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舟山市定海區小沙街道青岙村的鴨米基地裡,金黃色的稻田發出沙沙聲,不遠處的柵欄裡,一群鴨子正在田間嬉戲。負責基地生產管理的定海匯沙農產品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志鋼告訴記者,未來幾天將對2萬平方米的鴨稻米進行收割,每平方米平均產量約0.75公斤,900餘只麻鴨也已育肥。
今年4月,定海區農合聯農業生產服務中心創新推出「一畝田」眾籌活動,在小沙試點建設全市首個鴨米基地,通過「稻鴨共作」種養模式,進一步推廣綠色高效生態農業。「稻鴨共作產出的鴨稻米綠色無公害,口感也很好,去年榮獲『浙江好稻米』金獎,今年我們引進同樣的品種和技術。」該中心主任姚養軍說。
據姚養軍介紹,發展「稻鴨共作」生態農業,關鍵環節是把麻鴨圈養在稻田。「鴨子在稻田裡吃蟲子,它的糞便又可以當肥料,這樣的話化肥、農藥使用量會明顯減少,很環保。而且在田地裡『自由奔跑』的鴨子,還能起到除草、鬆土的作用,促進稻秧生長。」姚養軍說。
今年受氣候影響,褐飛蝨蟲情嚴峻,浙江省防治農業動植物疫病指揮部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堅決打贏「蟲口奪糧」攻堅戰。陳志鋼認為,鴨米基地建設是打贏這場攻堅戰的很好示範。他告訴記者,今年褐飛蝨發生程度遠重於往年,普通稻田殺蟲農藥噴施次數翻了一倍多,而鴨米基地一次也沒有使用。
「一畝田」眾籌對象是廣大群眾,他們也是綠色生態農產品的主要受益者。據了解,市民在支付一定費用認養後,可通過微信群,參觀水稻從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並可與家人到現場體驗播種、生長、收穫等農耕樂趣。作為回報,等到水稻成熟以後,部分稻米歸認養人所有。
據了解,青岙村的鴨米基地共有27名認養人,待稻米收割、加工、裝袋後,每人可獲325公斤鴨稻米和5隻麻鴨,由定海區農合聯農業生產服務中心分批配送至家門口。「折算下來,比市場價低一些,質量又高,後來有不少人來打聽認養的事。」陳志鋼說,銷售端沒有後顧之憂。
一方面讓市民吃到價廉物美的綠色食品,另一方面為參與農戶提供信息和技術服務,拓展銷售渠道,助力農民增收。定海區農合聯農業生產服務中心計劃進一步擴大「稻鴨共作」試點面積,引領綠色富農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