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米花糖系列產品
吳永富 記者 李析力 攝
上世紀九十年代,工人在進行箱盆切割和產品包裝。 受訪者供圖
現在的包裝車間 記者 李析力 攝
重慶商報-上遊財經首席記者 李析力
江津米花糖是不少重慶市民熟悉的「零嘴」,一封米花糖承載著重慶名特產的記憶。曾幾何時,生產江津米花糖的工廠和作坊多達130餘家,如今僅剩玫瑰、荷花、順發等十餘家企業。
荷花米花糖是一家民營企業,創辦於1984年,其發展壯大伴隨著國家一次又一次的改革。昨日,記者來到江津採訪,探秘這家從5000元家庭作坊發展到擁有200人職工的現代化企業,看看它是如何念好的「致富經」。
創業
開辦塑料印刷廠賺到第一桶金
「企業能夠走到現在,一是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二是政府的支持,三是民營企業靈活的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年滿70歲的荷花米花糖董事長吳永富打開了話匣子。
1978年國家實施改革開放,遠在江津德感中渡村的農民吳永富嗅到了機會。1979年,吳永富和村裡的朋友每人出資300元辦起了塑料印刷廠。「那個時候跑業務花銷少。」吳永富說,每天的差旅費短途8毛錢一天,長途1.2元一天,廠子生意很火紅,市場都是靠坐公交車,一個縣一個縣跑出來的。
塑料廠辦了三年多,一些村民生出了意見,由於是改革開放初期,政策還沒穩定,廠子被村集體接管。雖然工廠被接管,但吳永富卻賺到了第一桶金。他負責銷售,賺的是提成,在那三年間,家裡修起了房子,還有了2000多元的存款。「那三年銷售經驗讓我見了很多世面,對國家政策越來越了解,堅定了我繼續辦廠的決心。」吳永富說,辦塑料印刷廠是人生的一次轉折,讓他這個農民接觸到了市場經濟。
5000元辦起荷花米花糖作坊
廠子被接管了,但吳永富卻沒有閒著。吳永富所在的德感是江津米花糖的起源地,當時的糖果廠獨家生產的玫瑰牌米花糖遠近馳名,時常供不應求。吳永富笑著說:「當時過年過節,大家走人戶都愛送米花糖,最火爆的時候買米花糖還要領導批條子。」
經過了解,吳永富認為作為地方特產的米花糖很有前景,而且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投資小、見效快,於是萌發了辦米花糖作坊的想法。有一次,他來到銷售米花糖的廠子附近轉悠,發現米花糖一生產出來就被一搶而空。「真的不愁銷,感覺眯著眼睛都能賺錢!」吳永富說。
吳永富把辦廠的想法告訴給了親戚,大家說幹就幹。1984年,他和妹妹、舅舅、姨叔、姨伯五家人一人出1000元,合計5000元,在德感附近的雙龍鄉柑園生產隊,租了200平方米的土房子辦起了江津縣中渡食品廠。
吳永富說,投入的5000元錢,簡單刷了牆,做了幾個大灶,買了幾口鍋和幾把刀,拉上親戚9個人就幹了起來。為了製作出地道的米花糖,吳永富還三顧茅廬請來江津米花糖創始人陳麗泉的關門弟子黃紹榮老師傳授技藝。2個月後,吳永富的第一批米花糖出爐,他給米花糖取名為「荷花」。
吳永富感嘆道,這多虧了改革開放的好政策,以前一個農民要辦廠,那真是想都不敢想。
守業
村民不理解差點關了作坊
創業不易,守業更不易。吳永富回憶道,隨著工廠的發展,他的米花糖生意越做越好,當地村民有些不理解,想方設法阻攔他們生產。比如他們在房間裡生產時,村民拿鎖從外邊把門鎖了。一些村民爬上他們房子,用竹子堵塞煙囪,甚至有一次還大打出手。「當時都有了放棄不想幹的念頭」。吳永富說。
荷花米花糖74歲的老職工陳光庭證實了這一說法。陳光庭從1984年就在廠裡工作,主要是開拖拉機跑物資轉運。「其實也沒有什麼矛盾,就是村民看著他賺了錢眼紅。」他說。
這一情況傳到了時任江津縣委書記辜文興的耳朵裡。那一天,辜文興正在縣裡召開發展鄉鎮企業的三幹會。他立即組織縣裡的有關部門來到廠裡,並現場召開辦公會解決問題。
「企業能夠發展,離不開好的政策和政府的重視。」吳永富說,辜文興的一番話讓他吃了一顆「定心丸」。後來,他們辦鄉鎮企業的事還被四川電視臺進行報導。
徵地辦廠建起現代化企業
1987年,隨著工廠的發展,工廠更名為江津縣米花糖廠,吳永富有了建新廠的打算。1988年,他貸款14萬元,在已搬遷的中渡小學原址上建起了一樓一底的新廠房。新廠房大約2000平方米,還採購了一批機械化設備,告別了手工作坊時代。
也是那一年,隨著工廠的升級,標準化生產制度得以確立,他們廠生產的米花糖被評為農業部優質產品,1989年被評為全國旅遊商品金獎。
「那個時候得獎不容易,有嚴格的標準,要有足夠的機構和人員配置,還有制度建設。」吳永富說,「通過評獎也讓企業走上了正規化的發展道路。」由於國家改革的逐步推進,工廠的體制機制也在不斷調整。吳永富說,由於當時批執照只有國有、集體和個體,由於他們是幾個人聯合的,還難住了工商局,後來批的是聯戶企業。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家出臺了農民股份合作企業規定,就與現在的股份制公司基本一致,他們就主動申請進行了改制。
1992年,吳永富獲得了5畝徵地,建起了車間、鍋爐房。那一年江津撤縣建市,廠名更名為「江津市米花糖廠」。1994年,他們又徵得8畝地,新蓋了辦公樓、宿舍樓和配電房等。前前後後佔地達到了15畝,基本建成了現在的規模。
1998年,江津市米花糖廠改制為重慶市荷花米花糖有限責任公司,同年組建重慶市荷花米花糖集團有限公司。
2012年前後,荷花米花糖集團在德感工業園徵地70餘畝,2015年新廠在德感動工建設。目前,廠房已修建完工,新的設備也已經到位,預計明年3月將遷入新廠。公司也從創業時的9人發展到200餘人,公司產值從當初的幾十萬,發展到如今的六七千萬。
未來
將加快電商平臺的建設
如今,吳永富雖身為董事長,已很少參與公司管理,女兒吳萍作為荷花米花糖集團公司總裁擔起了重擔。吳萍說:「新廠已經建成,隨時都可以投入使用,只是年底和年初是生產旺季,所以暫時沒有打算遷廠,預計明年3月等待生產淡季時進行。」
對於遷廠後的打算,吳萍早已有了想法。現在網際網路經濟發展迅速,電商銷售模式已經取代了很多傳統的銷售渠道,政府也十分重視電商平臺的培養。
吳萍說,下一步公司將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繼續研發推出更多新的符合市場的產品,另一方面就是加大電商平臺的建設,「電商的好處在於不出家門便可以賣向全國,賣向全球,這是荷花未來十分重要的銷售渠道。」
連結
一條街就有十多家米花糖廠
老工人陳光庭說,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米花糖真是火爆,他當時在廠裡開拖拉機,負責轉運物資,每天要拉好幾十趟車,每天幹活的勁頭十足,一幹就是十幾個小時。
當時很多人訂貨,每天陳光庭都要將米花糖拉到雙龍鄉附近的岔路口轉運,往往車一到,大家就一窩蜂上來拿貨。後來,為了保證安全,拿貨還需要排隊。陳光庭回憶,就在當時荷花米花糖廠的那條街上,生產米花糖的廠就有10餘家。
感悟
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
吳永富說,自己能夠辦起廠,關鍵靠的是抓住了改革開放的機遇,同時也有政府的扶持,以及民營企業靈活的體制。讓他印象深刻的是一次政府組織的培訓。
那次培訓是由農業部組織的,由江津推薦的,學習地點在深圳。那一次培訓來的都是全國各區縣的分管領導和鄉鎮企業的廠長。那次培訓邀請到了香港的老師,講的是股份制企業。吳永富說,股份制企業當時在國內是個新事物,但其實和他自己辦的企業就很類似。這對他以後的企業改制、明晰股權等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經驗
開拓市場還需做好服務
在建廠初期,江津米花糖可謂競爭激烈,僅德感周圍就有30多家,當時整個江津多達130多家。而那時,當地家喻戶曉的是國營廠生產的玫瑰牌米花糖。於是荷花米花糖將目光瞄向了重慶主城。
當年,荷花米花糖在重慶設立了辦事處,並與重百等大型百貨進行了合作,還開展了企業團購的方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荷花米花糖還和重慶機場合作,開發了定製產品。
在打開重慶市場的時候,他們還做優自身服務。吳永富說,以前要買江津米花糖不是想不想買,而是買不買得到的問題。為了打造品牌,他們在合作時推出了送貨上門的服務。為了方便客戶,他們還將以前的現錢現貨,變為了先貨後錢的方式。
做好產品研發和包裝很關鍵
據了解,傳統的江津米花糖都是用豬油製作,荷花米花糖在工藝上進行了調整,將豬油變為了進口的棕櫚油。這一小小的改變,不僅讓米花糖的口感吃起來更好,而且自然延長了米花糖的保質期,成本還比豬油低。
同時,推陳出新,不斷研發新品。一方面是將米花糖的味道變得更加多元,開發了椒鹽味、麻辣味的米花糖,另一方面是開發新產品,比如芝麻片、芝麻杆和蛋卷等,如今他們的系列產品就多達40餘種。
還有就是更新包裝,以前傳統的米花糖是用的油紙,後面他們改用了鋁膜。鋁膜不僅使用起來美觀,而且讓產品的保鮮期更長。最初版的包裝是在重慶設計,在沿海地區生產印刷而成,一下子就抓住了消費者的心。
一定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對於企業的發展,他們還特別重視人才,每年都會拿出經費讓企業人員外出學習。同時,就是將合適的人才放在合適的崗位,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吳永富講了一個故事。1992年,江津來了一批下派幹部,其中有一位是食品專業的本科生,他進了荷花米花糖廠,擔任科技副廠長。這位副廠長到任後,在重慶市場拓展、新產品研發和包裝設計上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有兩款包裝設計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