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搖滾音樂圈,一直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當搖滾樂隊(歌手)還處在「吃不飽,穿不暖」的階段,當他們的音樂還沒被大眾接受的時候,搖滾圈的音樂人往往為他們點讚,不吝讚美之詞。一旦他們賺了錢,或者他們的旋律被大眾接受之後,各種批評之聲就會接踵而至:「誰誰誰喪失了搖滾精神」 、「誰誰誰變了,再也不是當初那個誰誰誰了」、「誰誰誰是搖滾界的叛徒」。接下來,就等著被貼上「偽搖滾」的標籤吧!
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中國的搖滾樂身上就帶著兩個基因:「遠離大眾」和「遠離商業」。大叔今天就和大家探討一下,為何中國的搖滾樂會仇視「資本」,它與「資本」有何深仇大恨?
大家都知道搖滾並不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藝術,它是舶來品。那國外的搖滾樂,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沒有。無論是早前的貓王,還是稍晚一點的披頭四樂隊、麥可傑克遜,亦或是離我們更近的林肯公園、共和時代、酷玩,他們身上均沒有發生過類似的情況。
可見這種對「資本」的仇視行為,是中國搖滾樂的特色,只能從它的誕生、發展歷程及相關的人物身上尋找答案。
01搖滾音樂人初期同商業的合作,多數情況下結局並不愉快
這裡舉兩個例子
熟悉Beyond樂隊的人,肯定知道他們的前經紀人陳健添。陳健添籤下了Beyond,把他們帶到了新藝寶,可以說陳健添是Beyond樂隊的伯樂,他們的關係應該很融洽才對,實際上他們曾經一度對簿公堂。事情的起因還得追溯到Beyond樂隊與陳健添的公司籤下「死後50年歌曲版權歸對方」的不平等條約。
1993年4月,Beyond和Amuse將陳健添告上法庭,希望取回陳健添手中的歌曲版權。Beyond三子在訴訟過程中言語過激構成誹謗,被陳健添反訴,並判賠償30萬。最終雙方達成和解,誹謗方免於賠償,條件是撤訴並不再起訴對方。
二十多年過去了,其中的是非恩怨已經難以考究。孰是孰非,誰也不敢妄下斷言。這一幕不愉快的場景,卻讓許多搖滾人無法遺忘。
無獨有偶,「魔巖三傑」在與張培仁合作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愉快的一幕。張培仁進軍中國內地樂壇,籤下了多位搖滾巨星(樂隊)後,於1994 年 12 月 17 日,在香港紅勘舉辦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搖滾中國樂勢力演唱會」。正當張培仁準備接下來的計劃時,1995 年滾石總部因為財務危機,將他緊急召回。
張培仁對大家說:「等我三年,我會回來。」然後他將內地魔巖交給滾石的另一名同事打理,結果他一去不復返。
之後的結局便是「魔巖三傑」漸漸地淡出了中國搖滾音樂圈。記得時隔多年後,竇唯接受許戈輝《名人面對面》節目採訪,回憶香港紅磡演唱會時,拋出了那個著名的「陰謀論」。在大叔看來,那就是餘怒未消,他被氣糊塗了。
「像魔巖三傑出那一代人,被那個臺灣人毀了」,直到如今,很多人一直持有這樣的觀點,罵了張培仁二十多年,當事人的憤怒可見一斑。
假如你是一位初出茅廬且熱愛搖滾樂的歌手,你聽了Beyond和「魔巖三傑」的例子,資本給你留下的印象是好還是壞?你的心中會不會就此留下「仇視資本」的種子呢?
02搖滾界的大佬的對資本的態度,加深了這種「仇視」行為
8張專輯,20多首冠軍歌曲,累計銷量超過250萬張,「商業化」是貼在零點樂隊身上最大的標籤。2004年有記者問何勇,怎麼看待近來火爆得一塌糊塗的零點樂隊。何勇一臉不耐煩,輕蔑地反嗆記者:零點,那是搖滾嗎?
無獨有偶,2006年竇唯和丁武發生過一場罵戰,記者曾就此事採訪過竇唯。
記者:丁武說他並不是沒有新作,而是目前找不到合適的投資?竇唯:沒有投資就不做唱片了?我跟樂隊的唱片,都是我們自己出錢在做。像我們這樣自己出錢做唱片的人,還有很多。為什麼丁武就一定要有投資才做?
竇唯給媒體留下的印象卻是「窮困潦倒」,每隔一段時間,都會颳起一陣風雨。對此竇唯只回了八個字:「清濁自甚,神靈明鑑。」
竇文濤曾這樣評價竇唯:「他是堅決不開口唱歌了,他只要是唱,分分鐘都是錢!憑他那些事,他要想炒作,早就上頭條了!」
從竇唯和記者的一席對話,以及他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做法和堅持的原則,可以窺見竇唯對待金錢,對待資本的態度。
雖然他們早已淡出了搖滾江湖,但江湖上到處是他們的傳說。作為搖滾界大佬的竇唯和何勇,他們對待資本的態度,顯然又影響了千千萬萬搖滾青年的價值觀。
伴隨著中國搖滾一起流傳的,還有大佬們與資本間恩怨情仇的舊日往事。剪不斷、理還亂,何不一切向前看呢?
在營銷時代,消費者處於核心地位。無論立足於滿足市場需求還是引領市場需求,音樂人都必須把聽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藉助於資本的力量,把搖滾樂的份額做大,得到聽眾的認可,才是王道。一味地否定資本,拒絕走向大眾,中國搖滾樂的未來又在哪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