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牌的限量款,往往都是各位水晶美少女剁手的存在,但大牌們出的中國限定?清奇的畫風讓人只想仰天長嘆:你們這些平時審美正常的設計師,到底對「中國風」有著什麼樣的誤解啊??
比如今年的豬年限定↓
(不說品牌了,反正你們都知道)
這些「中國風」,唯一的優點,大概就是怎麼使用都醜,就不用考慮搭配的問題的吧,微笑.JPG
小金在一邊嫌(mai)棄(bu)它(qi)們的同時,一邊思考起了這種大牌對「中國風」的誤解來源於哪裡,一不小心竟然發現了一個秘密!
下面請看大型吐槽大會。
「中國風」(Chinoiserie),是指西方依據對理想東方的想像而產生的歐洲品味。《不列顛百科全書》將「中國風」定義為17和18世紀西方盛行的室內設計、家具、瓷器、紡織品和園林設計風格。
倫敦西南的皇家植物園丘園(Kew Garden)裡,有一座十分著名的標誌性建築——中式寶塔,圖據網絡。
早期絲綢、陶瓷等令歐洲人目眩神馳的中國商品,馬克·波羅等探險家們的美妙描述,新航路的開闢、英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沿海的貿易活動,使得「中國印象」傳入歐洲。
英國國王喬治四世興建的布萊頓皇家行宮中 ,典型「中國風」的華麗吊燈,圖據網絡
根據這些零星的資料,歐洲人想像出了一個完美的「華夏帝國」,這個國度的人們總是很多人悠閒地聚在環境優美的庭院中,在茶亭中喝茶,聽著寶塔上悠遠的鐘聲……
玳瑁描金雙面繪象牙貼面人物紋異形扇,太平有象展展出,圖據借展方。
他們心中的中國有多神奇?例如,有人認為瓷器燒好後需埋藏地下100年才能達到合適的硬度,因而製造匠人無從看到最終成品;而中國茶葉最初登陸歐洲大陸,也被包裝成了一種包治百病的神奇藥品。
他們無比嚮往這個「神仙」國度,於是在17世紀時,「中國風」全面滲透到歐洲人生活的各個層面,如日用物品、家具裝飾、園林建築等,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商賈鄉紳,都對這股時尚的旋風趨之若鶩。
有多流行呢?在18世紀的第一個新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就用一身中式「炫酷」打扮——身著中式服裝 、乘坐帝輦隆重出現在凡爾賽宮舉行的盛大舞會中,引發了全場一片驚嘆和歡呼。
表現路易十四身著中式服裝出行的掛毯
圖據《神州幻象與中國風尚》,《群言》
但是這其中有幾個問題:
在當時的歐洲人看來,中國、日本等不同東亞國家的藝術風格可以說是都差不多的,所以「中國元素」並不一定來自中國。
另外,大部分人是沒有真正到過中國的,而是根據各種真實的中國商品和虛構的傳言憑空想像。而真正到達中國的歐洲人,又會發現這裡跟自己想像中的中國差太多了,不僅不是想像中的「天堂盛景」,而且正宗的中式商品追求的含蓄、留白的風格,跟歐洲當時流行的細膩繁複的洛可可風格也大相逕庭。
於是,雜揉巴洛克風、洛可可風、哥特風和大膽想像的「中國風」應運而生,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比如從沒來過中國的洛可可藝術家弗朗索瓦·布歇的中國風系列畫作(與他同時代的許多著名畫家都曾創作大量這類具有異域風情的作品):
《中國花園》,圖據網絡
《中國捕魚風光》,圖據網絡
《中國皇帝上朝》,圖據網絡
基本上,大家一眼就能看出這中間的怪異之處:歐式的構圖和人物肢體語言,人們長著歐式面孔、身著奇裝異服,不過青花瓷等擺設倒是比較寫實。(P.S.這樣的畫作可是很受歐洲貴族青睞的)
而符合歐洲人想像的「中國風」商品,在廣州這個當時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中大量生產、出口。扇子、漆器和瓷器,是最流行的「神秘的東方」的工藝品。
外銷扇即是在中西海貿的特殊歷史背景下,以中國牙雕工藝結合西方對「中國風」的追求,而發展出的藝術形式,大部分由象牙製成。
(嚴肅插播: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全面禁止象牙商業性加工和銷售活動,成為全球打擊象牙非法貿易措施最嚴的國家。現在買賣象牙製品可是違法的!)
不同時期流行的外銷象牙扇形制不同,有全象牙製成的卜瑞斯扇,象牙作骨、紙作扇面的扇子,象牙與鵝毛、玳瑁等其他珍貴材質組合的扇子,還有扇面上的人物臉部以象牙薄片貼成的象牙貼面扇,林林總總,不一而足……
不同形制的扇子,太平有象展展出,圖據張豔、借展方
而這些形態各異的扇子,其上所描繪的圖案也往往是極具「中國風尚」的,或者至少擁有部分歐洲人所認為的中國圖案。而受經濟利益驅動,其圖案題材也基本是什麼「紅」就創作什麼。
象牙鏤雕彩繪「漁家樂」圖摺扇,圖據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
這把摺扇上的圖案跟一種名叫「伊萬裡」外銷瓷風格的圖案非常相似。伊萬裡瓷最早是日本所產的外銷瓷,在一段時間內風行歐洲,是一款當時的「網紅」商品,被挪用到了扇面上。
象牙貼面人物紋摺扇,太平有象展覽展出,圖據借展方
描繪清人的「滿大人」圖案在乾隆年間的外銷廣彩瓷上流行以後,嘉道年間的各式各樣紙面摺扇上幾乎都描繪有「滿大人」,這種扇被稱為「官家扇」。
彩繪紙面摺扇,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圖據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
此時法國藝術流行私奔和梳妝題材,所以這把扇子扇面描繪了中國版「私奔」,大概、可能、也許是取材自《西廂記》的私奔?不過人們穿著不知是哪些年代的服飾,短打配長靴、髮式也各不相同,不是木也不是竹製的梯子搭到了小姐的閨房窗外……(槽點太多了小金竟不知道從何吐起……)
除了追逐流行的題材,還有專門的定製款:
清象牙劈絲透雕人物故事圖徽章紋摺扇,太平有象展覽展出,張豔拍攝
這把卜瑞斯扇中央有定製的徽章,其他地方則雕刻有各式中國人物形象。
象牙雕雙面繪外國人物紋摺扇,太平有象展覽展出,圖據借展方
這柄象牙摺扇,扇面以西洋手法描繪外國人物消閒娛樂的場景。扇骨為中國牙雕工匠雕飾而成,再出口到歐洲繪製扇面,最後組裝成扇。
這種中西工匠共同生產的扇子並不少見,比如下面這把:
紙面印「淑女的情郎菜譜」圖摺扇,扇子博物館,圖據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
這把扇子的扇骨在中國製作,由東印度公司進口;雙層紙質扇面由喬治·威爾遜(George Wilson)於1795年2月14日主持設計,扇面上印有一幅黑白銅板畫「淑女的情郎菜譜」。隨著扇子打開,各式各樣性格的男人展現在西方女性前「任君挑選」,內容幽默而充滿西方社交場合的情趣。
這類扇面由歐洲人製作也可以理解,畢竟很難想像在18世紀的中國,有人向工匠提出把潘安、宋玉、衛玠、子都、宋文公、蘭陵王、嵇康、韓子高、慕容衝、獨孤信集合在一把扇子上供女士挑選的要求。
當然中西結合的裝飾題材也比比皆是:
彩繪紙面摺扇,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圖據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
這把扇子正面中央有一對身穿西方古典服飾的情侶,兩側是採用藍色色系描繪的中國男人(大概是從青花瓷得到的靈感?),周邊有中式花卉環繞。
紙面蝕刻畫田園與中式場景圖摺扇,圖據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
這把扇子一邊是歐洲場景,一邊是中國場景,不過中國人長著歐洲臉,男人在花園中還戴著官帽……
一路研究到這裡,這股「妖風」也吹了幾個世紀,終於在列強打開中國大門後,因歐洲人對中國文化從仰慕到排斥的轉變而衰落。
歐洲大陸上這股蔚為壯觀的東方風尚,無異於一場浪漫癲狂、如痴如醉的夢幻,它代表了遺失在歷史中的繁華帝國、異域情調、東方幻境 。那個有著永恆魅力的神州,伴著巴洛克、洛可可的華麗氣息和對自然之美的傾心領略,激發了東西方文化碰撞交流的耀眼火花。
最後,正在展出的《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藝術展》,用工藝奇巧、紋飾華麗的象牙扇,勾勒出了一幅令西方痴迷神往的東方風情畫卷。想看中國風的,記得來打卡~
參觀指南
當前特展:《太平有象——明清牙雕藝術展》
4.安娜·埃勒頓:《扇之魅力》,《風·尚——18至20世紀中國外銷扇》,嶺南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