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和物質與能量不同,它不會越用越少,只會越用越多。——坤鵬論
從今天開始,坤鵬論和大家一起學習資訊理論,以及它最重要的概念——信息熵。
實話說,這部分的系列文章,從來沒有寫得如此費力,足足花了五一節所有休息時間。
因此,坤鵬論將刻意放慢節奏、縮小篇幅。
一是給自己不斷再思考的時間,二是也給朋友們以思考和消化的時間。
一、要了解什麼,先要明白什麼是什麼
要了解什麼或做什麼,你首先要搞明白,什麼是什麼。
比如:你要進行股票投資,你得知道股票是什麼,投資是什麼。
這個什麼是什麼,就是你踏上一段路途的指南針。
不管這是一條什麼樣的路,要想達到終點的關鍵是——方向。
方向就是本質。
你在前行中無論如何不管怎樣都要將其牢記在心。
因為,方向錯了,更多的努力意味著離成功更遠。
古人說,這叫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另外,指南針還得質量好,不能是假冒偽劣,否則也會指錯方向。
這個質量好,只能靠你自己學的正確,學的紮實了。
所以,開始信息熵的介紹前,坤鵬論和大家一起來談論一下,什麼是信息?
二、什麼是信息?
百度百科說,信息,指音訊、消息、通訊系統傳輸和處理的對象,泛指人類社會傳播的一切內容。
仔細一琢磨,感覺並不嚴謹。
就說在《反脆弱》中經常提到的基因密碼,它就是信息,但上面的定義卻無法完全套用它。
還有,動物之間傳遞的內容不是信息嗎?
用反證法就能輕鬆地推翻這個定義。
在人類社會中,信息和物質、能量一樣,有著重要的地位,它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要素。
因此,有人說,信息是事物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
還有人說,信息是,物質、能量、信息及其屬性的標示。
有點道理,但依然不能讓人信服。
光是後一條用信息解釋信息,顯然就不是一個合格定義。
可見,真要給信息確定一個精準的定義,其實非常困難。
信息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不只是所有的知識,還包括人們通過五官感覺到的一切,以及其他生命體所傳遞的一切。
就算我們把信息縮小到人類社會的範圍,用否定法去定義它,也不那麼容易。
從圖書報刊中的內容,到電視廣播播出的節目,再到市場行情,天氣預報,乃至一幅畫、一張照片、數字、圖表……
它們都屬於信息,它們每天如流水般在人們之間川流不息。
然而,還沒有一個詞能夠概括所有這些東西。
信息就像懷疑論哲學家高爾吉亞所說——「無物存在」。
它的意思是,即使有某物存在,我們也無法認識它;即使我們能夠認識它,它也是無法被表達的。
以語言批判著稱的哲學家弗利茨·毛特納也曾表達過類似觀點:「有某物存在,但是它卻不能被確定地認識,或者它根本就不能被認識。即使它能夠被認識,它也只能在我們的語言中至多以隱喻的方式被表達出來。因此,在相互理解之間就被劃定了不可逾越的界限。」
秉承著坤鵬論一直倡導的總分總方法,即使信息如此難以定義,我們也可以通過分析它的主要特徵來要更懂信息。
三、信息具有聯繫性
信息需要和接收者,以及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相聯繫,才是信息。
比如:我在心裡想了一件事,但沒有和任何人說起,這個思想內容就不是信息。
關於與目的的聯繫,值得思考。
人,但凡開口和別人講話,必然有其目的。
雖然形式不一樣,有的直接了當,也有半遮半掩,更有話裡有話……
但是,說話是傳遞信息,信息背後必有目的。
有了這樣的覺悟,你就該明白,人家說沒事沒事其實是有事,人家說隨便聊聊其實並非閒著沒事BB,人家說這好那好其實是為後面的「但是」「如果」做出鋪墊,人家說我最不缺啥啥啥其實最缺就是啥啥啥……
聽話聽音,是人在社會生存的一種技能。
擴大到複雜性系統,比如人類社會,它的四大要素之一就是交流。
交流是什麼?
交流代表著聯繫。
交流什麼?
能量、物質和信息。
所以,信息具有聯繫性。
而這種聯繫性帶來的就是流動。
當流動出現後,生機顯現,一切活了。
四、信息離不開載體
信息是一種相對概念,它自身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依附於一定的載體。
首先,它離不開物質載體。
比如:報紙雜誌、電視廣播、網際網路等,不管是實體的,還是電子的,背後都是實際的物質。
其次,對信息進行處理、傳輸或操作,必然要消耗能量,這個不解釋大家也都想得到。
再次,信息的載體多種多樣,這是它的重要特徵。
比如:人類通過語言、符號來傳遞信息,生物體內的信息則通過電化學的變化,經過神經系統傳遞。
五、信息在傳輸過程中,會有減損
就像我們玩過的傳話遊戲,一句話只要過幾人之耳和嘴,便會走樣兒。
所以,信息在傳輸過程中,總會因為不可避免的噪音幹擾或解碼錯誤而減損。
現實中,人們之間的誤解也常常是因此而產生,而解決的辦法也不難,只要當面鑼對面鼓講清楚。
可惜,誤解破壞的是信任,當信任破裂後,就很難恢復了,自然也無法再心平氣和地面對。
噪音和解碼,都可分為物理和虛擬的。
物理的,是現實社會客觀存在的,比如:環境嘈雜;方言和語言等。
虛擬的,則是因為人的不同而存在的,比如:認知造成的理解不同等。
前者可以想辦法解決,總有辦法不斷改善。
後者則很難,你只能管好自己,讓自己活得明白,別減損信息,也儘量避免別被別人減損的信息所傷。
懂得這個道理後,你也該清楚,每天越少看網上的新聞,就越能避免自己被錯誤信息傷害。
將節省出來的時間換成閱讀經典名著。
正如塔勒布所說,多讀經典著作,因為未來包含在過去之中,沒有過去的人就沒有未來。
還有做有積累意義的事。
永遠不要小瞧堅持的力量。
坤鵬論的一位朋友,疫情以來,他讓自己6歲的孩子堅持做100道20以內的速算題。
儘管沒有做到每天,但到今天為止,孩子已經做完了5500道。
而效果呢,只能用羨慕來形容。
六、信息不會在使用中消耗掉,用越多則會更多更久
這就是塔勒布所說的林迪效應。
事物一般分為兩種:
會自然消亡的,通常是一個物體,比如:人類、單個事物。
不會自然消亡的,可能永生,它們在本質上富含有信息。
比如:單獨一輛汽車是會自然消亡的,但是,汽車作為一項技術卻會長久存在。
因為技術是一種信息,而不是一個實體,公式、文字、圖就能承載。
再比如:人會死亡,他們的基因代碼不一定會消亡。
因為基因就是遺傳中的信息,肌體可以消失,但它卻會在一代一代中傳承。
正如分形幾何學創始人伯努瓦·曼德布羅特在其《大自然的分形幾何》一書中,用數學方法總結的「林迪效應」:
「對於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預期壽命就會縮短一些。而對於不會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則可能意味著更長的預期剩餘壽命。」
所以,信息和物質與能量不同,它不會越用越少,只會越用越多。
一本圖書很容易被銷毀,但是,如果它是經典,讀的人越多,結果就是讀的人更多,於是,它存在的時間會越久遠。
信息有著強大的複製性和傳播性。
正是這兩性的存在,使得即使信息的載體被損毀,它也會繼續在其他載體中存在,毫無減損。
七、信息既有量的差別,也有質的不同
一段文字,一篇文章,一本書,字數多少反映了量的差別,而其蘊含的意義則反映了質的不同。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字數一共20字,其質量的表現是千古傳誦。
如果我們隨便湊毫無意義的20個字,量是一樣的,但質卻是天壤之別。
對於如何評價信息的質量?
這依然是我們科學界的難題和重要的奮鬥方向。
八、信息的價值是相對的
信息的價值是因人而異的,隨接收者而變化。
比如:對於不懂外語的人,你就算拿著一張外語標註的藏寶圖給他,對他來說,也是毫無價值的;
再比如:五線譜,不懂的人,看著就是小蝌蚪上下舞蹈,但是到了懂的人那裡,就能據此演奏出美妙音樂;
還比如:坤鵬論曾說過麥克斯韋方程組是史上最美的方程,但對於許多人來說,根本不知道美在哪裡,更不明白它表達什麼。
《如果生命可以永恆 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個笑話》中提到,麥克斯韋認為,能量的可用不可用是相對的,取決於使用者的知識水平。
坤鵬論一直認為,信息也是一種能量,那麼,它的價值大小,它產生的能量高低,它的可用不可用,也因人的心智水平而異。
所以,但凡與信息越強相關的事,就越考驗人們的心智,也就是認知水平,比如:金融。
(未完待續)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信息
請您關注本百家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是包括百度百家、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