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的穴位有哪些?
皮膚瘙癢是一個很常見的問題。
蕁麻疹會癢,過敏會癢,乾燥會癢,溼疹會癢,蟲咬會癢。
還有非常多的原因均會導致皮膚瘙癢。
正常人,皮膚有點癢,抓一抓就好了,但有疾病的人,抓沒用的,抓完當場舒服一下,後面又癢起來。
癢是一種感覺,從中醫角度來看是「風」。
這風是多變的,外來的風經常會和其它邪氣合在一起侵犯人體,身體內部也經常會產生風,比如熱極生風、血虛生風、肝陽化風等。
我這邊歸納了三個穴位來聊一聊止癢的問題。
首先是風市穴。
這個穴位在祛風止癢的領域裡用得是最廣的,無論什麼類型的癢,基本都會想到它。相當於一個經驗用穴一樣了。
上面已經有說過了,血虛則身體沒辦法得到滋養,皮膚毛髮就容易出現異常,而癢是最常見的症狀了。
肝陽化為風,也會出現頭暈、耳鳴、頭皮及全身瘙癢等不適。
我們知道肝主筋、肝主藏血,全身血液靠肝臟來儲藏。肝儲藏血液的功能出現問題,就容易出現血虛的問題,從而出現血虛生風。
風市穴是少陽膽經的穴位,與肝經互為表裡。通過它能起到疏通肝膽氣機,柔肝養肝的作用,從而達到止癢的目的。
風市具體位置在大腿外側部,站立時兩手自然下垂,中指尖所對的位置就是風市穴了。
第二個穴位是血海穴。
《醫宗必讀卷十·痺》中說過這樣一句話: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血虛或者血瘀會生風。
血虛的皮膚瘙癢,明顯表現為皮膚比較乾燥,有時還會有乾燥皮膚翹起。
血瘀的皮膚瘙癢一般伴有一些疼痛、麻木等經脈不通的症狀。
而血海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血氣聚集成海之處。
血海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是聚集脾經上的血氣的穴位,具有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的作用。
血的生成是通過脾胃吸收水谷精微,在心臟經過「奉心化赤」成為血液,再通過肺提供推力、心提供血脈、脾提供護衛等共同作用,維持血液正常運行。
所以脾經上的血海具有增強水谷營養的吸收,又能促進血液正常運行。對血虛生風一類皮膚瘙癢非常適合。
血海的位置膝蓋內上方,具體為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
第三個穴位是曲池穴。
肝說了血虛生風、肝陽化風,沒有說到熱極生風。
熱也會生風的。生活中應該有說感覺,天氣比較熱的時候,毛孔張開時,感覺皮膚有點微微癢的感覺。
這種癢多是內熱,經常是夾雜有一些溼氣,比較明顯的時候表現為長痘,長疹子,長溼疹。病情比較輕的時候,就只是單純表現為瘙癢。
肺主皮毛,皮毛出現瘙癢,和肺有一定關係,加上內在溼熱就很容易燻蒸皮膚,出現瘙癢。
這時候就需要清熱燥溼了。
曲池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位,與手太陰肺經相表裡。曲池經常作為瀉陽明內熱的加減穴。
所以曲池可以用於治療皮膚瘙癢。如果溼濁太重,還可以加上豐隆來加強祛溼。
曲池的位置在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處。
這是我對「皮膚瘙癢的穴位有哪些?」的一些理解,科普文章,不易傳播,期待大家點讚、轉發、關注,如有疑問,歡迎在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