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是個很特別的省份,擁有一流的自然風光,卻被雲南搶了風頭;對辣的研究爐火純青卻被川渝搶了風頭。
辣椒原產美洲,哥倫布將其帶回歐洲,隨後又經馬六甲海峽傳入中國。起初中國人不知道辣椒能吃,更不知道它怎麼吃,被人們當作花卉觀賞使用。
而最先發現其食用價值的便是貴州,貴州地處溼潤的亞熱帶,雨多潮溼陰冷,辣椒中的辣椒素能讓身體血液加速,汗腺張開,從而起到溫中下氣、開胃消食、散寒除溼的作用,加上貴州地區缺鹽,辣椒還起到調味的作用。長此以往辣椒便成為貴州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貴州人對辣椒的研究超越了四川、重慶,比如辣椒的選用:嫩、熟、老,辣椒的加工:手撕、刀切、碓舂、剁、火烤、曬、陰乾,再加上各種奇特香料,辣味變化萬千。對於貴州人來說辣椒就是大米!
國民辣醬「老乾媽」誕生在貴州也就理所當然了!老乾媽創始人陶華碧是個傳統的中國婦女,她創業的原動力只不過是想讓孩子們有口飯吃。
陶華碧,1947年出生於貴州遵義一個偏僻農村,沒有上過一天學,但國家油制辣椒標準,卻是以老乾媽的標準作為基礎制定的。她以一個農民的樸實本質,用21年將8塊錢的辣醬,做成了價值160億的品牌。
42歲那年,丈夫病故,陶華碧用撿來的磚搭起一間房,在貴陽龍洞堡開了一家「實惠小吃店」賣米涼粉。丈夫病重期間,陶華碧曾到沿海打工,由於吃不慣也吃不起外面的飯菜,就從家裡帶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醬拌飯吃。經過不斷調配,她做出一種很好吃的辣椒醬,這就是現在「老乾媽」仍在使用的配方。
開業第一天,陶華碧只賣出7斤米涼粉,沒想到涼粉的免費佐料——她自製的風味豆豉辣椒醬,卻被食客們搶光。
辣椒醬原本是作為輔料送給顧客,大家覺得好吃,便主動來買。那時,看到困難的學生來吃飯,她總是加量或者不收錢,學生出於感恩叫她老乾媽,這個稱呼便被叫開。
1994年,貴陽修建環城公路,昔日偏僻的龍洞堡成為貴陽南環線的主幹道,途經此處的貨車司機日漸增多,他們成了陶華碧「實惠飯店」的主要客源。而陶華碧的商業智慧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得到了發揮,她向司機免費贈送自家製作的豆豉辣醬、香辣菜等小吃和調味品,大受歡迎。
貨車司機們的口頭傳播顯然是最佳廣告形式。短短時間,「龍洞堡老乾媽辣醬」的名號在貴陽不脛而走。
這之後,為辣醬慕名前來的客人越來越多,陶華碧半賣半送,但是很快便「送不起」了,因為來買辣醬的人實在太多。於是,在南明區的支持下,1996年,陶華碧借用村委會的兩間房子,辦起了辣醬加工廠。
自廠子創辦之日,陶華碧吃住都在廠裡,搗麻椒、切辣椒是件苦差事,切起來眼淚橫流。別人不願意做,陶華碧為此演示了很久,她一手一把刀,掄起來上下翻飛,一邊切辣醬一邊念叨:年輕娃娃吃點苦怕啥。
產品有了,沒有包裝。陶華碧以前賣辣醬是用袋子裝,現在她需要玻璃瓶。為此,她找到貴陽市第二玻璃廠,但當時年產1.8萬噸的貴陽二玻根本不願意搭理這個要貨量少得可憐的小客戶,拒絕了她的要求。
面對貴陽二玻,陶華碧開始了她的第一次商業談判:「哪個娃兒是一生下來就一大個哦,都是慢慢長大的嘛,今天你要不給我瓶子,我就不走了。」
軟磨硬泡了幾個小時後,雙方達成了協議:玻璃廠允許她每次用提籃到廠裡撿幾十個瓶子拎回去用,其餘免談,陶華碧滿意而歸。
此後,十幾年裡「老乾媽」的規模爆炸式膨脹,貴陽二玻3條生產線為「老乾媽」24小時開動。
老乾媽的生意就跟貴州的辣一樣,特別「硬氣」,公司創辦以來,全部依靠現金流運轉,不積壓貨品。而陶華碧不貸款、不融資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公司數十億元的現金流。從艱辛起家時幾十元的零散採購,到如今超過千萬元的採購額,「老乾媽」從來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且不接受代理商退貨。陶華碧曾說,「我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
21年時間,這瓶小小的辣醬,漂洋過海,北美、歐洲、東南亞、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中國臺灣……隨處可見。不打廣告的老乾媽,近乎是神一樣的存在。
從早年擺攤賣涼粉,到如今成就行業霸主,陶華碧始終是那副形象:執拗又可愛的老太太。
歷史上,為了成大事,中國的英雄是可以跪的,甚至可以從別人的胯下鑽過去。但老乾媽陶華碧告訴我們,還有另一種方式,也可以把事情做成:認認真真的做產品,不給競爭對手任何機會,踏踏實實做企業,一分稅錢不偷,不給別人留任何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