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小天講古今,有人問,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唐朝的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都是官位的合稱。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本來是宮裡的職位,隋朝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開始由官職轉為和尚書一樣的行政職務,成了朝官。到了唐朝,三省形成了鼎立的局勢,中書省負責下發命令,尚書省則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也是駁正臣子的奏章中的違誤,封還皇帝不合時宜的詔書、命令,國家大事當時是通過三省一級一級處理過後落實到各個地區和各部的。唐朝三省的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擔任過尚書令,後來把尚書令改為左右僕射。
三省的長官雖然只是正三品,但他們都是要進入政事堂,和皇帝商討國事的核心大臣,也可以說,唐朝是三省得長官共同執行宰相的職權,所以他們也是唐朝廷中掌權最大的宰相。唐朝到了唐高宗、唐玄宗的執政時期前後,三省長官的地位逐漸被平章事所替代,三省並重的局面就此打破,後來有時是中書為重,有時是門下為重。如果說唐朝的三省是負責下發命令的機構,那麼唐朝的六部是負責落實命令的中央行政機構,唐朝的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的總稱。
六部的設立開始於隋朝,一開始是吏、禮、都官、度支、工等,後來改都官為刑部,改度支為民部。後來唐高宗繼位後,把民部改成了戶部,六部正式成了吏、戶、禮、兵、刑、工這六個部門。隋朝時,六部是尚書省的組成部分,負責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到了中唐到五代時,六部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可謂形同虛設。後來到了北宋時期,軍政歸樞密院管,財政歸三司管,六部基本上不管事了,六部的長官除了皇帝給他們另外安排具體事務,其他的都是寄祿官,表示級別和待遇的高低,直到宋神宗改制,這種情況才改變了,但是他們的權重也不高。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13年,撤銷了宰相這個職位,廢除了中書省,到這個時候,政事的權力才重新歸於六部管。
雖然唐朝的三省的長官權力很大,但是他們只有正三品。唐朝的行政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分正、從、上、下等30個級別。唐朝當到宰相,也就是正三品,最高是二品。大部分一二品官員的品級,主要是授予給皇室和德高望重的臣子的榮譽頭銜。例如被授予正一品的有太師、太保、太尉等,從一品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等,正二品有尚書令、輔國大將軍等,從二品包括太子少師、尚書左右僕射、鎮軍大將軍等,唐朝的一品頭銜,從來沒授予給朝廷的實權官員,即便是宰相,也是正三品,最多正二品,沒有一品的宰相。感謝閱讀,本文由小天講古今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