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那些被刻意誤解的經典名言,真實含義讓人驚訝不已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被奉為經典的警世名言,一直流傳,成為人生信條和行為準則。其實,有很多的影響深遠的話語並不是出自它的本意,有的恰恰相反,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列舉幾條被刻意誤解的經典名言,真實含義肯定會讓你驚訝不已。
第一句:「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擊鼓》先秦
本來是一篇典型的戰爭詩,用來袒露自身和主流意識的背離,宣洩自己對戰爭的牴觸情緒。如今卻張冠李戴,成為夫妻承諾共度餘生的宣言。
第二句:「君為臣綱,君不正,臣投他國;國為民綱,國不正,民起攻之。父為子綱,父不慈,子奔他鄉;子為父望,子不正,大義滅親。夫為妻綱,夫不正,妻可改嫁;妻為夫助,妻不賢,夫則休之。」——《春秋繁露》,漢朝董仲舒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架構,最早淵源於孔子。「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被奉為封建社會人際交往的準則。但是,所有行為的前提是君、父、夫要先履行應盡的義務,否則可以推翻,可見君臣、父子、夫妻之間的權力是對等的。後來,宋明理學卻提出「存天理,滅人慾」,將「三綱五常」描繪成天理,意圖愚弄百姓。
第三句:「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
這句話告訴我們人的一生是學習的一生,不管你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有機會學習,那就不要放過機會。孔子說過,「學而時習之」,出仕是「時習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的、所修的東西應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習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如今卻誤認為學習優秀的就會提拔去做官。
第四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孟子·離婁上》
本意是,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最為不孝。舜沒有告訴父母就娶妻,是沒有做到盡後代的責任。君子認為還是告訴父母比較好。如今,卻被誤認為沒有後人是對父母最大的不孝。
第五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莊子·內篇·養生主》
願意是,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無限的知識,是必然失敗的。做什麼事都不要絕對化,要適可而止。永遠有你達不到的東西,又何必苛求。如今卻被用來教育孩子要努力學習,知識無窮無盡。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等待我們揭開。你還知道哪些被刻意誤解的經典名言?留言告訴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