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鵬論:人類是信息生物 萬事萬物存在的本質是信息(上)

2020-12-04 坤鵬論

信息和物質與能量不同,它不會越用越少,只會越用越多。——坤鵬論

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和大家一起學習資訊理論,以及它最重要的概念——信息熵。

實話說,這部分的系列文章,從來沒有寫得如此費力,足足花了五一節所有休息時間。

因此,坤鵬論將刻意放慢節奏、縮小篇幅。

一是給自己不斷再思考的時間,二是也給朋友們以思考和消化的時間。

一、要了解什麼,先要明白什麼是什麼

要了解什麼或做什麼,你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什麼。

比如:你要進行股票投資,你得知道股票是什麼,投資是什麼。

這個什麼是什麼,就是你踏上一段路途的指南針。

不管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要想達到終點的關鍵是——方向。

方向就是本質。

你在前行中無論如何不管怎樣都要將其牢記在心。

因為,方向錯了,更多的努力意味著離成功更遠。

古人說,這叫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另外,指南針還得質量好,不能是假冒偽劣,否則也會指錯方向。

這個質量好,只能靠你自己學的正確,學的紮實了。

所以,開始信息熵的介紹前,坤鵬論和大家一起來談論一下,什麼是信息?

二、什麼是信息?

百度百科說,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仔細一琢磨,感覺並不嚴謹。

就說在《反脆弱》中經常提到的基因密碼,它就是信息,但上面的定義卻無法完全套用它。

還有,動物之間傳遞的內容不是信息嗎?

用反證法就能輕鬆地推翻這個定義。

在人類社會中,信息和物質、能量一樣,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要素。

因此,有人說,信息是事物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還有人說,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有點道理,但依然不能讓人信服。

光是後一條用信息解釋信息,顯然就不是一個合格定義。

可見,真要給信息確定一個精準的定義,其實非常困難。

信息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不只是所有的知識,還包括人們通過五官感覺到的一切,以及其他生命體所傳遞的一切。

就算我們把信息縮小到人類社會的範圍,用否定法去定義它,也不那麼容易。

從圖書報刊中的內容,到電視廣播播出的節目,再到市場行情,天氣預報,乃至一幅畫、一張照片、數字、圖表……

它們都屬於信息,它們每天如流水般在人們之間川流不息。

然而,還沒有一個詞能夠概括所有這些東西。

信息就像懷疑論哲學家高爾吉亞所說——「無物存在」。

它的意思是,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無法認識它;即使我們能夠認識它,它也是無法被表達的。

以語言批判著稱的哲學家弗利茨·毛特納也曾表達過類似觀點:「有某物存在,但是它卻不能被確定地認識,或者它根本就不能被認識。即使它能夠被認識,它也只能在我們的語言中至多以隱喻的方式被表達出來。因此,在相互理解之間就被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秉承著坤鵬論一直倡導的總分總方法,即使信息如此難以定義,我們也可以通過分析它的主要特徵來要更懂信息。

三、信息具有聯繫性

信息需要和接收者,以及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相聯繫,才是信息。

比如:我在心裡想了一件事,但沒有和任何人說起,這個思想內容就不是信息。

關於與目的的聯繫,值得思考。

人,但凡開口和別人講話,必然有其目的。

雖然形式不一樣,有的直接了當,也有半遮半掩,更有話裡有話……

但是,說話是傳遞信息,信息背後必有目的。

有了這樣的覺悟,你就該明白,人家說沒事沒事其實是有事,人家說隨便聊聊其實並非閒著沒事BB,人家說這好那好其實是為後面的「但是」「如果」做出鋪墊,人家說我最不缺啥啥啥其實最缺就是啥啥啥……

聽話聽音,是人在社會生存的一種技能。

擴大到複雜性系統,比如人類社會,它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交流。

交流是什麼?

交流代表著聯繫。

交流什麼?

能量、物質和信息。

所以,信息具有聯繫性。

而這種聯繫性帶來的就是流動。

當流動出現後,生機顯現,一切活了。

四、信息離不開載體

信息是一種相對概念,它自身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附於一定的載體。

首先,它離不開物質載體。

比如: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不管是實體的,還是電子的,背後都是實際的物質。

其次,對信息進行處理、傳輸或操作,必然要消耗能量,這個不解釋大家也都想得到。

再次,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這是它的重要特徵。

比如:人類通過語言、符號來傳遞信息,生物體內的信息則通過電化學的變化,經過神經系統傳遞。

五、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會有減損

就像我們玩過的傳話遊戲,一句話只要過幾人之耳和嘴,便會走樣兒。

所以,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總會因為不可避免的噪音幹擾或解碼錯誤而減損。

現實中,人們之間的誤解也常常是因此而產生,而解決的辦法也不難,只要當面鑼對面鼓講清楚。

可惜,誤解破壞的是信任,當信任破裂後,就很難恢復了,自然也無法再心平氣和地面對。

噪音和解碼,都可分為物理和虛擬的。

物理的,是現實社會客觀存在的,比如:環境嘈雜;方言和語言等。

虛擬的,則是因為人的不同而存在的,比如:認知造成的理解不同等。

前者可以想辦法解決,總有辦法不斷改善。

後者則很難,你只能管好自己,讓自己活得明白,別減損信息,也儘量避免別被別人減損的信息所傷。

懂得這個道理後,你也該清楚,每天越少看網上的新聞,就越能避免自己被錯誤信息傷害。

將節省出來的時間換成閱讀經典名著。

正如塔勒布所說,多讀經典著作,因為未來包含在過去之中,沒有過去的人就沒有未來。

還有做有積累意義的事。

永遠不要小瞧堅持的力量。

坤鵬論的一位朋友,疫情以來,他讓自己6歲的孩子堅持做100道20以內的速算題。

儘管沒有做到每天,但到今天為止,孩子已經做完了5500道。

而效果呢,只能用羨慕來形容。

六、信息不會在使用中消耗掉,用越多則會更多更久

這就是塔勒布所說的林迪效應。

事物一般分為兩種:

會自然消亡的,通常是一個物體,比如:人類、單個事物。

不會自然消亡的,可能永生,它們在本質上富含有信息。

比如:單獨一輛汽車是會自然消亡的,但是,汽車作為一項技術卻會長久存在。

因為技術是一種信息,而不是一個實體,公式、文字、圖就能承載。

再比如:人會死亡,他們的基因代碼不一定會消亡。

因為基因就是遺傳中的信息,肌體可以消失,但它卻會在一代一代中傳承。

正如分形幾何學創始人伯努瓦·曼德布羅特在其《大自然的分形幾何》一書中,用數學方法總結的「林迪效應」:

「對於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於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餘壽命。」

所以,信息和物質與能量不同,它不會越用越少,只會越用越多。

一本圖書很容易被銷毀,但是,如果它是經典,讀的人越多,結果就是讀的人更多,於是,它存在的時間會越久遠。

信息有著強大的複製性和傳播性。

正是這兩性的存在,使得即使信息的載體被損毀,它也會繼續在其他載體中存在,毫無減損。

七、信息既有量的差別,也有質的不同

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書,字數多少反映了量的差別,而其蘊含的意義則反映了質的不同。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字數一共20字,其質量的表現是千古傳誦。

如果我們隨便湊毫無意義的20個字,量是一樣的,但質卻是天壤之別。

對於如何評價信息的質量?

這依然是我們科學界的難題和重要的奮鬥方向。

八、信息的價值是相對的

信息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隨接收者而變化。

比如:對於不懂外語的人,你就算拿著一張外語標註的藏寶圖給他,對他來說,也是毫無價值的;

再比如:五線譜,不懂的人,看著就是小蝌蚪上下舞蹈,但是到了懂的人那裡,就能據此演奏出美妙音樂;

還比如:坤鵬論曾說過麥克斯韋方程組是史上最美的方程,但對於許多人來說,根本不知道美在哪裡,更不明白它表達什麼。

《如果生命可以永恆 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個笑話》中提到,麥克斯韋認為,能量的可用不可用是相對的,取決於使用者的知識水平。

坤鵬論一直認為,信息也是一種能量,那麼,它的價值大小,它產生的能量高低,它的可用不可用,也因人的心智水平而異。

所以,但凡與信息越強相關的事,就越考驗人們的心智,也就是認知水平,比如:金融。

(未完待續)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

相關焦點

  • 坤鵬論:人類的教授教鳥兒如何飛翔!
    ——坤鵬論前面的文章講了人類的兩種知識,一個是實踐出真知,一個是學校裡學會的東西。本來人類一直靠著前者進步到現在,結果當今的知識型社會卻主要被後者所統治。為什麼人們會接受和認同第二種知識呢?今天就來講講塔勒布對此的分析以及坤鵬論的思考。一、人類的教授教鳥類如何飛翔為什麼人們會接受和認同第二種知識?
  • 坤鵬論:如何學習哲學?(上)
    我們不用學習生物物理學就會走路;我們不用學習工程學就會搭帳篷;我們不用學習經濟學就能找到投資理財;同樣,我們也不用學習哲學就能過上更好的生活。中,坤鵬論講過,與傳統哲學奮力追求理性不同,存在主義哲學家沒有否認人的焦慮、抑鬱、痛苦、負罪感,反而認為這些情緒背後體現了人的自我認知。從邏輯上講,有正必有反。知反,必然已經知其正為何物。也就是,既然人能夠感受到壞的一面,那麼,他自然也就已經很清楚地明白好是什麼樣的。
  • 坤鵬論:為什麼人類越來越厲害,黑天鵝反而越來越多越兇猛?
    ——坤鵬論歷史不過是世界身上那條無關緊要的盲腸。是人類自以為是世界的主宰之後,創造出來的一種自大、可笑的宣言。其實,每一個節點上,都會有無數種可能。正如坤鵬論在複雜性科學中所說的,人類各學科都陷入了還原論,甚至被物理學統治。物理學領域,隨著理論的發展,其誤差越來越小。受其強烈的影響之下,其他學科只要牽扯討論或爭論,就會先擺出理念依據。但是,如果理論是錯誤的?豈不是一開始的方向就錯了?!
  • 坤鵬論:不瘋魔,不尼採
    思想,也是有潮流的,它背後最大的動力永遠是現實給人類造成的深深迷茫和痛苦。——坤鵬論很多人一提起尼採,估計都會說,那不是一個德國瘋子嗎?都不知他在說什麼。但是,西方有句諺語,當你感到迷茫,就應該讀一讀尼採。100多年過去了,人們驚訝地發現,他的思想依然符合這個時代!一、窮就算了,為什麼我們還越來越窮忙?
  • 坤鵬論:還原論尋靈魂不遇 活力論復活助陣
    ——坤鵬論一、還原論:靈魂,你在哪裡?我怎麼找也找不到你!「現代計算機之父」、「博弈論之父」約翰·馮·諾依曼曾說過,科學面臨的兩個顯著問題是天氣預測及人腦運作。這不禁讓坤鵬論想起了香農的資訊理論,正是他從這個世界的最高運行法則——概率出發,對信息作出了天才般的定義,以及完全拋棄信息內容的糾纏,像電報一樣只計字數不管內容,才一舉為人類撥開迷霧,開創了這個偉大的領域。
  • 信息爆炸的時代,你知道信息是什麼嗎?從非洲鼓看信息的本質
    今天說這本《信息簡史》,作者詹姆斯·格雷克。信息是什麼?我們是如何駕馭它的?這本《信息簡史》,就回答了這些問題。我們先來看看作者的第一個觀點:信息是人對世界認知的碎片化呈現。從微信朋友圈、微博,哪怕你隨便上個網頁都能接觸到大量碎片化信息。很多人抱怨:現在的信息實在是太碎片化了。這就好像是說:「碎片化」這件事是近幾年才有的。但實際上,信息從它產生那一刻開始,就是碎片化的。往深了說:信息本身,就是人對世界認知的碎片化呈現。什麼意思呢?這事兒還得先從「會說話的非洲鼓」說起。
  • 信息熵是怎樣煉成的 | 紀念資訊理論之父香農
    撰文 | 丁玖(南密西西比大學數學教授)紀念"資訊理論之父"香農的最好方式,莫過於重溫一下他怎樣定義信息熵的數學思想,去理解現代資訊理論這個基本概念——僅用初等代數即可推導,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確定性過程在數學裡是司空見慣的現象。
  • 資訊時代的底層邏輯
    2018 年,世界上製造出來的集成電路晶片首次超過1 萬億片,它們廣泛地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各種日用品中,幫助我們進行生產和提供服務,替我們節省了許多體力和腦力。今天,我們對整個社會的管理,對經濟生活的維持,都是在上萬億片晶片的幫助下完成的。而這些晶片的背後,則是流動的信息。
  • 早起讀書第433天,信息的本質是什麼?
    「溝通不暢」幾乎是所有組織都會存在的問題,如果你做個問卷調查,也許大部分員工都會把這個列在問題清單的首位。困擾人們的問題確實與信息有關,但如果引導他們找出細化問題,實際上是在引導他們朝錯誤的方向走。人們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因為我們對信息的本質缺乏真正的了解。
  •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生物嗎?史前人類是否存在呢?
    文/仗劍走天涯人類是地球上唯一的高智慧生物嗎?史前人類是否存在呢?地球目前是人類所發現的唯一一顆適合人類生存的星球,在浩瀚的宇宙當中,蘊含著無數的天體,但卻並不能適合人類生存。根據達爾文在進化論中所闡述的道理,地球上所有的物種都是有單細胞生物到多細胞生物這樣一個進化的過程所形成的。就算是人類這樣高級的生物也逃不過進化。換句話來說,人類是進化最傑出的代表作。地球誕生已經有了46億年的時間,在這漫長的時間長和當中曾經出現過無數的文明,3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一個霸主生物,那就是恐龍,而一場小行星的撞擊,使得地球曾經的霸主恐龍消失在了這個星球之上。
  • 深度破解「外星人」留給人類的數學方程式等信息
    2001年 9月 21日第三類接觸事件發生之後,羅曼尼克意識到,帶走自己根本不是什麼入室搶劫的罪犯,他們的面貌似人非人,而自己的親身經歷出現了大量無法解釋的體驗,在黛博拉林德曼催眠治療中,羅曼尼克對醫生回憶道,他們可以用思維感應的方式將大量的信息內容傳輸到自己的腦海中,羅曼尼克回憶道,直到那時,他才確信,無論那是怎樣的存在,這些生物文明的發達程度都遠遠超過自己認知中的人類文明。
  • 人類並不是由猿猴進化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生物?
    畢竟人從猿猴演變過來的這種說法,缺乏足夠的實證,生物科學界對此的質疑之聲不斷,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和猿並不是同一個物種,他們認為人類並不是由所謂猿猴進化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生物。 達爾文進化論認為,生物在適應環境變化的同時,會逐漸改變自己的基因,使得自己的後代基因當中將習慣變為本能。這種說法被寫入了生物教材當中,被眾多人廣為接受。
  • 專訪賽業生物科技董事長韓藍青先生 ——賽業生物其實是一家信息公司
    同源的意思是同一個祖先,我們和老鼠有一個共同遠古祖先,我們兩個物種是大約9000萬年前分開的,那時候地球上還有恐龍,分開以後的基因各自走上了自己的進化道路,而今天人和老鼠99%的基因是可以追溯到那個共同遠古祖先的。把一條甚至多條老鼠的基因換成同源的人類基因不會產生人類的智慧,但會表達人的蛋白,甚至人的抗體。 Q4. 為什麼要對老鼠的基因進行改造?如何改造?
  • 社會交往的本質是信息交換,我們在工作場所交換什麼?
    社會交往的本質是利益交換關於社交的定義,我想給你簡單的談談。社會交往是指個體在一定條件下相互交往、進行物質和精神交流的社會活動,從更深層次來說,所謂的社會交往本質上就是利益的交換。在這些看似普通的社會過程中,我們的大腦潛意識地將社會互動歸因於他的一部分工作,早在《人類激勵理論》就通過需求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社會需求是基於生理和安全需求的人類需求。「一個人事業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於他專業的技術,另外85%要依靠人際關係、處事技巧。」
  • 學者:人類並不是由猿猴進化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生物?
    畢竟人從猿猴演變過來的這種說法,缺乏足夠的實證,生物科學界對此的質疑之聲不斷,很多人都認為我們和猿並不是同一個物種,他們認為人類並不是由所謂猿猴進化來的,而是本來就存在的生物。但事實上至今還沒有發現哪一種生物因為習慣而改變基因,這種說法沒有強有力的證據去支撐。現在大自然界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古老的生物,這些生物存在時間超過幾億年,但是仍然沒有進化出新的物種,對於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說,這顯然是一種悖論。
  • 信息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在組織中相互扶持,並且認識到:智慧是分布在整個組織內的,每個人為別人提供真實可靠、帶有啟發性的信息是一種義務。 最新的大腦理論發現,信息是廣泛分布的,不是局限在某個特定神經元內的。
  • 地球上這種生物的智商僅次人類,險些進化,現服務於特殊業務
    地球上這種生物的智商僅次人類,險些進化,現服務於特殊業務地球上的智慧生物只有一種,那就是人類,也是在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智慧生命。如果進化論的觀點沒有問題的話,那麼,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生物能夠進化成智慧生物,變成「人類」的。
  • 完美的生物載體:極端微生物編入信息永久存續
    這位具有酷似甘道夫的風度的69歲老人十分熱愛DIY,還有將信息永久保存下去的心願。1986年,他首次證明了信息可以被儲存在基因中。由1和0組成的數字信息可以被對應到由四種DNA核酸組成的序列上,然後被整合併插入到細胞中。這之後科學家只要對DNA進行測序,便可讀取其中編錄的指示信息。
  • 從信息的複製和變異談達爾文的進化論和老子的「三生萬物」
    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說的是信息通過複製加變異,形成了多樣新的信息,而後不停如此形成了萬物。這與進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構成弦的基本單元「量子比特」的不同序列組合形成了量子信息,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最基本的信息;生命載體DNA內蛋白質的不同序列組合,構成了地球生命的基因的智慧信息;人類認知可以化為0-1的不同排列組合,構成了非基因的智慧信息。信息決定著外在有形物質,而智慧信息具有驅使自身及相關系統熵減的能力,並且使得外部環境與智慧載體內信息具有幾何上的相似性。
  • 信息與病毒的博弈:數位化時代人類該如何生存?
    當人類真正進入到數位化時代以後,根據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的場域理論來看,身處這個場中的個體,將不可避免地發生相互影響,而這之間的相互影響就會發生改變,無論是人,抑或技術本身。羅漢堂作為研究數字經濟領域的前沿機構,跨界聯合了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傳播學家,線上共同探討了相關問題,以期在這個高度數位化的時代,找到人類生存的真相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