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企鵝中的「王」 —— 地球上體型僅次於帝企鵝的王企鵝。
既然敢稱王,必有尋常鵝無法企及之處,下面我們來看一篇獨屬於王企鵝的 「王儲」養成記。
鳥
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企鵝屬於海鳥,但大多數人會覺得海鳥和叢林常見的鳥類相似,認為它們只不過是在海邊建巢,除了在海中尋找食物以外其他時間都生活在陸地上。
事實其實恰恰相反,海鳥和其它鳥類最大的區別在於——它們除了在繁殖季需要遷徙到棲息地繁殖後代以外,其它的時間都是生活在海上,而不是陸地。
海鳥大多數具有長壽、繁殖周期長和晚育的特點,它們也比多數其它鳥種存在的更早,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千萬年前。
對於一生中絕大多數時間生活在海上的海鳥來講,每年跨越赤道遷徙甚至每年環遊地球是常有的事情,它們是這世界上最常見的環球探險者...
王企鵝 Aptenodytes patagonica
從名字上便可輕易的理解,王企鵝是僅次於帝企鵝,現存企鵝種類中體型第二大的種類,平均身高為95cm。王企鵝頭部後側及前胸的橙黃色則更為鮮豔。
而最容易區分的方式在於二者之間的分布範圍。王企鵝幾乎只分布在南緯46° — 55°的亞南極地區,與深入極圈的帝企鵝相去甚遠。
王企鵝擁有兩個亞種群體:
Aptenodytes patagonica patagonicus
福克蘭群島(馬島)及南喬治亞島亞種。
Aptenodytes patagonica halli
印度洋及南太平洋亞種
不同亞種的王企鵝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體型差異,且有證據表明群體之間存在遺傳隔離(即很少或沒有雜交)。
王企鵝身上的橙黃色斑塊有助於研究它們的種群健康狀況。由於主要食物來自於磷蝦,即食用更多的磷蝦,斑塊的顏色更加鮮豔。
每年的交配季中,擁有更鮮豔斑塊的雄性會更受雌性歡迎,因為這是對王企鵝捕食能力的證明。
既然被稱為王,那麼肯定要與庶民企鵝有所不同,想想人家帝企鵝又是最大,又是最南最冷。那麼王企鵝又有什麼與眾不同呢?
首先,王企鵝和帝企鵝一樣不會築巢,對於庶民企鵝來講,孵蛋是要趴著的。但對於「王」來講,除了散熱和冰雪之上為了加快行進速度,其它情況想讓朕趴著純屬以下犯上。
其次,王企鵝和帝企鵝一樣每次只生下一枚蛋。庶民企鵝每次要下兩至三個蛋,對於「王室」來講,濃縮才是精華。
而「王」和其它種類最大的不同是——它們是企鵝當中哺育周期最長的種類,平均每三年增加兩隻「新王」,甚至有時每兩年才增加一隻。
南極的「庶民」企鵝通常從每年九月末開始集結到棲息地擴大群眾規模。到了三月,新一代已經可以加入族群和爸媽一起去外地務工了。
但「王」的後代怎可以如此輕率地成長。王的孩子需要14個半月才會被培養成接班人。
在第一季的九月上旬,「王」來到棲息地準備今年的繁殖季。但首先要做的不是「聯姻」,而是換好王的「嫁衣」。換羽持續到十月中旬,然後它們會回到大海獲得充足的食物後上岸準備長達一年的「王儲養成計劃」。
接下來它們在各種「友好會面」中確定自己想要建立親密關係的另一半,並在整個十一月正式「籤署合作協議」後,它們本季的首個合作任務——代號「破殼」計劃將從十二月初正式開始。
「破殼」計劃實施歷時約55天,期間每6-18天雙方進行一次互換,輪番回到海中進行食物的補充。
在「王儲」出世之後的5個星期內,它們仍需被保護在王的腳上,依靠父母溫暖的羽毛來抵禦外界的極端天氣。
當它們長出絨毛之後,便可以初步面對殘酷的自然氣候。這些絨毛雖不能夠防水,但比父母的成羽更加溫暖。然後「王儲」們會聚集在一起,加入到「貴族學校」中。
亞南極的「貴族學校」都是寄宿學校,在四月份開學。這時父母由於在繁殖季耗費了大量體能,需要馬上回到海中。夏天已經過去,大量的海洋動物已向北遷徙。王企鵝父母只能耗費更多的時間獲得食物。
而「王儲」們在岸上不僅要獨自適應環境外,還必須等待4-6周的時間才會再次收到來自父母的「生活費」。所以這段時間它們要學會如何不浪費體力生存下去。在天氣太熱的時候,它們寧願僅僅站在淺水中或索性張開雙鰭趴在地上保持涼爽。
長達半年的饑荒令「王儲」們的體重下降約50%。直到十月份,棲息地海域的食物漸漸豐富起來,他們將重新獲得每月可觀的「生活費」。
但好景不長。因為這是它們「畢業」之前,最後能「啃老」的時期。「王儲」們必須趕在一個月後的畢業季之前完成成羽的更換。
到了十二月初,「王儲」們紛紛畢業並投入到海洋社會中尋找生存的機會,而「王」們已經完成了整個「破殼」計劃的各項任務。它們將不再參與到「新王」的生涯當中,而是開啟第二個繁殖季的「晚育」計劃。
晚育計劃整體比第一年要晚三個月,簡短的食物補充後「王」們將在二月重新準備新一輪的繁殖。
但夏季的提前結束將導致大量第二季「王儲」沒有辦法挺過「寄宿學校」的時期。食物的短缺令「王儲」在六七月份的冬季紛紛夭折,只有極少數的雛鳥能夠存活下來。
而接下來兩個月「無儲可立」的「王」們將重新加入到第一個繁殖季的周期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