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趙最近不太順心。她和同事小孫因為一些瑣事產生了不少矛盾,雖然在單位低頭不見抬頭見,但兩人誰都不愛搭理誰。前幾天,因為工作上意見不一致,小趙和小孫在辦公室裡互相「嘲諷」,要不是其他同事勸著,恐怕非得打起來不可。
下班回到家,小趙越想越氣,感覺自己白天在辦公室「發揮不佳」,真是應了那句話:「每次被罵,總是等晚上回家躺在床上才能想到如何回擊。」煩躁的小趙拿起手機,編寫了一段指責小孫的話,發送到了朋友圈。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但同事們看了,都心知肚明。
對此,小趙說:「其實我就是氣不過,感覺一定要說點兒什麼。發完朋友圈,我的心情就好多了。」但第二天,小趙就被小孫拉黑了。失去了最後的溝通平臺,兩個人之間的矛盾更深了。
其實,不少網友表示,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站中,這樣含沙射影地指責、辱罵他人的人並不少見。網友「鯉魚兒」說:「自己常常在朋友圈看到這樣的內容,這和在背後說人壞話沒什麼區別,難道在朋友圈裡說壞話,矛盾就能解決嗎?」
私人恩怨公開化 負能量爆表
在朋友圈、微博中指責別人,不僅無益於解決矛盾,還會引起其他朋友的反感。
豆瓣網友「大眾表妹」發帖說道:「朋友圈裡有幾個人,總是發一些不指名道姓的罵人的話。生性敏感的我真是煩惱死了,總覺得他們在說我,然後就不斷地想自己有沒有做過得罪人的事。」她的觀點得到了很多網友的回覆、認同。
天涯網友「是我的海1900」則認為,這樣的行為讓人感覺可怕:「我有個同學,在朋友圈裡不知道針對誰,罵了一些很難聽的話。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得罪她,但我想不通,有多大的矛盾,至於罵人這麼惡毒?最後我把她給刪了。假如有一天我和她產生矛盾,我也要遭受這樣的詛咒嗎?」
在社交網絡上含沙射影地罵人、抱怨,讓網絡空間變成了傾倒負面情緒的垃圾場。明明是私人恩怨,卻要公開化,牽扯到無辜的「吃瓜群眾」,讓人感覺很不舒服。大家刷朋友圈,都是希望休閒放鬆,誰願意看到朋友圈裡負能量爆表呢?很多網友表示,遇到這種人,真的很想屏蔽。
和他人有誤解 不如當面解決
在朋友圈裡攻擊他人,不會造成嚴重後果?錯!據媒體報導,南京一婚禮攝影師在朋友圈辱罵一名司儀,司儀將其告上法院。法院認定被告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被告必須刪除侵權內容,並在朋友圈中公開賠禮道歉。有人認為,朋友圈與微博等社交網站不同,屬於私密空間,因此感覺在朋友圈裡發洩私憤並無不妥。殊不知,朋友圈的傳播力相當強大,這樣的行為不僅使人反感,還可能觸犯法律。
俗話說,經常在背後說別人壞話的人不可深交。在網上含沙射影,對解決矛盾沒有任何幫助,這只會給別人留下不夠光明磊落的印象,「友盡」是遲早的事。把網絡當成情緒垃圾場,也會讓朋友越來越少。要化解矛盾、誤會,甩掉壞情緒,與其在朋友圈裡「悄咪咪」地發洩,不如當面和對方講清楚。即便不能和解也可以「井水不犯河水」,不至於結怨。請其他朋友來調解,也是不錯的方法。 (婉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