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蜜蜂,除了蜂蜜以外,大家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蜜蜂會蜇人,有可怕的蟄針。小小的蜜蜂一般人不敢惹,就是蟄針的震懾力了。其實工蜂和蜂王的蟄針在結構和機制上,是與其他雌性昆蟲所具有的產卵器相似,是產卵器特化而成的。
很多昆蟲的卵都是寄生的,都是雌性選擇好產卵地方,不需要過多的照顧卵就能自己孵化長大。為了把卵安排到合適的地方,就需要有特殊的產卵器。有些膜翅目昆蟲的產卵器是利而尖的,這樣產卵時可以刺破植物,土壤,或者其他動物體內,把卵產在適合卵生長的地方,給卵創造新天發育的條件,減輕撫育負擔,便於繁殖。我們經常看到樹裡長蟲,就是產卵器的功勞。
蜜蜂也是膜翅目昆蟲,也有與其他昆蟲類似的產卵器。只是蜜蜂選擇了群居性社會生活方式,能在自己的蜂巢產卵繁殖,不需要鋒利的產卵器。為了蜂群合理的繁殖發展,蜜蜂把產卵任務交給了蜂王,蜂王才是蜂群唯一的雌性蜂。工蜂只是未發育完成的雌性蜂,不具備繁殖能力,只擔任蜂群的勞動任務。所以蜂王要具備強大的產卵能力,不需要尋找產卵地方,就放棄了產卵器的使用功能。蜂王產卵不需要刺破巢房,在巢房裡直接產卵,這樣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產卵任務。
而且蜜蜂所要吃的是蜜粉,蜂巢和蜜粉是許多動物都喜歡吃的,子脾蟲蛹也是盜獵者的獵取對象。蜜蜂作為弱小的昆蟲,哪怕採取群居的方式,也難以對付強大的敵人。保護蜂巢,防禦敵害是蜂群所必須要面臨的。該怎麼樣防禦呢?靠武力是無法應對的,只能採取智取了。於是產卵器就特化成了蟄針,小小的蜜蜂就變成了令人可怕的昆蟲。
蜜蜂還保留在產卵器的位置,隱藏在腹部末節的背板下,平常是縮在蟄針腔內,只有在受到刺激,想要發起攻擊時才會伸出來,同時在針尖還現出蜂毒。
其實蟄針不具備分泌蜂毒的功能,蜂毒是毒腺分泌,儲存在毒囊裡,在使用時通過靠近感針末端的腹面裂縫到達蟄針尖端。蜜蜂的感針原是腹產卵瓣,蟄針是內產卵瓣。感針附著肌肉,是蟄針的動力裝置。在攻擊時工蜂腹尾下彎,感針肌肉收縮,推動蟄針刺入。同時毒囊在肌肉收縮下,排出蜂毒,送到蟄針尖,刺入敵人的皮膚內。由於感針上有倒鉤,可防止蟄針脫落,但也使刺入的蟄針無法收回。工蜂只要把蟄針刺入皮膚內,就會被勾住脫落,尾部會被扯破,腹部受損不久就會死亡。留在皮膚上的蟄針會與毒囊一起脫落,在交感神經的作用下,會自動收縮,直到把蜂毒全部排完為止。這樣使蜂毒儘可能多的注入敵人體內,蜂毒會產生巨大的疼痛感和燒灼感,注入的蜂毒越多反應越強烈,這樣會讓來犯者疼痛難忍而放棄攻擊,也對敵人產生很大的震懾作用,就能夠有效的保護蜂巢,守衛蜂群的安危了。
蜂王也是有蟄針的,比工蜂的要粗要長,略帶彎曲,這樣不影響產卵。蜂王蟄針上的倒鉤要比工蜂小而少,但毒腺發達毒囊大。這樣看起來蜂王要蟄人人似乎就會厲害的多,會更令人恐懼。但實際上蜂王一般不蜇人的,蜂王蟄針的用處就是與其他蜂王決鬥,或者破壞蜂巢裡的其他王臺用。
因為蜂王的職責是負責產卵繁殖,防禦敵人與蜂王無關,蜂王的性命很寶貴,絕不會為了保護蜂巢而拼命。蜂王最重要的是維護蜂巢的地位,要讓自己成為蜂巢唯一的王者。蜂王在蜂巢裡發現其它蜂王時,就要考慮滅掉對手,發起決鬥。蟄針就是蜂王決鬥的武器,只要能把蟄針刺入對方的體內,就會使對方嚴重受損,滅掉對方。因為蜂王蟄針的倒鉤小而少,蜂王體表薄弱沒有皮膚結實,所以刺入蜂王體內的蟄針能夠順利收回,不會受到損傷。
在發現王臺時,蜂王也會用蟄針刺入王臺內,殺死裡面未發育完成的蜂王。由於蜂王的蟄針粗而長,殺死王臺裡面的王胎也是容易辦到的事情。
所以說蜂王的蟄針是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而存在的,能有效的殺死威脅自己地位的蜂王或王臺。但蜂王是不會為了保護蜂巢而使用蟄針,不會輕易蟄人的。養蜂人在抓蜂王時看到蟄針伸出來,只要儘量別碰到蟄針,蜂王是不會真的去蟄人的。蜂王的蟄針只是在嚇唬人,但真的不願意下針,抓蜂王時不要太害怕。
說了這麼多了,應該了解蜜蜂蟄針的來歷和用途了。蜜蜂的蟄針是產卵期特化而來的,所以不具備產卵能力的雄蜂就沒有。蜜蜂神聖的產卵器官變得如此兇狠,只是為了保護蜂巢,維持蜂群的發展。蜜蜂蜇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也不會無緣無故蟄人的。我們只要懂得愛蜜蜂,不驚擾蜂巢,蜜蜂就不會惹是生非,拿蟄針拼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