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九哥財經
改革開放的發展,使得我國的經濟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截止2019年末,我國的GDP總量已經逼近百萬億人民幣,而在人均方面,人均GDP也首次超過了一萬美元,全國甚至誕生了17座萬億城市俱樂部。那麼在如此經濟條件下,我國大陸的31個省市自治區,目前能完全供養自己的省份有幾個呢?(港澳臺3個行政區域由於沒有相關的數據,故而此次暫時不予分析,僅分析大陸地區的31個行政區域)。
經濟上供養自己
要維持一個地區ZF機構運行,保證地區經濟的正常發展,那麼地區的財政收入必須要大於財政支出,這就是所謂的經濟上供養自己。從這點上來看,以十二五期間的數據(十三五尚未完全結束,沒有完整的數據,故以十二五的數據來分析),國內能完全供養自己的僅僅只有9個省市可以做到,其餘省份均處於虧空狀態。
如下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十二五以來,31個省份中對國家財政有財力貢獻的為9個省份,分別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天津、山東、福建、遼寧。這9個省份十二五期間為國家財政貢獻了147674.63億元;除9個省份以外,其餘22個省份均為虧空,22個省份十二五期間共獲得中央補助收入120927.86億元。所以從財政收支的水平上來看,能獨立供養自己的確實不多,連三分之一的省份都還沒達到。
當然並非說虧空就一定不能「養活」自己,在財政出現赤字的時候,其實還可以通過發債來解決臨時性需求,只要能保證債務按時償還,並且在將來實現財政盈餘,那麼依然可以正常運轉。此外對於「九省市」養全國的說法,我認為並不妥當,畢竟全國一盤棋,沒有其它省份的幫襯 ,哪來的著九個省市的發展呢?
糧食上獨立供養
其實經濟上的供養問題很好解決,當財政收入不足以維持財政支出時,除了發債,還可以通過開源節流的方式解決,比如說增加稅額來源或者節約不必要的開支(或者暫緩大的工程項目);真正難的是在於糧食上獨立供養自己,畢竟糧食的產量是有限額的。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共有13個產量超2000萬噸的產糧大省,具體名單如下:黑龍江、河南、山東、安徽、吉林、河北、江蘇、內蒙古、四川、湖南、湖北、遼寧、江西。這十三個糧食大省的糧食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比重為75.4%,此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全國95%的增產糧食來自這十三個糧食主產區。所以說十三個主產糧區養活自己應該不成問題,但其餘18個省市,按照現有的糧食產量,對比各省市的人口數量則略有困難!
不過話說回來,只要經濟好,也可以通過外購糧食解決自身供養,所以說其餘18個省市雖然糧食不足以供養自己,但是通過富餘的財力,也可以解決糧食供應,特別是在特殊的情況下,可以增加種植面積或縮減口糧來解決問題。
總結
各個省份由於地理位置、區位條件有所區別,導致各地的發展出現不均衡的情況,但如果說養活自己,嚴格來講,我認為每個省都可以做到自己養活自己,唯一不同就是生活質量上存在差距,貧富差距懸殊而已。
來源: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