都是短命的,我認為管理一定要人性化。 


1996年開始, 石祥恩舉辦全國顯微外科技術學習班,目前已培訓1000多名醫生,圖為第40期學習班照片

 

記者: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天職,也是榮耀,但在行醫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無奈,甚至痛苦。做醫生36年,您感覺最痛苦的是什麼?

 

石祥恩:當醫生非常不容易,最大的痛苦就是不被人理解。有些病人,找你看病時怎麼都行,手術效果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就翻臉不認人。前一陣,我剛接了一個患者,來時都給我跪下了,因為他去了很多醫院都不願接收、不給治,我們收了,但手術效果不理想,後來就演變成醫鬧。

 

現在的社會風氣不好,醫鬧橫行,有些不明真相的媒體也難免會誤導事實,給醫生造成了很大壓力。目前,很多醫院在管理方面不到位,有時醫院為了息事寧人,寧願花錢了事,這就更助長了歪風邪氣,這對醫生、對病人都沒有好處。

 

作為醫生,只有敢於探索極限,醫學才會發展,在現在的社會風氣下,如果誰也不敢探討極限,醫學還怎麼發展?三博就是希望給醫生一個比較寬鬆的環境,讓他們能夠專心致志探索醫療的極限。


 【本文記者:韓輝麗 @寧靜訪談錄】


大醫生系列訪談錄:

☞ 神外專家吳斌的「技」與「道」

☞ 神外專家閆長祥: 人生百味,醫生的體會最直接

☞ 胡大一:我想做患者真正需要的創新醫療模式(1)

☞ 胡大一:醫生要讓病人在不幸中看到希望(2) 

☞ 胡大一:醫療模式需要探索, 走多了就是路(3)

☞ 胡大一:任何苦難都可能變成財富(4)

☞ 北京腫瘤醫院沈琳: 率真大氣"沈阿姨"

☞ 心外科先鋒萬峰的自由執業開拓之路


寧靜:藥學專業,製藥/諮詢/BD外企多年;熱愛寫作,出於興趣創辦《寧靜訪談錄》,講述醫/藥人自己的故事。微信:ningjingwriter  郵箱:ningjingfangtanlu@163.com


  京東搜索《遇見創業者》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三博專家石祥恩教授血管搭橋新術在國際產生重要影響
    日前,首醫大三博腦科醫院首席專家石祥恩教授的論文「血管搭橋治療複雜顱內動脈瘤的技術應用和93例治療經驗」在歐洲神經外科綜述(Neurosurgical
  • 專家講堂 | 石祥恩教授:淺談神經外科醫生畫圖
    目前,神經外科專業文章和書籍往往是無圖不成書,一圖值千言。在國際神經外科文章中,畫圖或電腦製圖十分重要,高水平的文章多數附有畫圖。國際知名神經外科雜誌,如美國的雜誌Journal of Neurosurgery、Neurosurgery和歐洲Neurosurgical Review等均有文章附畫圖作為雜誌封面發表,既有助於可讀性,又衝擊讀者視線,可強化文章引用率,已經有多數封面發表的文章成為教科書式經典。
  • 國際頂級神經外科學術盛宴:三博石祥恩教授在第16屆世界神經外科大會做搭橋新術專題發言
    本次大會設置165個專題,共648場講演,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專家學者投稿2225篇,確保本次大會的國際學術水平。有40餘篇中國醫生投稿選中做專題報告。三博腦科醫院還有一位年輕的王瀧博士被選中1篇做專題發言報告,傳遞了中國青年一代醫生的聲音。另有2篇論文作為為電子展板發表。
  • 良心,是做人的底線;人品,是成功的底牌
    良心,是做人的底線;人品,是成功的底牌。1.良心,是做人的底線。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都是肉長的,都有善良的一面。做事將良心,待人講良心,丟了什麼,都別丟了心。上不愧對天,下不愧對地,為人處世,坦坦蕩蕩。
  • 區中心醫院:嚴守「院感」防控底線!
    市委書記李強到鮁魚圈區調研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嚴守「院感」防控這根底線。區中心醫院在保障患者日常診療前提下,全力做好醫院內部防控,堅決防止「院感」發生。
  • 嚴守「紅線」底線!泥頭車違法上路,企業一併曝光,還將面臨……
    泥頭車行業「紅線」底線就是泥頭車司機和企業的生產安全線觸犯「紅線」,跨越底線輕則處罰,重則釀成無法挽回的悲劇泥頭車企業、駕駛員凡觸犯「紅線」底線規定的深圳交警都將予以曝光曝光臺車牌:粵BKL527車屬企業:深圳市新鴻栩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 上海醫學專家去村裡為200多人義診,本地全科醫生跟診學習
    上海醫學專家去村裡為200多人義診,本地全科醫生跟診學習 澎湃訊 2019-04-15 20:28 來源:澎湃新聞
  • 做人再難也要有底線,不要輕易越過底線,生活才幸福
    每個人做人都要有良心,而且最重要的是做人都要有底線,無論你生活在苦,無論你生活在難也要有自己的底線,一定不要輕易的越過這條底線,在生活當中你一定會遇到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對於年輕人而言最大的磨難就是生活中沒有錢,錢幾乎成為了當下所有人的痛苦,每個人在奔波的時候,這一輩子都是在為了錢而奔波。
  • 葛文德《醫生三部曲》:生命之思與醫學之悟
    好的外科醫生應該關注手藝的養成,品味手術的境界(爐火純青)。醫學的奧妙就在於超越不確定性去追求完美,這可能嗎?葛文德在書中描述的印度醫生的故事告訴我們:低配置+高效率,完全有可能!01>>醫生的修煉:在不完美中探索行醫的真相阿圖葛文德在《醫生的修煉》一書中講述了親歷的十幾個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揭示了臨床醫生的精神發育歷程。
  • 做人的底線,就7句!
    我可以容忍,但別超過我的底線。 6.我不是沒脾氣,只是不輕易發脾氣。 7.任何真話,我都能接受,怕就怕沒有真話。 我選擇善良,不是我軟弱 因為我明白,善良是本性, 做人不能惡
  • 上海廣慈-思南醫學健康園區成立,探索醫學成果加速跑到病房
    1月10日,上海廣慈-思南醫學健康創新園區正式啟動。這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與黃浦區政府聯合開發的重大項目,該項目旨在探索醫療機構、政府部門和產業之間創新合作模式,解決生物醫藥領域轉化「最後一公裡」難題。上海廣慈-思南醫學健康創新園區首批落地項目包括奕思創醫學眾創空間及上海廣慈紀念醫院。
  • 做人,善良要有底線,大方要有原則
    做人,善良要有底線,大方要有原則1:我們都是沒有安全感的人。縱使自己知道有些無理取鬧,但就是想要證明自己的重要性;分手這麼久了,與人提及愛情,你卻依舊是我念念不忘的人。若是想要生活變得精緻,平靜下來的生活最精緻,平靜裡有專注,專註裡有細節,細節處有豐盛,豐盛處必有所創造4:人生於世,委屈在所難免,消化了就是成長的動力,消化不了就會變成脾氣5:管不住自己脾氣的人容易被別人的眼色所傷,藏不住自己眼色的人就容易被別人的脾氣砸中。學會沒脾氣,不擺臭臉的過程,其實也是長本事的過程。
  • 做人有底線,做事有原則的星座,值得深交
    看起來冷淡的人,不一定是孤傲的,他們只是做人有原則,做事有底線,不會對所有人都好,也不會對所有的事都選擇讓步。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更願意被他人的熱情所吸引,也願意用自己的熱情來回報。但是,並非每個人的熱情都是真誠的,很多人只是習慣於客套,對誰都一樣。
  • 兒科專家:嚴守「三級預防」 儘早篩查基因缺陷
    在9月4日舉辦的第四屆基因健康大會/第六屆長江兒科醫學發展論壇上,專家呼籲:「基因檢測幫助查明致病原因,還不夠,還需要進一步突破。」接受基因檢測後,專家幫他們找到原因:孩子們患有嬰兒神經軸索營養不良,這是一種罕見疾病,父母都是相關致病基因的攜帶者,自己不發病,但兩個孩子都遺傳到父母的致病基因,結果導致發病。在專家的指導下,夫妻倆去年終於生下一個健康的孩子。 「還有很多類似的案例:正常的父母生下聽力障礙的孩子,一查基因,他們都是耳聾相關基因突變攜帶者,又各自遺傳給了孩子。
  • 中國臨床醫學教育獲世界認證 眾巢醫學助推醫學教育並軌國際
    首先,它標誌著中國醫學教育將參與國際醫學教育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能夠將"中國標準"寫入國際醫學教育體系,如中國目前本科臨床醫學教育標準中10大領域、113條基本標準和80條發展標準已接入國際認證,中國醫學生將具備學位互認的國際通行證,得以在世界舞臺上進行範圍更廣,層次更深的交流學習,同時將開放更為廣闊的跨國執業與科研合作空間。
  • Discovery探索極限主題公園就在國內!上海出發2h即達
    生吃蟲卵,在哥斯大黎加親歷山崩,貝爾主持的Discovery探索節目《荒野求生》,讓許多人看了大呼過癮和佩服。有人說:「如果我能跟著貝爾去冒險,肯定能瘦30多斤!」告訴你機會來啦!雖然不是跟著貝爾去探險,卻能親身體驗到探索的精髓哦~在避暑聖地、竹海連綿的莫幹山,藏著探索極限主題公園。
  • 記全市「十大掃黑除惡先鋒」肖麗
    滌濁揚清匡正義巾幗建功守初心記全市「十大掃黑除惡先鋒」肖麗掃黑除惡專項鬥爭開展以來,肖麗妥善處理過一批重大敏感、社會關注度高,在全省、全市具有較大影響的案件,多次被評為「市法院優秀共產黨員」、「全市法院優秀法官」、「市優秀公務員」、「全市法院系統辦案標兵」,並於2018年記個人三等功。
  • 成都全景醫學影像專家談PET/MR檢查的健康意義
    原標題:成都全景醫學影像專家談PET/MR檢查的健康意義   近年來,隨著環境汙染的加劇以及人們不健康的生活規律,癌症的發病率越來越高且呈現年輕化狀態,年輕人患癌的新聞屢見報端,這樣的事件一方面讓人們為逝去的生命嘆息,另一方面也給我們每一個人敲響了警鐘。
  • 【全國兩會地方談】 重慶嚴守「五個決不能」底線 書寫環保生動畫卷
    近20年來,重慶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持續開展清潔能源工程、「五管齊下」淨空工程,僅近兩年,重慶就提出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五大行動」,涉及6000餘項工程項目和工作措施,其投入之大、措施之實、堅持之久,由此可見一斑。
  • 善良要有底線,做人要有原則!
    做人一定要善良,但也一定要有底線,沒底線的善良,會成為別人肆意揮霍的廉價品,生而為人,誰都是第一次,憑什麼你要無限制的忍讓。做人一定要有原則,而原則是不能被打破的,一旦打破原則,你也會失去自我,會被生活牽著鼻子走,主動引領生活難道不好嗎?01奶奶是村裡出了名的「大能人」,幾乎什麼都會做,而且從來都是有求必應,哪怕委屈自己,也要成全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