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論臟腑病針灸治療取穴規律

2021-01-14 騰訊網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出自元代竇漢卿《標幽賦》,《標幽賦》是針灸學較為重要的一篇論述,對後世針灸理論的發展、應用具有指導性意義。

所謂標幽,是指把幽微、深奧的針灸原理標而明之的意思。全文首談經絡、遞次為候氣、論針、取穴、標本論治、特定穴位、子午流注、補瀉、治療、禁針、禁灸等。凡有關針灸學術中的重要問題,均有論述。在針灸學的地位非同一般,是針灸學最重要的一篇文獻。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講的是臟腑疾病的取穴規律。臟腑也就是五臟六腑的統稱,包括肝、心、脾、肺、腎五臟,和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這六腑。

臟腑疾病,可以理解為五臟六腑的疾病,每一臟腑有相互屬絡的經脈系統,所以,治療臟腑病可以從相對應的經絡入手,也就是取相應的穴位來治療。每條經絡上的穴位那麼多,取哪個穴位才行呢?這裡不就有了答案,「門、海、俞、募」這些穴位就是治療這類疾病的。

1.命名帶「門」的穴位

門,字面意思就是通過的關卡,帶門的穴位就是氣血在經絡流通的關卡,對臟腑氣血具體調節作用。

這些穴位分布在有的分布在頭面部,如耳門、啞門;有的分布在胸背部,如雲門、滑肉門、箕門、衝門、幽門、風門、殷門、魂門、肓門、京門、章門、期門、石門、命門;有的分布在上肢,如神門、郄門、液門;有的分布在下肢,如金門。

從穴位分布來看,還是胸背部的穴位最多,畢竟胸背部離臟腑本位最近。從穴位的內容來看,帶有門的穴位可以治療的臟腑疾病較多,如風邪犯肺,可取風門、雲門;脾胃不和可取滑肉門、幽門、章門;膀胱疾病,可取京門、石門、金門;腎臟疾病,可取命門,等等。

2.命名帶「海」的穴位

海,象徵海的包羅萬象,寬廣無比。一般帶「海」字的穴位可以理解為可以激發充足的氣血,如氣海、血海。這些穴位常補益作用大於瀉的作用。

這些穴位有氣海、血海、少海、小海、照海、海泉。也是分布在頭面,胸腹和四肢,不過這幾個穴位大多在四肢部位。

氣海、血海的作用不用講,就是氣血聚集的位置。小海、少海分屬小腸經、心經,心與小腸相表裡,此二穴可以用以治療心相關的疾病,如失眠、心悸等;再者,心生血且可行血,也可用以治療血虛、血脈運行不暢或受阻的疾病。照海在足部,屬腎經和陰蹺脈穴位,腎主一身陰陽,陰蹺脈司目之開闔,主主下肢運動,與睡眠相關,綜合分析,照海在治療陰陽失調的睡眠障礙。

3.命名帶「俞」的穴位

主要是背俞穴,背俞穴有十二個,可與臟腑一一對應。有定位歌訣:「胸三肺俞四厥陰,心五肝九膽十臨,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腎,腰四骶一大小腸。」

這裡的「一二三四…」指的是胸椎棘突下,對應根據命名也知道如何對應,其中厥陰俞可對應心包這一臟腑。

所謂背俞穴,就是指五臟六腑之氣輸注於腰背部的俞穴。背俞穴除治療相應臟腑病外,還可治療與該臟腑有相關聯繫的五官病、肢體病。

4.與「募」相關的穴位

募是指募穴,是臟腑之氣輸注於胸腹部的腧穴,又稱為「腹募穴」。「募」,有聚集、匯合之意。六髒六腑各有一募穴,共12個。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有關經脈上,其位置與其相關臟腑所處部位相近。募穴可治療相關臟腑證,尤多用於治療六腑病證,常與背俞穴配合使用,稱為「俞募配穴」。

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經,有的在其他經絡,有呈雙穴者,有為單穴者。分布於肺經的有本髒募中府;分布於膽經的有本腑募日月,腎臟募京門;分布於肝經的有本髒募期門,脾臟募章門;分布於胃經的有大腸募天樞。以上均為雙穴。其餘都分布於任脈,有心包募羶中;心募巨闕;胃募中脘;三焦募石門;小腸募關元;膀胱募中極。均為單穴。六腑病證多取募穴治療。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歡迎關注我,歡迎點讚、轉發和評論。

相關焦點

  • 針灸治療失眠 針灸的作用有哪些
    針灸是一種很傳統的中醫治療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人出現一些疾病,比如失眠。當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就會影響到身體健康。所以說,針灸治療失眠。它可以有效地進行身體調節,那針灸的作用有哪些,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針灸止痛效果好!怎麼取穴有技巧!
    疼痛是我們在生活體會和疾病過程中經常可以碰到的症狀,臨床上我們發現:針灸止痛具有簡便、快捷、有效的特點,而又無毒副作用。中醫認為,不管是何種疼痛,其實質不外乎「不通則痛」和「不榮則痛」兩種,針灸都能起到很好的止痛效果。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取穴呢?
  • 痺證的針灸治療應當如何進行?
    痺證的治療應從整體治療和局部治療兩方面入手。整體治療包括祛除邪氣(祛風、散寒、化溼、清熱)和扶正(補益肝、脾、腎),局部治療即取局部穴以通經絡,經氣通暢則風、寒、溼、熱諸邪無所依附,疼痛自除。局部治療無論何種痺證,均應根據病變部位分別選取以下腧穴,以疏通局部之經氣。
  • 跟著彩雲學習傷寒論:大小承氣湯方
    取厲兌,商陽,天樞,上巨墟,大腸俞論治。厲兌為足陽明胃經之井穴,商陽為手陽明大腸經之井穴,二穴點刺出血,可疏瀉陽明盛熱。天樞為大腸募穴,上巨虛為大腸之下合穴,相配能疏洩陽明府氣而通積滯,主治腹滿脹痛拒按之熱實,另配大腸俞調理大腸氣機潤燥生津。若治腹滿脹痛熱實,加配大腸俞調理大腸氣機潤燥生津,若燥結津枯較甚者,再瀉支溝,補照海,滋陰瀉火,逐穢通腸。
  • 針灸穴位歌訣【值得珍藏】
    十二背俞穴歌三椎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椎旁居,腎俞卻與命門平,十四椎外穴是真,大腸十六小十八,膀胱俞與十九平。十二募穴歌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脾募章門為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羶中覓淺深。
  • 肝癌疼痛的針灸治療與分析
    四診處方後,董師為其針灸,取上脘、中脘、天樞、氣海、關元、期門、章門、迎香、百會、印堂、素髎、足三裡、陽陵泉、太衝諸穴,留針半小時,病人感覺良好。 取針後病人突然感覺肝區疼痛,自覺肝區有壓迫感,並伴有呼吸困難。查其腹部,腹軟不拒按,亦未見腹肌痙攣。因其疼痛為刺痛,判斷為氣滯血瘀。
  • 針灸治療的耳鳴耳聾
    2.虛證 主症 久病耳聾,耳中如蟬鳴,時作時止,勞累則加劇,按之鳴聲減弱。 兼見頭暈,腰膝酸軟,乏力,遺精,帶下,脈虛細,為腎氣虧虛;五心煩熱,遺精盜汗,舌紅少津,脈細數,為肝腎虧虛。
  • 中醫針灸治面癱的經驗分享
    早期治療取穴:患側完骨、瞳子髎、攢竹、地倉、頰車、雙側合谷。配穴:風寒證加風池;風熱證加曲池;亨特氏症候群耳後痛劇者取:頭維、翳風加電針。恢復期加足三裡;人中溝歪斜者,加水溝;鼻唇溝淺者,加外迎香。恢復期治療面癱恢復期,不同的醫家有不同的認識,我認為:面癱患者病情趨於穩定,耳後疼痛消失;部分患者出現向愈的跡象,抑或部分患者面部肌肉雖還「沉睡不醒」,但表證已解,諸症平穩。一般在患者發病後1周到1個月之間。此時治療,屬於前者:繼續面部採用早期治療穴位,加雙側足三裡,此時完骨穴可不用溫針灸,足三裡可以加溫針灸。
  • 人體消炎穴液門
    《針灸甲乙經》作「腋門」,《千金要方》作「掖門」。《針灸甲乙經》言:瘧,項痛,因忽暴逆,液門主之,風寒熱,液門主之。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人體身上的血液,精液,津液,關節液,小便,包括痰液,唾液都是液體,液體屬性為陰,液體在人身經絡脈管之中循經而行,各行其道,液通氣行,相安無事,何病之有?
  • 國醫大師賀普仁-火針臨床常用對穴30組
    對穴療法又稱雙穴療法,就是選用兩個在治療上互相配合,發揮協同作用的穴位進行治療的方法。賀老在臨證治療中非常重視各個穴位的基本特性和主治性能。勞宮配照海治療口腔潰瘍,在《景嶽全書》中記載:「口瘡者,下焦陰火也……」勞宮為心包經滎穴,五行屬火,照海為腎經,五行屬水,兩穴相配既滋腎陰又清心火。
  • 感冒, 液門一穴可見效
    中醫博大精神,用穴施針之理,有待進一步挖掘。液門穴治療感冒下針是不必要的,以無名指側面按壓液門,感覺酸為宜,3分鐘就搞定了。此法用過N次,效。我感冒好幾天了。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昨天上午上網正巧看到這篇治療感冒的帖子,馬上就付諸行動。我用艾條灸液門穴30分鐘後,就再沒流鼻涕。到今天上午,除了氣管有痰外,感冒症狀都沒有了。上午又灸了30分鐘液門穴,鞏固療效。
  • 血海穴:治療血症的要穴!
    因此,用它來治療體內瘀血的病症。它不僅能祛瘀血,而且還能促生新血,因此才給它起名叫「血海」。血海穴出自《針灸甲乙經》,隸屬足太陰脾經。血,氣血也;海,海洋也,大也。該穴名義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溼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故名。
  • 脾即脾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脾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脾俞
    1 脾俞:pi shu  脾即脾臟,俞即輸注,本穴是脾氣轉輸於後背的部位,故名脾俞  2 定穴:  脾俞穴位於脊柱區,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後正中線旁開1.5寸。俯伏或俯臥取穴。    6 配伍應用:  脾俞配章門,為俞募配穴法,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腹脹。  脾俞配膈俞、大椎,有扶脾統血,清熱止血的作用,主治吐血,便血。  脾俞配足三裡、三陰交,有清熱利溼,健脾養肝的作用,主治黃疸,肝炎。  脾俞配大腸俞、胃俞,治急慢性腸胃炎。
  • 針灸穴位歌訣全匯總(值得珍藏)
    十二募穴歌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中極膀胱京門腎,膽日月肝期門尋,脾募章門為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心包募穴何處取?胸前羶中覓淺深。八會穴歌腑會中脘髒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骨會大杼脈太淵,血會膈俞氣羶中。
  • 每日一穴:百會穴—治療高血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危機
    取穴時採用正坐的姿勢,把頭有意識的低下來。【穴名解說】百會穴,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穴,三陽穴,五會穴,頂中央穴,天滿穴,天蒲穴,巔上穴。《採艾編》云:「三陽五會,五之為言百也」,意為百脈於此交會。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 王文德:面癱治療八法(針灸臨床精華)
    筆者在臨床工作中,遇有療效欠佳者則留意觀察分析,並四處拜師以求良策,用以臨床重複驗證,逐漸形成了一套組合完整的治療方案,對治不同類型的面癱,效果滿意。現摘其要者整理成文,以供同仁參考。  首先要區別是核上癱還是核下癱,要點在於額紋是否消失:未消失者是核上癱,額紋消失是核下癱。我們治療的絕大部分面癱是周圍性的  。
  • 《針灸甲乙經》中針灸精華大總結
    (二)全神貫注地進針《針灸甲乙經》曰:「持針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靜。左手執骨,右手循之,無與肉裹」和「如臨深淵,手如握虎,神無營於眾物」,指出在持針進針操作的時候,醫生必須態度端正,心神安靜。在進針之前先用左手執其機體,使其不能移動,右手循按經穴,揣出具有指感的準確穴位,進針時要從容穩準,防止肌肉纏裹針,引起患者疼痛、醫者操作困難。
  • 針灸治療面癱需經三階段 六大注意事項要牢記
    針灸治療面癱有相當長的歷史,這種操作簡便、見效快、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非常受人們的青睞。  面癱可發病於任何年齡段,其中以20-40歲者居多  面癱是以口眼 邪為主要症狀的一種疾病,中醫又稱其「口 」「卒口僻」「口眼 邪」。面癱可發病於任何年齡段,其中以20-40歲者居多,男性發病率比女性高,面部左右兩側的發病率大體一致。
  • 打呼嚕怎麼辦 針灸可以治療嗎
    針灸的方法是我們都了解的中醫方法,它對我們的身體是非常的有好處的,針灸的養生功效是非常的好的,適當的針灸一下還是非常的必要了。那對於打呼嚕是否也可以用針灸呢,這個方法都哪些呢,針灸治療打呼嚕怎麼樣,針灸什麼位置對打呼嚕有效呢,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就好好學習一下吧,相信一定會對有打呼嚕症狀的朋友們有所幫助的。
  • 董氏奇穴針灸:四花裡穴 l 四花外穴【穴位講解】
    【四花裡穴】 穴位: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當脛骨外緣。 解剖;伏在神經、心之支神經、肺之區支神經。 取穴:在四花上穴直下四寸五分。在脛骨外緣處是穴。 歸經:入心、肺、胃三經。 穴性:疏心理肺、調理脾胃。 主治:急慢胃病、心臟病、心悸、轉筋霍亂(嘔吐)、心臟麻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