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杜鵑鳥十首詩詞,詩人為何如此鍾愛這子規
杜鵑鳥又叫布穀鳥或子規。
在古詩詞中,子規啼聲是出現頻率較高的意象之一。
如李白《蜀道難》中「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
杜甫《子規》中「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柳永《安公子》中「聽杜宇聲聲,勸人不如歸去。」
李煜《臨江仙》中「子規啼月小樓西。」
李賀《老夫採玉歌》中「杜鵑口血老夫淚。」等等,舉不勝舉。
詩人們為何如此傾情杜鵑鳥?
這與「杜鵑啼血」的傳說有關。
有了典故,子規的啼聲就飽含詩意了,再加上杜鵑的叫聲像「不如歸去」,那就更有故事了。
於是,詩人們就紛紛挖掘子規聲的豐富內涵,將其寫入詩中,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
以下所選寫杜鵑鳥十首詩詞,是忍痛割愛後進行篩選的結果。
(1)錦瑟
(唐)李商隱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簡評:這首詩將「杜鵑啼血」的典故用得精妙絕倫,極富詩意與美感。
(2)贈梁任父同年
(清)黃遵憲
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
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簡評:這隻滿腔悲憤、至死不渝的杜鵑,就是詩人自己。
(3)金陵驛二首其一
(宋)文天祥
草合離宮轉夕暉,孤雲飄泊復何依?
山河風景元無異,城郭人民半已非。
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
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簡評:這啼血杜鵑鳥,就是憂國憂民、赤膽忠誠的詩人化身。
(4)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簷日日燕飛來。
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
簡評:杜鵑整夜啼血,是為了將流逝的春天喚回來,這是一隻堅韌執著的子規。
(5)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簡評:這首詞意境幽冷,斜陽中的子規啼聲,為全詩增添幾分難以言說的惆悵。
(6)鄉村四月
(宋)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簡評:在這裡,布穀鳥的叫聲似乎在為春耕的村民喊「加油」,增添了幾分勞動快樂的氛圍。
(7)子規
(唐)李白
蜀國曾聞子規鳥,宣城還見杜鵑花。
一叫一迴腸一斷,三春三月憶三巴。
簡評:一叫一迴腸一斷,用誇張手法寫杜鵑鳥悲啼,渲染深切思鄉之情。
(8)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宋)蘇軾
山下蘭芽短浸溪,
松間沙路淨無泥,
瀟瀟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
門前流水尚能西!
休將白髮唱黃雞。
簡評:這首詞基調樂觀向上、積極有為,子規啼聲在詞中也就沒有了悲傷色彩,灑脫的蘇軾,是「反其意而用之」,別具一格。
(9)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唐)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簡評:在這裡,飄飛的柳絮和悲鳴的杜鵑一起,營造了濃厚的思念朋友的氛圍。
(10)枕上聞布穀聲
(宋)陸遊
老去惟思日月遲,更堪青鬢總成絲。
無端催取流年去,最恨溪頭布穀兒。
簡評:在這裡,詩人表面上是「恨」聲聲鳴叫的杜鵑,實際上「恨」的是時光飛速流逝,自己卻一生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