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農民#請點擊關注【鄉村關中】, 分享不一樣的「三農」精彩。
在農村,農民們都非常喜歡串門子,這個生活習慣由來已久,尤其是農村婦女,把這一傳統,用行動表現得淋漓盡致。可另看串門子這個小事情,裡面卻包羅萬象。
一個村莊,有農民家庭富裕風生水起,有農民日子過得貧窮緊巴巴。貧富差異,不管在哪個年代,都必然存在。富裕人家有富裕的煩惱,窮人家有窮人的困惑。真是一家不知一家難。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可不,長期以來,在農村就流傳著「貧不串親,富不串鄰」的俗語。在當下的農村,農民思想觀念轉變,富貧差異明顯。
按道理來說,農民之間建立良好的睦鄰關係,經常走動,交流思想,交流看法,互換信息,不管在哪方面才能取得長足發展。可在普通本分的農民眼裡,「富有富人的活法,窮有窮人的過法」,就是有錢富過,沒錢窮過,日子照樣轉。或許,這就是對「貧不串親,富不串鄰」的經典實踐;或許,這也是農民長期貧窮的根源。那麼,這句從古流傳至今的農諺,究竟沒有道理呢?
我們先看「貧不串親」,字面表述意思是指農民在窮困潦倒,或日子艱難時,最好不要與親戚頻繁來往。因為在貧富觀念籠罩下的有色眼鏡,光怪陸離,就產生了「看菜下碟」「看人上菜」「看人說法」的。何止過去,現在依然如此。
因為貧窮,在村中、在大眾場合,做任何事情都毫無地位,毫無權威,毫無尊嚴,這從言談舉止,包括精氣神都會輸得一塌糊塗。當然,自己也覺得自慚形穢,低人一等,就是人窮志短的翻版。自家貧窮,不管走到誰家,即使至親、長輩,或者最親近的兄弟姐妹,表面雖看得起你,可心裡老嫌棄你。別人雖然沒說,可處處都「溫和」表現。那在其他場合的其他人群中,窮人就會被他人生頂冷撞、冷嘲熱諷,直接奚落,還有落井下石,甚至大放厥詞讓你滾,隨時都會發生。
還有,你貧窮串親戚,親戚以為你來他家蹭吃蹭喝,或來借錢,或來求助,或來訴苦。礙於親戚情面,拒你於門外,太不像話;「招待」你也就將就應付。等寒暄說到「正事」時,往往就會拖辭有事抽身。你自討沒趣碰了一鼻子的灰,親戚難為人情只好如此作罷。往往沒幫忙,卻遭遇白眼冷遇。因為他擔心你日後還不起。
可窮人雖窮,也有志氣,經過「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實踐,明白了貧窮就像個炸彈,讓自己沒有任何地位,即使醞釀最好的忠言良語,在大眾場合都找不到任何插話的間隙。地位、尊嚴、良知,以及忠厚,都被貧窮打得落花流水。因此,貧不串親就此誕生,且在民間肆意流傳。
那我們再說說「富不串鄰」,它字面意思也很清晰,就是說,農民的日子過得富裕,最好不要去鄰居家串門。因為人富有了,圈子不同,說話做事行事方式都不同,也就養成了這種生活習慣。
如果去鄰居家串門,自己平時的習慣就表現出來,鄰居以為你來炫富顯擺,而他們又無法超越你;你的品位和言語,或品頭論足的善意,反而成為鄰居的眼中釘。這樣難免產生羨慕妒忌恨,難免產生強大的隔閡。鄰居不但不歡迎,反而心裡很不痛快。這樣原本還算和睦的鄰裡關係,就變味了。
在農村,你窮了,都瞧不起你。你富了,人人都妒忌你。像就農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他在村裡的貧窮時,誰都瞧不起他;可現在出大名了,村民又是另一種刁難態度。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在網絡上恐怕誰都看到了。
所以說,「貧不串門,富不串鄰」的俗語深刻揭示了農村生活中的現實和無奈,同時詮釋了人生哲學、做人的道理。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都具有強大的教育意義。事實,何止是農村,就是城市,也一樣。你若貧窮,去親戚家就是自討沒趣;你若富裕,去鄰居別人認為你炫富。究竟農民要形成什麼樣的生活圈子,這最重要。說白了,人與人之間都是在相互利用。
但農村俗語,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它既警惕和教化人,同時在指導和激勵人。如今,仍然被農民眾口相傳,流傳至今,可見其強大的生命力,有多麼深厚?
共同關注「三農」動態,解析「三農」熱點,剖析「三農」萬象,探索「三農」規律,推動「三農」發展。對此,你有何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原創作品,閱讀是習慣,打賞點讚是美德。
人情上哪兒?農民幫鄰居家幹活都要付工錢,網友:人情能當飯吃?
農村安裝自來水,可農民為何不願意出錢?原來是他在搗鬼!
現在農村過紅白喜事,份子錢隨1000元丟人嗎?你們那兒隨多少?
現在的農民為何愛養女孩?網友:婚嫁時能收到豐厚的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