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知名博主公開了自己的家暴經歷視頻,講述了被家暴的事實。視頻中,她被男友拽著雙腳,倒立著粗暴拖出電梯。那並不是她第一次被家暴,扇耳光、用腳踢、用鞋踩臉、被蹂躪、被侮辱,半年時間,遭遇五次家暴,尾椎斷裂、遍體鱗傷,一次比一次殘忍。
接著,同月26日,某男星外籍女友在社交平臺曝被男友家暴,文中還提到蔣某多次施暴的過程,不但對其使用暴力,還羞辱自己的父母。
曝出多宗家暴事件後,為什麼這些人會變成施暴者呢?其中原生家庭中有家庭暴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那麼在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到底應不應該打?
01
每個孩子都是原生家庭的縮影
沱沱說過自己的原生家庭狀況很糟糕,從小父母離異,而且彼此關係惡劣。他是跟著奶奶長大的,他媽媽好像也打過他,不準他去看望奶奶,還曾讓他跪了很久。
他也在自己的公眾號寫道:「15歲的時候,我幾乎有一年沒回家,起因是老師給我媽告狀說老子在耍朋友,我媽就回家把老子往死裡頭打,我當天晚上就跑回去了。」
沱沱的舊日好友表示,「他很沒有安全感,極度不自信,他希望通過暴力引起別人的關注,但暴力一旦發生就很難停止。」
由此可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在支離破碎的原生家庭中成長,免不了會有心理上的創傷以及性格上的缺陷。
影院熱映《少年的你》中的羅婷,也是校園霸凌的其中一位。對羅婷而言,校園暴力更深的原因或許是因為原生家庭,她成長在一個單親家庭,父親酗酒,她被勒令退學的時候,父親也只是狠狠地踹了她一腳。經常遭受家暴,自然也會把暴力習性帶進校園,成為一個只懂得用拳頭解決問題的叛逆少女。
02
暴力會滋生出更大的暴力
首先要明確的是,不管是丈夫打妻子,還是父母打孩子,都屬於家暴行為。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隨意地打罵孩子,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只會激起孩子的負面思想。
更有聽說一個真實的案例,年僅八歲的小孩被媽媽長期打罵,孩子有一天爆發了,大吼了一句:「遲早有一天我會殺了你!」
年僅八歲的小孩竟然講出這樣的話,可想而知長期以暴力為教育方式埋下多大的隱患,對孩子對家庭都只有負面作用,沒有任何積極作用。
在孩子幼時,應該多給關愛與支持,在童年能得到足夠的愛和善待的孩子,長大以後,面臨風刀霜劍,也能因為童年時得到的愛和善待,走得更遠更堅定。
03
打是教育的一種方式,但不是所有的教育都要打
有人說:」孩子太調皮了,如果只是教育就會顯得沒有力量,肯定是需要動手的!「
也有人說:「棍棒底下出孝子,我們不教育還等著社會給我們教育嗎?做錯了就要打!」
打不打不能一概而論,需要根據情況考量。
能力層面、失誤的錯,不應該動手,應以教育為主。
10月,福建永泰縣人民法院公開開庭審理一起母親傷害幼兒致死案件。羅某在日常管教中長期用鐵衣架打孩子,案發當天因孩子沒先洗漱再睡覺,羅某連續兩次暴力踹擊孩子,致其死亡。
沒有先洗漱再睡覺,這是小事,只要父母平時多引導教育就可以了,完全沒有必要動手打孩子。羅某說總想孩子比別人家的好,所以才嚴加管教,想要孩子優秀,依靠暴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涉及到道德底線的時候,一定要嚴厲批評,應該打,但要注意輕重。
之前有一則新聞是關於熊孩子從十五層往下扔玻璃瓶的,所幸沒有造成嚴重的後果,但是也被爸爸狠狠的揍了一頓,這樣的教育是對的。
面對這樣的事情,僅僅說教是沒用的,因為孩子長期不挨打,只是對他講道理,而他不想聽大道理,就會故意走神,屏蔽父母的聲音,不跟你講話,他根本不認為這是錯的,可能還會有下一次!
李玫瑾教授曾經提出:
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一些東西,除了愛之外,還要有敬畏,如果孩子違法了,懲罰實際上是一種保護,讓他知道怕,知道後悔,以後再也不敢了,這才是保護他。
最後,希望所有的父母都能用正確的方式保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