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稻鴨共作」鑄就生態品牌

2021-01-09 搜狐網

  金秋時節,丹陽市皇塘鎮大莊村農民邱兆慶的稻鴨共作基地上格外忙碌,常州、金壇等地的一批客商陸續來到他的田頭訂購無公害役鴨,截至目前,他飼養的50餘畝無公害役鴨已全部銷售結束。談起今年的稻鴨共作生產情況,邱兆慶說,按一畝「稻鴨共作」水稻平均養40隻役鴨、每500克銷售價格8.5元計,今年他家僅無公害肉鴨銷售收入就達4萬多元,而且「稻鴨共作」的水稻長勢較好,現已進入灌漿期。

  經過多年來的不斷示範和推廣,稻鴨共作這一引智技術已在丹陽得到了成功運用。不僅提高了農產品品質,增加了農業生產效益,而且因為減少了化肥、農藥的使用而降低了農本,其所產的無公害鴨子和綠色稻米深得消費者青睞,特別是這一品牌大米已被打入南京、上海等地市場,今年該市稻鴨共作已發展到近2萬畝。為打造生態農業的品牌,丹陽市積極創新與推廣各項配套技術,並對實施稻鴨共作的農戶給予鴨苗補貼和包裝等服務,基地種植的水稻則全部推廣以W3668、軟玉2號等為主的優質稻米品種。

  延陵鎮西洲村農民謝桐州是丹陽市稻鴨共作技術的帶頭人,他通過公司+基地+農戶的形式,建立稻鴨共作稻米基地1200多畝,帶動了當地農戶增收,其中每畝有機稻米較常規水稻能增收500元左右。隨著金秋水稻的陸續抽穗,這些完成田間「使命」的役鴨被趕上了岸,開始進入市場銷售,到當地上門訂購的市民也絡繹不絕,平均每隻無公害鴨子可賣到20多元。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消費者崇尚的是綠色和有機農產品,這也給丹陽優質稻米產業化開發帶來了良好的市場,從中也凸現了品牌農業的優勢。

  實施「稻鴨共作」後,帶來的不僅是經濟效益,而且生態效益也十分可觀。現在當地水稻田裡的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曾一度難見蹤影的黃鱔、泥鰍、青蛙等動物又多了起來。(高志華蔣須俊) (來源:人民網-地方頻道)

(責任編輯:劉曉靜)

相關焦點

  • 太倉:稻鴨共作 生態種植下的共贏
    今年6月,雅鹿村引進約2000隻鴨苗,創新探索稻鴨共作模式,共規劃80多畝「鴨稻米」種植區,推進生態養殖、綠色種植。「稻鴨共作還是首次嘗試,由於沒有養鴨的經驗,只好請來村裡的農業『老把式』。」該村黨委書記顧愛東告訴記者,周祖興一輩子紮根農業,一下子養2000隻鴨子,壓力確實不小。「沒有技術,就看書,自己摸索。」
  • 【蘭巨】稻鴨共作 生態種養
    以往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農民們總是千方百計地防止鴨、鵝跑進稻田裡,以免水稻苗遭到破壞,有著多年水稻種植經驗的楊利輝卻在自家的150畝的稻田裡放養了120隻鴨子,嘗試「稻鴨共作」模式。據介紹,稻田裡養鴨最重要的是把握時間節點,插秧後20天把鴨子放入稻田,3個月後再把鴨子趕回來。  「稻鴨共作」有什麼好處呢?
  • 稻鴨共作!看,馬坡鎮丁集村返鄉能人的生態種養新路
    從「小打小弄」種植100畝稻鴨共養稻田,拓展到現在600畝的規模,未來,他準備繼續「拿下」鄭集河北5000畝的土地,「作個示範,帶動村民一起搞綠色種養,一起闖出綠色發展的新路」。最初就圖自己吃口綠色的食品朱啟健和妻子朱振華是銅山人,大學畢業後,兩人一起從醫。10年前,又雙雙下海,開起了康復醫院。
  • 江蘇省泰州市稻鴨共作集成技術
    江蘇省泰州市稻鴨共作集成技術王寶全 錢普祥稻鴨共作是指在水稻生育期內將鴨子圈養在水稻田中,讓稻和鴨在同一生態環境中共生共長的一種生產模式。2選用品種2.1 水稻品種稻鴨共作,一般選擇國標二級以上的品種。我區目前南粳 9108 作為稻鴨共作的首選品種。
  • 揚州萬畝稻田採用「稻鴨共作」
    把鴨子放養到稻田,這是一種名叫「稻鴨共作」的生態種養模式。目前,揚州有「鴨小兵」當差的稻田已經超過了1萬畝。350隻「鴨小兵」一入稻田就成幹活能手顧克禮說,今年有40畝的稻田,每畝稻田需要「招募」8到10隻「鴨小兵」,因此購買了350隻鴨子。
  • 稻鴨共作 闖出生態種養新路
    從「小打小弄」種植100畝稻鴨共養稻田,拓展到現在600畝的規模,未來,他準備繼續「拿下」鄭集河北5000畝的土地,「作個示範,帶動村民一起搞綠色種養,一起闖出綠色發展的新路」。最初就圖自己吃口綠色的食品朱啟健和妻子朱振華是銅山人,大學畢業後,兩人一起從醫。10年前,又雙雙下海,開起了康復醫院。
  • 舟山定海建鴨米基地推「稻鴨共作」
    今年4月,定海區農合聯農業生產服務中心創新推出「一畝田」眾籌活動,在小沙試點建設全市首個鴨米基地,通過「稻鴨共作」種養模式,進一步推廣綠色高效生態農業。「稻鴨共作產出的鴨稻米綠色無公害,口感也很好,去年榮獲『浙江好稻米』金獎,今年我們引進同樣的品種和技術。」該中心主任姚養軍說。據姚養軍介紹,發展「稻鴨共作」生態農業,關鍵環節是把麻鴨圈養在稻田。
  • 金壇力推「稻鴨共作」 率先建設全省綠色優質水稻基地
    日前,金壇區朱林鎮黃金村有機軟米水稻大面積收割,村第一書記嚴清華說,黃金村省級綠色優質水稻基地面積3246畝,其中1000畝「稻鴨共作」喜獲豐收。「平均每畝放養麻鴨5隻,1000畝就是5000隻,每隻80元就是40萬元。」嚴清華說,「鴨子除草蟲害是『一把好手』。栽秧後不久,投放鴨苗5000多隻,成百上千隻鴨子被趕到秧田,草蟲害頓時被『掃蕩』一空,場景十分壯觀。」
  • 禾泱泱稻鴨原生米餅,全心呵護孩子成長!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款天然無添加的米餅--禾泱泱稻鴨原生米餅。禾泱泱稻鴨原生米餅,堅持無添加,無添加白砂糖,無添加食用鹽和無添加其他添加劑,其主要食材是稻鴨米,日本米餅工藝烘焙非油炸,入口易溶,保留原生食材的美味營養!
  • 培培說三農:稻鴨共育的鴨子品種的選擇
    培培說三農:稻鴨共育的鴨子品種的選擇1. 半番鴨半番鴨是番鴨與不同家鴨之間進行的雜交, 是不同屬、 不同種間的遠緣雜交, 所得的後代有較強的雜種優勢, 但一般無繁殖能力, 所以又稱騾鴨, 俗稱半番鴨。為了揚長避短, 國內養殖多以番鴨公鴨作父本, 與繁殖性能較好的家鴨母鴨雜交, 生產肉質優良的半番鴨。 其品種較多, 因母家鴨不同而不同。
  • 「稻鴨共生」闖出生態種養新路
    盛磊 攝星沙時報訊(記者 盛磊 通訊員 鐘鳴兮)連片800畝的水稻田四周豎起圍網,一群鴨子在水稻田間歡快覓食……9月23日,記者在長沙縣路口鎮明月村哲農生態農業水稻種植示範基地,見到了這種傳統原生態水稻種植方式「稻鴨共生」。依託這一綠色生態種植項目,該公司主產的軟湘稻米、泰湘稻米獲得了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綠色食品」認證。
  • 稻田養鴨:稻鴨雙豐收,新農人的家庭農場種養秘籍
    稻鴨共作是亞洲地區廣泛推廣應用的水稻種植模式,具有降低綜合溫室效應、生物性抑制病蟲草害、提高土壤質量、改善水體環境、穩定水稻產量和品質等作用,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是發展循環農業、保證食品安全的有效種植模式。
  • 江蘇泰州創新養殖新方式 「稻鴨混養」既生態又增收
    54:42 /a/20190924/1c918959cb08437e99b41b6f516b592f.shtml         泰州靖江市斜橋鎮筱山村300畝農田通過"稻鴨混養
  • 「天成」千畝生態稻田,迎來成群白鷺覓食、嬉戲
    成群的白鷺正在稻田裡覓食、嬉戲入夏以來,隨著水稻秧苗的拔節生長,位於梅河口市團結村的千畝稻田迎來了數百隻白鷺前來覓食、嬉戲,構成了一幅幅壯美的生態畫卷,當地村民紛紛前來觀賞,還引來眾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拍照。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片稻田是天成米業公司的鴨田稻生產基地。
  • 江蘇興化:發展生態綜合種養 推進農業轉型升級
    藕田養殖小龍蝦 餘劉江攝人民網南京5月18日電 近年來,江蘇省興化市充分挖掘稻田、藕田潛力,大力推進稻田、藕田生態綜合種養模式,有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產業發展。目前,興化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對利用現有提水養殖蟹塘進行改造發展稻蝦、稻鴨共作等立體種養,按提水養殖中水稻種植面積每畝給予經營主體300元獎勵。生態綜合種養是一種將水稻、荷藕種植與水產養殖巧妙結合的生態高效農業生產模式,通過充分發揮稻田、藕田的農業種植和水產養殖兩大功能,既具有互補作用,又可以達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
  • 他的「生態米」和「生態鴨」你嘗過沒
    石宏偉介紹,今年,他在縣農業農村局、千嶺鄉黨委政府的大力引導和扶持下,實行「稻鴨共生」種養模式,又在農場種植了350畝水稻,養殖了7200隻鴨子;「稻鴨共生」種養模式是以鴨子捕食害蟲代替農藥,以鴨子採食雜草代替除草劑,以鴨子糞便作為有機肥料代替化肥,以鴨子不間斷的活動產生中耕混水效果來刺激水稻生長,通過這種種養結合,促使水稻生產從主要依靠化肥、農藥、除草劑轉為發揮水田綜合生態功能,使規模集約養殖轉為更符合鴨子生活習性的自然養殖
  • 「品牌鑄就商業輝煌」系列活動特別報導
    昨日,為進一步搭建品牌企業之間交流合作平臺,推介活躍在天津的品牌,講述品牌故事,宣揚企業文化,由天津市商務委員會和天津日報社共同主辦的「品牌鑄就商業輝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成功舉行。百貨、餐飲、汽車、老字號、連鎖等行業協會領導和天津市商業各行業著名品牌企業共同參加了此次活動。
  • ...藍天救援」再出發——江蘇丹陽藍天救援隊獻禮首個「中國人民...
    早上8點鐘,江蘇丹陽藍天救援隊,11車13人從隊部出發一路浩浩蕩蕩,一路進發,以自己獨有的方式、最美的語言、最暖的舉動,獻禮首個「中國人民警察節,體現了對人民警察的尊重,成為冬日裡丹陽最暖的一道亮麗風景。
  • 山區生態水稻的致富經
    這片總面積百餘畝的梯田,村民陳國輝承租了近一半,種上了生態水稻。「與綠能公司合作,種糧效益會比以往好。」陳國輝信心滿滿。 綠色發展,生態優勢轉化為價格優勢 挺進山區,是樂安縣綠能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能公司」)今年的「重頭戲」。 個中緣由,一方面,樂安縣地勢南高北低,南部的谷崗、金竹、招攜、南村等鄉鎮,生態環境好,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