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布戰術(英文:filibuster),意思是以冗長演說拖延時間,阻撓議案表決通過。英文「Filibuster」源自西班牙語,原指十六世紀活躍於加勒比海的海盜劫持船隻來勒索贖金,後來引伸出挾持議會的意思,解作冗長辯論,成為一種議會程序。這種策略通常見諸議會中的少數派,當他們發現手中沒有足夠票數去否決一條他們反對的法案通過時,只能用長篇大論、喋喋不休來阻撓表決。除了換取時間與當局再行談判之外,他們也希望以這種極端的方式引起公眾注意。
「殺局」草案
拉布戰術在香港立法會已不是新鮮事物。早在1999年12月,當時立法會正在二讀審議「殺局」(即解散民選的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草案,支持「殺局」的建制派議員連續發言,讓政府獲得足夠票數通過二讀。
高鐵撥款
其後在2009年12月,在財務委員會申請通過高鐵撥款,議員也曾採用拉布戰術,不斷發問拖延。
早在2004年,國家鐵道部發布《中長期鐵路網規劃》,計劃在全國建設「四縱四橫」的鐵路網絡,就已將香港納入規劃。按照規劃,廣深港高鐵全長約140公裡,廣州總站位於石壁,途經福田、龍華和虎門,最後經香港段到達香港總站西九龍。因此,香港高鐵的全稱其實是「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廣深港高鐵內地段早已在2005年底動工,計劃2010年落成。香港段的建設卻一直行動緩慢。2009年2月,香港特區政府才與鐵道部籤署備忘錄,承諾香港段爭取在2009年底前動工,並於2015年投入使用。
香港高鐵項目拖了5年,一路坎坷走來,預算費用也步步攀升,翻了近4倍,每公裡造價預計高達25億港元,被戲稱為「全球最貴高鐵」。
2010年1月16日的傍晚,經過9個小時的漫長辯論後,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終於批准了高鐵項目669億港幣的撥款申請。而在此前,撥款申請已經三次審議,從2009年底一直到2010年初,每次都被故意拖延而無法表決;而辯論時間總計長達25小時,更在香港立法會的歷史上創下紀錄。
興建高鐵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本是平常之事,關鍵在於透明決策、理性辯論、民主表決。部分議員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拉布戰術」拖延施政,甚至將經濟議題泛政治化、為了反對而反對,其實已經違背了作為民意代表的操守。議員身為民意代表,理應尊重主流民意,根據議事規則付諸表決,以民主的方式尋求最終的結論。
議員的言論自由固然應當尊重,但議員也不能濫用特權,信口開河、口無遮攔。這是民主社會的基本規則,也是廣大選民的共同願望。好在香港立法會有一部十分完善詳盡的《議事規則》,議員一旦採取「拉布戰術」,主持會議的主席既可以「溫馨提示」,委婉叫停,也可以直接裁決中止發言。香港高鐵撥款風波,也讓很多議員開始反思,如何進一步完善《議事規則》,防止「拉布戰術」再次出現。
「替補惡法」草案
最長的一次拉布,是2012年5月立法會審議俗稱「替補惡法」的《2012年立法會(修訂)條例草案》,人民力量陳偉業及黃毓民事先張揚搞「拉布」,其戰術除了提出1,306條修訂,逐一做詳細解說,並且以「溫家寶(講話的速度)乘三倍時間」發言,或大量引述《聖經》、字典等作解釋,更隨時突襲式要求主席點算出席人數,一旦人數不足,便會流會,迫使政府收回惡法。
今次的「拉布」與「反拉布」之爭,在於立法會恢復審議「議員出缺機制」法案,建制派湊夠足夠人數支持通宵開會,抗衡人民力量的「拉布」,而會場外,則有聲援拉布與反拉布的過千人集會對壘。自由黨主席劉健儀更聯同7名成員,參加30小時絕食,抗議人民力量議員發起拉布戰,認為是浪費公帑,擾亂議會程序,要求立即停止。
對於拉布戰術,特首曾蔭權和部分行政會議成員已忍不住開腔炮轟,曾特首形容現時立法會的工作差不多停頓,情況令人擔心,假若管制一手樓買賣、競爭法和政府架構重組等議案被拖誤,並不是市民的福祉,期望議員按公眾利益辦事,停止拉布。
相關新聞:香港工聯會千人頂高溫參加「反暴力、反拉布」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