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謝清滿揣著一百塊錢來到浙江義烏,靠出口髮夾、橡皮筋等小商品起家,一路風生水起。直到2020年年初,他的出口朋友圈還遍布歐美多個國家。然而,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那些美好瞬間成為回憶。謝清滿告訴看看新聞記者,影響最大的時候,出口額差不多下跌了80%。
在義烏,和謝清滿有一樣遭遇的,不再少數。作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義烏出口"遍布世界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依靠外貿而生的義烏一度發展艱難。當地海關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義烏外貿出口額同比下降近15%。從事了13年出口工作的張濤,在2020年6月選擇辭職創業,疫情疊加多變的國際形勢,讓他之前代理的家居出口產品陷入了兩難境地,很多客戶都不再下單了,即便有,訂單也推遲到五六月份才開始下。和陷入窘境的實體外貿相比,線上渠道相對好了不少。在專營跨境電商交易的義烏溫投集團,負責人姜永忠告訴看看新聞Knews記者,受疫情影響,越來越多外國消費者從線下轉戰線上,直接通過電商平臺下單,跨境購買商品。其中,自行車、電動車等"中國製造"甚至出現了跨境交易量暴增的情形,而包括電腦、家用電器在內的"宅經濟"產品也是需求旺盛,這也讓企業的跨境業務版塊繼續保持增長。來自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儘管受到疫情影響,2020年前11個月,我國進出口規模創歷史新高。不過,因疫情導致的貨物積壓、港口停運,也讓跨境電商的"最後一公裡"走得也頗為坎坷。溫投集團亞馬遜跨境電商部負責人吳航俊對此非常無奈,他一個月前發的貨,到現在還沒有辦法提取,因為美國那邊的港口柜子堵塞了,工作人員數量也不足,所有的柜子智能堆積在港口,無法入庫。
面對重重困難,義烏的貿易韌性、樞紐作用逐步凸顯。截至11月底,由義烏始發的中歐班列共開行860列,發運7萬多箱貨物,同比翻了一番,有效解決了航運、空運因疫情受阻的問題,構築起了"穩外貿"的國際陸路物流大通道。與此同時,義烏也開始注重"內外兼修",內循環逐漸跑出了加速度。在全國單體面積最大的物流樞紐義烏公路港,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貨物從這裡分發運往全國400多座城市,隨著上遊商家發貨需求的不斷加大,目前園區日均車輛已經達到兩萬輛,較之前上漲了近40%,卻依舊一車難求,這個現象的背後則是企業和商家從應變向求變的不斷轉型和探索。離開外貿出口行業的張濤,在2020年9月拿下了某國際知名品牌文具系列的國內銷售代理權,專心搞起了內銷。從批發轉向零售,由線下轉戰線上,旺盛的內需市場,讓張濤公司的銷售量節節攀升。而一度遭遇打擊的謝清滿,也將目光轉向了廣袤的國內市場。結合多年積累的境外採購優勢,他打造了一批全球時尚精品集合店,匯集紅酒、彩妝、日用品等進口產品,向下遊銷售商發貨,供應鏈銷售額增長了50%。與此同時,自己也化身主播,嘗試線上帶貨。
與此同時,專長於跨境電商的溫投集團也開始涉足國內市場,企業不僅重新搭建了更適應開拓內需市場的組織架構,落實相關產品設計,還在去年6月啟動了人才孵化培養的"雙百計劃",也就是境內交易和跨境交易人才各培養100名。作為 "雙百計劃"中"境內交易"人才的一員,吳燦經營著一家日用品銷售公司。從去年9月起,她開始試水網絡直播,3個月來已逐漸培養出了一批固定的客戶群。為進一步搶抓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機遇,義烏在推動實體市場繁榮復甦的同時,通過開展"網紅直播""線上展會"等活動,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僅去年上半年,義烏便開展了7萬多場直播帶貨活動,實現銷售額超過100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將"疫情之危"變為"轉型之機",義烏嘗到了甜頭。不過,在出口轉內銷的過程中,需要改變的,不僅僅只有銷售策略而已。為暢通各地企業的"雙循環"之路,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在稅收、產品交流展示、企業採購對接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舉措。義烏之外,越來越多的企業也在改變舊思路,探索新方法,力爭 "用兩條腿走路"的方式,為自己打開一片更為廣闊的天地。(看看新聞Knews記者:冷煒 李慧萍 胡蘇青 編輯:王麟 陳頲傑 沈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