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丹陽市皇塘鎮大莊村農民邱兆慶的稻鴨共作基地上格外忙碌,常州、金壇等地的一批客商陸續來到他的田頭訂購無公害役鴨,截至目前,他飼養的50餘畝無公害役鴨已全部銷售結束。談起今年的稻鴨共作生產情況,邱兆慶說,按一畝「稻鴨共作」水稻平均養40隻役鴨、每500克銷售價格8.5元計,今年他家僅無公害肉鴨銷售收入就達4萬多元,而且「稻鴨共作」的水稻長勢較好,現已進入灌漿期。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示範和推廣,稻鴨共作這一引智技術已在丹陽得到了成功運用。不僅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而且因為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而降低了農本,其所產的無公害鴨子和綠色稻米深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這一品牌大米已被打入南京、上海等地市場,今年該市稻鴨共作已發展到近2萬畝。為打造生態農業的品牌,丹陽市積極創新與推廣各項配套技術,並對實施稻鴨共作的農戶給予鴨苗補貼和包裝等服務,基地種植的水稻則全部推廣以W3668、軟玉2號等為主的優質稻米品種。
延陵鎮西洲村農民謝桐州是丹陽市稻鴨共作技術的帶頭人,他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建立稻鴨共作稻米基地1200多畝,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其中每畝有機稻米較常規水稻能增收500元左右。隨著金秋水稻的陸續抽穗,這些完成田間「使命」的役鴨被趕上了岸,開始進入市場銷售,到當地上門訂購的市民也絡繹不絕,平均每隻無公害鴨子可賣到20多元。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消費者崇尚的是綠色和有機農產品,這也給丹陽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帶來了良好的市場,從中也凸現了品牌農業的優勢。
實施「稻鴨共作」後,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而且生態效益也十分可觀。現在當地水稻田裡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曾一度難見蹤影的黃鱔、泥鰍、青蛙等動物又多了起來。(高志華蔣須俊) (來源:人民網-地方頻道)
(責任編輯:劉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