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的宰相只是這個級別的?比宰相更高級別的官是什麼官?

2021-01-21 小天講古今

歡迎來到小天講古今,有人問,唐朝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唐朝的朝廷實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和六部都是官位的合稱。三省就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中書省和門下省本來是宮裡的職位,隋朝時期,中書省和門下省開始由官職轉為和尚書一樣的行政職務,成了朝官。到了唐朝,三省形成了鼎立的局勢,中書省負責下發命令,尚書省則負責執行,門下省負責封駁,也是駁正臣子的奏章中的違誤,封還皇帝不合時宜的詔書、命令,國家大事當時是通過三省一級一級處理過後落實到各個地區和各部的。唐朝三省的長官分別是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唐太宗李世民就曾經擔任過尚書令,後來把尚書令改為左右僕射。

三省的長官雖然只是正三品,但他們都是要進入政事堂,和皇帝商討國事的核心大臣,也可以說,唐朝是三省得長官共同執行宰相的職權,所以他們也是唐朝廷中掌權最大的宰相。唐朝到了唐高宗、唐玄宗的執政時期前後,三省長官的地位逐漸被平章事所替代,三省並重的局面就此打破,後來有時是中書為重,有時是門下為重。如果說唐朝的三省是負責下發命令的機構,那麼唐朝的六部是負責落實命令的中央行政機構,唐朝的六部是吏、戶、禮、兵、刑、工的總稱。

六部的設立開始於隋朝,一開始是吏、禮、都官、度支、工等,後來改都官為刑部,改度支為民部。後來唐高宗繼位後,把民部改成了戶部,六部正式成了吏、戶、禮、兵、刑、工這六個部門。隋朝時,六部是尚書省的組成部分,負責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到了中唐到五代時,六部的權力被大大削弱,可謂形同虛設。後來到了北宋時期,軍政歸樞密院管,財政歸三司管,六部基本上不管事了,六部的長官除了皇帝給他們另外安排具體事務,其他的都是寄祿官,表示級別和待遇的高低,直到宋神宗改制,這種情況才改變了,但是他們的權重也不高。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13年,撤銷了宰相這個職位,廢除了中書省,到這個時候,政事的權力才重新歸於六部管。

雖然唐朝的三省的長官權力很大,但是他們只有正三品。唐朝的行政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分正、從、上、下等30個級別。唐朝當到宰相,也就是正三品,最高是二品。大部分一二品官員的品級,主要是授予給皇室和德高望重的臣子的榮譽頭銜。例如被授予正一品的有太師、太保、太尉等,從一品包括:太子太師、太子太保、驃騎大將軍等,正二品有尚書令、輔國大將軍等,從二品包括太子少師、尚書左右僕射、鎮軍大將軍等,唐朝的一品頭銜,從來沒授予給朝廷的實權官員,即便是宰相,也是正三品,最多正二品,沒有一品的宰相。感謝閱讀,本文由小天講古今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麼官?
    宰相併不是一個具體設置的官職名稱,只是一個代名詞,或者一種通用叫法。也就是說在正規職位中是沒有「宰相」這一稱呼的。那麼我們俗稱的宰相是什麼呢?宰相可以理解為國家的最高行政長官,類似今天的國務院總理。宰是主宰決斷的意思,相有輔佐幫助的意思。也就是說宰相是幫助皇帝處理決斷國家事務的人員(機構)。
  • 唐朝的宰相大多都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又是何方神聖呢
    熟知歷史的朋友們大概都知道,在我國曆朝歷代,一品官的獲封是非常艱難的,除了剛建國的開國功臣,之後很難有官員再升到這個位置。因為這些官職到最後都變成了虛職,甚至是死後得到皇帝恩寵的一個標誌。    說唐朝事前,我們先看一下清朝的官員等級設置,清朝是個特例,一品二品官非常多,相比其他朝代,清朝的一品官二品官比例嚴重超編,甚至到了不值錢的地步。
  • 這個家族為唐朝貢獻了20位宰相之臣
    一、京兆杜氏家族起源的探究 談起杜如晦、杜淹,大家都知道他們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他們都出自於京兆杜氏。 三、杜氏家風的內涵 (一)奉儒守官 京兆杜氏家族在唐朝時期非常顯赫,出現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據《新唐書》中的記載:「杜氏宰相十一人。如晦、淹、元穎、審權、讓能、黃裳、祐、悰、正倫、鴻漸、暹。」唐朝存在289年,而京兆杜氏為相者幾乎貫穿整個唐朝。
  • 鴻鵠之志算什麼?宰相把「杕杜」讀成「杖杜」,結果淪為千古笑談
    在歷史上,就有一位宰相,因為讀錯寫錯字,結果遭到大家嘲笑,以至於留下了兩個成為千古笑談的成語。這個人是誰呢?他就是唐玄宗時期的宰相李林甫。說到李林甫,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是「口蜜腹劍」這個成語,畢竟李林甫的千古奸相名頭響得很。李林甫是屬於李唐宗師,不過他跟皇室宗族關係有點遠,他的祖上屬於李淵堂弟一脈,所以到了李林甫的時候,世代繼承的爵位沒有了。
  • 唐朝宰相盧鈞德義兼備
    唐朝中晚期時的名臣盧鈞(778年—864年),唐憲宗時中進士,唐文宗時任左補闕,以審理宰相宋申錫之冤獄而成名。此後,在文宗、武宗、宣宗三朝,先後拜尚書郎、常州刺史、給事中、鎮國軍使、廣州刺史、御史大夫、嶺南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昭義節度使、宣武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尚書左僕射(宰相)、太保等職,政績顯著,史稱其「踐歷中外,事功益茂」。神明暗中相助盧鈞早年就有神奇的經歷。他剛進士及第時,不擅應酬,而且手頭拮据。一天,有一人自薦做他的僕人,該人服飾鮮亮整潔,其幹練亦與尋常人等不同。
  • 宰相之官——肺
    人體宰相——肺之養護 肺,支配呼吸和皮膚的排洩,被稱為人體的宰相。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氣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
  • 出總理的風水寶地,宰相之地是怎樣的格局
    風水寶地的大小級別,我們可以通過龍身,羅城,水口何物鎮守或關鎖來區別,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好的地,必定有好的龍身,有好的水口,都是缺一不可的,比如上格龍多結大貴之地,無論是龍身,羅城,水口都有特殊的東西,無論是看龍身,或者羅城,或者水口都知道這個地有多大,能發多久,這些都是一個名師最基本的知識,接下來我們看看宰相級別的大貴之地,這地每年來看的風水先生特別的多,也是當地有名的風水寶地,我也去過幾次
  • 古代的「宰相」和「丞相」是什麼官職,兩者有什麼異同之處
    古代的「相面」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周朝祭祀、朝聘、會盟頻繁,在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禮儀制度,於是,「相禮」應運而生,他指導天子和諸侯執行具體的禮儀。此時的「相」脫離了省視的本義,有高級參謀的意思了。如今,新人結婚時,常有「儐相」做伴,正是「相禮」的遺存。
  • 宰相整日酗酒被皇帝批評,宰相問了他兩個問題,皇帝:你隨意吧
    為什麼蕭何舉薦他,又為什麼大家會認為一個整天只知道吃喝的宰相是個好宰相呢?曹參給出的理由,連皇帝本人都服!曹參被推為宰相曹參本是在齊國當宰相,是如何進入朝中做宰相呢?他又為什麼跑到齊國去做宰相呢?漢朝建立,曹參作為武將,功勞最大,他殺敵最多,攻佔的城池也最多。所以他是無可厚非的第一功臣。但是劉邦卻有意偏袒蕭何,所以讓蕭何做了第一功臣。
  • 唐朝宰相,為啥會因為「青鵝」2字被殺?武則天:把字拆開
    ,但是覺得他心裡說了,就把他判罪處罰,可以說連藉口都省了,當然這是比較「狠」的,大多數還是會找點毛病,就比如說我們今天的主人公因為兩個字得罪了武則天,就被武則天殺了,這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武則天能夠稱帝,自然是有些手段的,肯定是一個狠角色,但是有一個人偏偏就敢和他正面硬槓,他就是當時的宰相裴炎。
  • 「來歷不明」的李白,靠什麼娶了宰相的孫女?
    原配夫人許氏,是唐高宗時宰相許圉師的孫女,與李白生一子一女。繼室宗氏,是唐高宗時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另外兩位,一位是同居的劉氏,一位是山東一婦人,連姓氏都沒有留下。那麼,李白究竟是靠什麼娶到兩位丞相的孫女為妻的呢?
  • 李世民23歲擔任的「天策上將」,放現在什麼官職?這官現在美國有
    攻陷長安後,李世民也有了正式的官職「光祿大夫」,從二品,相當於副部長級別。這其實是個歷史性的時刻,因為李世民當過唐朝二品官員,所以之後唐朝數百年內,再也沒有官員超過二品。包括那位頭銜一大堆的狄閣老狄仁傑,正三品的當朝宰輔。之後的李世民一路高升,到了武德四年,他已經身兼秦王、太尉、尚書令、司徒等多重身份。總結一下就是,當時唐朝親王、三公、宰相、百官之首都在由李世民擔任。
  • 中紀委推薦「父子雙宰相」張氏家風:居官以廉 居鄉以善
    張英(1637-1708),康熙六年進士,十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十六年入值南書房。供職勤謹,應對稱旨。康熙稱其「有古大臣風」,後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民間俗稱「宰相」。張廷玉(1672-1755),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歷任文淵閣、文華殿、保和殿大學士及戶部、吏部尚書。入仕為官長達50年,「歷得三朝,遭逢極盛」。
  • 中國古代最清廉宰相,窮到連皇帝也看不下去:愛卿,你多少貪點吧
    宰相在古代官制中,往往扮演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宰相一職由來已久,秦朝時期的三公九卿中最高官職是丞相,而當初丞相的管轄就與後期宰相相仿。雖然幾經波折,丞相的權力被一分再分,但是最高位還是被人們統稱為宰相。除了國家主人之外,最高管理崗是每個人夢寐以求的。但是,樹大招風。
  • 古代宰相很多,這宰相天不怕地不怕,敢霸佔別人的妻,卻怕老母雞
    在我國的歷史上有很多關於宰相的故事,有怕媳婦兒的宰相房玄齡,佩戴六國相印的蘇秦,還有這個不倒翁宰相馮道,還有這個機智幽默的劉羅鍋等等,但是有沒有發現能做宰相都不是一般人,這些人身上也都有比較鮮明的標籤,還有個性。
  • 窮小子蹭飯被趕出寺廟,臨走留下一首詩,三十年後成了宰相
    在我國歷史上,成功從窮小子到王侯將相的人不在少數,唐朝時期王播亦是如此。王播出身官宦家庭,他家往上追四代,皆是為官之人,其父親更是倉曹參軍,是一個油水較大的官職。
  • 文韜武略 宰相傅說原本奴隸
    他作為商代宰相,輔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國,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武丁中興」,留有「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的名句,被尊稱為「聖人」。而這位頗具傳奇色彩、奴隸出身的宰相,當年就隱居在如今的林州市的王相巖。  王相巖的由來  大家每次去林州遊玩,總要到王相巖轉轉。王相巖,位於林慮山主峰西側的石板巖鄉境內,距林州城區25公裡。  這裡為什麼叫王相巖?
  • 官至宰相,每天吃喝玩樂,皇帝怒斥,他回了一句,皇帝:繼續吃吧
    這個人成了當朝宰相,可是每天只知道吃喝玩樂,皇帝見他如此怠慢國事,把他叫來怒斥一頓,可他聽完皇帝的話,輕描淡寫的回了一句,皇帝深以為然,說不錯,你做得對,繼續吧。從這可以看出來,他有多厲害,那麼小編就具體的來說明一下到底怎麼回事。
  • 古代的科舉狀元是幾品官?
    這要看什麼時期。首先要知道,狀元不是官,也沒有級別待遇,狀元(通常說文科)就相當於今天全國中級公務員考試第一名(包括筆試面試一起)。具體官職要看不同時期。至於什麼明字、明畫之類的基本屬小眾,也多是皇帝興趣所至,不是主流科舉,後期作廢多。唐代進士很難,所以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因為進士每科多不過中一二十人,少則三五人,甚至可能一個都不中,因此進士是晉升的快車道,運氣好一點的話,十幾年就能走完其他官員的路甚至入閣為相了。而且想參加進士科考試,還得有兩名從五品以上官爵者的正式推薦,唐代從五品已經是高官了。
  • 大唐宰相淫亂女囚,惡棍李貓覆滅之路
    公元656年,也就是武則天剛當上皇后的第二年,李治就把看不慣李義府的杜正倫提拔為了宰相。657年,韓瑗、來濟等人被貶出京城的同時,李治又把許圉(yǔ)師提拔為了宰相。此人和許敬宗、李義府全都有矛盾的,可惜五年之後,他兒子殺了人,許敬宗和李義府聯手準備搞死他,李治念及有功,只是給貶到了江西。他還有另一個身份,就是李白的第一任老婆的親爺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