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聽人說,最不喜歡的一句話就是「你太敏感了。」
好像敏感就是一種錯,想得多就是不好的事情。
可實際上,敏感只是人的一種特徵,它是中性的,沒有好壞。
敏感的人總是承受得更多,同時也感受到更多;容易悲傷,也更容易快樂。
01
敏感,不是一個貶義詞
對於敏感的人來說,別人的一顰一笑,會牽動自己的喜怒哀樂。別人一言一語,會影響所有的心潮起伏。
他們善解人意,懂得換位思考,共情能力很強。但也因此,特別懂事。
只要稍微給點暗示,就能讀懂背後的意思,所以從來不會讓別人為難,只會為難自己。
只要覺察到對方失落,就緊張失措;只要對方認錯道歉,就瞬間心軟。
遇到求助,甚至是無理的要求,往往也不懂拒絕。
自己有問題時,卻常常不敢提自己的請求,總是覺得會麻煩到別人。
他們很容易感動,一首歌,一幅畫,一部電影,一件感同身受的事情,都會讓自己情不自禁。
因此常常會被當作矯情,或者多愁善感、玻璃心。
這樣的評價,讓他們更不敢表達,更不敢在眾多的目光下展示自己。
於是社恐,把封閉當作保護,把「我沒事」掛在嘴邊,把「挺好的」當口頭禪。
對周遭說享受孤獨,對社交說「我不喜歡」。
但是啊,沒有人會喜歡孤獨,只是不願失望。
就像馬良《坦白書》中所言:
我所有的自負都來自我的自卑,所有的英雄氣概都來自於我內心的軟弱,所有的振振有詞都因為心中滿是懷疑。
我假裝無情,其實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這世界沒有一件事情是虛空而生的,站在光裡,背後就會有陰影,這深夜裡一片寂靜,是因為你還沒有聽見聲音。
在主流文化中,「敏感」更多地被當成一種負面特質。
敏感的人,常常被貼上「玻璃心「和「想太多」等簡單粗暴的標籤,很難得到理解和體貼。
甚至連高敏感人,自己也無法理解接納自己,活得疲憊而痛苦。
但事實上,敏感不是缺陷,也不是一個貶義詞,它是一種中性的特質。
朱迪斯·歐洛芙在《不為所動》中對高敏感人有一句很形象的描述:
「人類的敏感程度呈光譜狀,有的人高,有的人低,共感人就像是一塊情緒的海綿,同時吸收這個世界的壓力與喜樂。」
敏感絕不是一個負面的東西,只是在於我們如何看待它。
02
敏感,總容易傷害自己
菲茨·傑拉德在《崩潰》中說:「但凡是個敏感的人,生來就有資格鬱鬱寡歡。「
敏感的人總是容易傷害自己,一件事情往往要承受雙倍的難過。
前段時間,大連理工的一位研究生自殺,讓人惋惜遺憾。
他的遺書通篇都寫得平靜且溫柔,到最後還在寄予著對來生的期待,對家人朋友和祖國的祝願。
我們能感受得到他在努力地生活著,他記得日常中的小細節,自嘲著聖女果讓自己拉肚子。
但我們也感受得到他的敏感和脆弱,他把實驗數據出的問題,都歸咎於自己笨,不懂思考。
在心裡,一遍又一遍的演繹別人指責自己的場景,甚至自己也在責備自己。
最後,再也沒邁過心中的坎,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敏感的人太善解人意,卻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請回答1988》裡,德善總是最善解人意的那個,因為是妹妹所以尊敬姐姐,因為是姐姐所以謙讓弟弟。
德善從來都是為別人考慮的一方,而自己的需求,習慣性地被爸媽忽略,似乎她的想法從來都不重要。
直到知道18歲的生日,也要和姐姐一起過,德善崩潰了。
「為什麼就對我這樣?因為我好欺負嗎?我是可以隨便對待也無所謂的人嗎?為什麼不給我煎荷包蛋?我很喜歡荷包蛋的,整天就給我吃醃豆子......」
正如劇中後來說的:
善解人意的孩子,只是不會無理取鬧而已,他們只是適應了應該表現成熟的環境,習慣了他人充滿誤解的視線罷了。
03
敏感不是缺點,是禮物
其實,敏感不是缺點,而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敏感的人,就像拿著放大鏡觀看這個世界,會放大壞的情緒,但也會放大好的情緒。
更容易難過,也更容易快樂。更容易流淚,但也更容易幸福。
早晚匆匆趕路時,會留意到落在身上金色的銀杏葉,會記錄喜歡的每一朵雲彩,每一片天空。
當所有人都在感嘆夜晚的黑暗時,會更在意天上的北極星,並看到夜晚真正的模樣。
就像「路旁的葉修」,當所有人都路過一個油漆桶,而他卻路過銀河。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曾說:「 一個敏感的人永遠都不會是一個殘忍的人 。」
是的,敏感的人擁有保持溫柔的天賦。
正因為自己感同身受,所以才可以輕易地察覺到他人細膩的情感,不被注意的動作,微妙的情緒。
敏感的人,還擁有熱愛生活和細心觀察世界的本能。
《天使愛美麗》中的艾米莉也擁有一顆敏感的心。
這份敏感卻沒有成為她的負擔,反而讓她時常能捕捉到那些被忽略的細節。
花店老闆笑起來眼角有許多細紋;
相冊光頭男人重複出現了12次;
對面樓的窗子裡有個老頭總在孤獨地喝酒......
這些觀察,都成了她浪漫生活的靈感。
她過著精彩充盈的生活,簡單的事情也能成為美妙的詩。
所以,敏感不見得是缺點,它可能是一份禮物,可以帶你穿梭到那些心如木石的人,窮極一生都抵達不了的另外一個宇宙。
而慢慢地,當你變得足夠堅強,你的敏感就變成了敏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