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為了打通民國西南運輸線滇緬公路,民國遠徵軍總指揮史迪威下令民國駐印軍和滇西遠徵軍對駐緬日軍進行夾擊,日軍被迫放棄緬北全力駐守滇西。
日本緬甸方面軍司令官本多政材認為,由於緬北和滇西日軍均損失慘重,因此緬北和滇西只能二選其一,暫時放棄緬北,在滇西地區集中兵力轉守為攻。
1944年7月,本多政材已經將日軍司令部轉移到了滇西的芒市,此時國軍宋希濂第十一集團軍正在進攻距離芒市不遠的龍陵,但卻對日軍主力的轉移茫然不覺。
本多政材下令以偽裝行軍的方式分批將部隊送往龍陵,宋希濂部在龍陵久攻不下反而損失慘重,民國滇西遠徵軍司令官衛立煌意識到事態有變,當即下令進行空中偵查。
通過遠徵軍航空隊的空中偵查,衛立煌發現了日軍偽裝成樹叢的運兵車,衛立煌勃然大怒下令撤換第十一軍司令官,由黃杰接任宋希濂之職。
黃杰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但是相比於其他黃埔第一期的國軍將領,黃杰卻表現得十分平庸,尤其不擅長臨機應變,因此而多次在戰場上馬失前蹄。
與此同時黃杰的運氣也一向不佳,蘭封會戰時期本來已經要升任軍團長,黃杰甚至已經開始搜羅幕僚人員,然而卻因為商丘失守而遭受無妄之災被革職查辦。
不過黃杰卻有一點別人無可比擬的優勢,那便是對待命令從不討價還價,而衛立煌正是看中了黃杰的這點好處,讓黃杰率領第十一集團軍猛攻龍陵。
在日軍內部,本多政材制定了代號為「斷」的作戰計劃,準備暫時將緬北地區的日軍主力調往滇西,然而「斷」計劃的實施卻並不順利。
1944年9月,隨著國軍在滇西另外兩大戰場松山和騰衝的相繼勝利,滇西遠徵軍主力已經全部集結於龍陵周邊,而日軍卻因遭受遠徵軍航空隊的轟炸集結速度十分緩慢。
本多政材見事不可為,只好下令放棄繼續執行「斷」計劃,同時撤出部分龍陵城內的日軍,黃杰則趁機對龍陵城發起總攻。
1944年10月29日,在黃杰的指揮之下,滇西遠徵軍對龍陵日軍發起致命一擊,國軍部隊集中三百餘門火炮轟擊日軍陣地,一時之間龍陵地區地動山搖。
隨後遠徵軍航空隊出動大批轟炸機對日軍陣地發起二次轟炸,強大的火力令龍陵地區氣溫急劇上升,當天雖然下著小雨但是國軍部隊卻依然汗流浹背。
國軍的地毯式轟炸令日軍損失慘重,就算沒有摧毀的日軍堡壘也被揚起的塵土徹底掩埋,黃杰為了進攻甚至不得不派工兵對龍陵城進行清理。
龍陵城內的日軍見逃生無望,紛紛發起自殺性衝鋒,但在國軍裝備的湯姆森衝鋒鎗之下,日軍的進攻顯得十分無力。
不過最令國軍部隊感到頭疼的還是掩埋於瓦礫之中的日軍,在清理的過程之中隨時都要防備可能從各個角落中伸出的刺刀。
1944年11月13日,國軍部隊徹底肅清城內日軍,成功收復龍陵,衛立煌馬上向民國統帥部報捷。
龍陵戰役是民國滇西反擊戰中耗時最長、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戰,日軍在龍陵死傷萬餘人而國軍也損失了三萬餘人,戰爭規模之大遠超站前預估。
當龍陵大捷消息傳到重慶之時已經接近凌晨時分,但是蔣介石卻沒有絲毫困意,下令各部門連夜準備慶功典禮向外界公布大捷消息。
然而當蔣介石得知收復龍陵的首功之臣竟是黃杰時不禁大吃一驚,因為在蔣介石心中黃杰的軍事指揮能力只能算一般,但龍陵戰役卻讓蔣介石對其刮目相看。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蔣介石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