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底有沒有天命是個很有爭議性的話題,之前分享過東漢思想家王充的觀點,王充認為人的命一出生就註定了,是為天命,但王充同時又認為天命的背後並沒有什麼超自然力量在控制這個世界,所謂的天命都是「氣」在起作用,而「氣」是什麼那就說不清了。今天不說王充,說一位比他更古老更厲害的人物——墨子。
墨子是春秋末期的全能型人才,史料說他原先學習儒學,後來發現儒學拯救不了那個亂世,於是創立墨學自成一派,隊伍很快發展壯大,他的學說與儒學被韓非子並稱為兩大顯學。
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韓非子
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開山祖師,他會怎麼看待天命呢?會不會與王充有些許不同呢?
的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
墨子認為人沒有天命,所謂天命不過是一些窮兇極惡之人好吃懶做之徒給自己找的藉口罷了。
昔者三代之暴王,不繆其耳目之淫,不慎其心志之闢,外之驅騁田獵畢弋,內沉於酒樂,而不顧其國家百姓之政……是故國為虛厲,身在刑僇之中,不肯曰「我罷不肖,我為刑政不善」,必曰「我命故且亡」。昔也三代之窮民,亦由此也:內之不能善事其親戚,外不能善事其君長,惡恭儉而好簡易,貪飲食而惰從事,衣食之財不足,使身至有饑寒凍餒之憂,必不能曰「我罷不肖,我從事不疾」,必曰「我命固且窮」。——《非命·中》
墨子發現那些持「人有天命」觀點的人大多時運不濟壯志難酬,他們不願意承認是自己不夠努力,不願意承認是自己貪圖享樂,不願意承認是自己能力不足,當他們實在找不到藉口時,他們說:這都是命。
這怎麼是命呢?如果命中當富,躺著睡覺也能富嗎?如果國家當治,大家什麼都不做也能治嗎?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王公大臣必然怠於治理官府,農夫織女必然怠於耕稼紡織,這樣的天下難道不會大亂嗎?墨子上考察三代之聖王暴君,中考察平民百姓之耳聞目見,下考察理論聯繫實際之應用,得出結論:只有努力才會有好命,不努力只有壞命。
今也王公大人之所以蚤朝晏退,聽獄治政,終朝均分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治,不強必亂;今也卿大夫之所以竭股肱之力,殫其思慮之知,內治官府,外斂關市、山林、澤梁之利,以實官府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貴,不強必賤;今也農夫之所以蚤出暮入,強乎耕稼樹藝,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為強必富,不強必貧……故不敢怠倦。——《非命·下》
墨子認為人沒有天命,同時又認為天有意志,這跟王充的觀點又是截然不同。
子墨子言曰:「我有天志,譬若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天志·上》
天的意志是什麼呢?答:愛人利人。
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有之;憎人賊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罰者亦有矣。——《天志·中》
天為什麼要愛人利人?墨子打了個比方,一家之長必然希望一家之人互相幫助,不希望互相傷害,這是很自然的道理。同理,一村之長必然希望一村之人互相扶持,一縣之長必然希望一縣之人同舟共濟,一省之長必然希望一省之人攜手共進,一國之長必然希望一國之人齊奔小康,貴為天子則必然希望天下之人共享太平,那麼天呢?天希望行大義於天下。
天下有義則生,無義則死;有義則富,無義則貧;有義則治,無義則亂。——《天志·上》
天子作為天意的代言人,必須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胡來。
天子為善,天能賞之;天子為暴,天能罰之。——《天志·中》
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想必就是從墨學裡來的,所謂天人感應的正面效應是為了給皇帝的專治獨裁套上一層枷鎖,讓其不敢恣意妄為,墨子天志的本意即在於此。
同樣,墨子非命的本意是為了讓大家做個不信命的實幹家,而不是靠命的空想家。簡言之,天志以誡人,非命以勞人,這其中並沒有太多形而上的思考,王充則不然。個人理解,若要講實用,應取墨子的非命論,若要講形而上,命定論則不遑多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