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網絡盛傳,1945年日本撤離臺灣時,有大約30萬日本僑民留在臺灣並在島內生根發芽,這些日本僑民加上第二代、第三代後裔,迄今應該超過100萬餘人,並有許多加入民進黨內,所以民進黨的目標就是搞「臺獨」,阻止中國統一,因為他們認同的祖國是日本。甚至一位臺灣著名的時事評論員在大陸的電視節目亦如是說。按照史實和史料來論述的話,這個傳聞是不確切的、也是沒有歷史依據的。日據時期臺灣總督府實施嚴格且很完備的戶籍管理政策,當然亦包括移居臺灣的日本僑民。臺灣光復後,臺灣省政府在遣返日本僑民時嚴格核對戶籍名單,分批將日本僑民全部遣返。由此,光復後迄今,大量日本僑民隱姓埋名留在臺灣社會絕無可能。
一個不符合歷史事實的傳聞
1945年10月臺灣光復後,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集軍政大權於一身。他根據光復當初臺灣經濟敗落、人才不足等實際情況,決定留用一批日本技術人員,協助臺灣水利電力等重要產業的維持運作。由於日本本土遭受盟軍輪番空襲,經濟崩潰、一片廢墟,故有不少久居臺灣的日本僑民不願意返回日本。1947年「二二八事件」期間,一些日本僑民參加或捲入事件。「二二八事件」結束以後陳儀下令將日本僑民全部遣返,一個不留。1949年12月國民政府敗退臺灣,近200萬大陸軍民陸續來臺。因懼怕共產黨地下組織潛伏島內,策應解放軍進攻臺灣,臺灣國民黨當局從1949年5月到1987年7月,實行了長達38年的戒嚴。在如此漫長的戒嚴期裡,數十萬日本僑民悄然留居臺灣絕無可能。何況當年日據時期身為統治階層的日本僑民,在強迫臺灣民眾普及日語的歷史背景下,幾乎沒有人學閩南語或國語。語言不通,再加上國民黨臺灣當局長期的去日本化運動,大量日本僑民隱藏臺灣社會深處絕對是一個天方夜譚。
歷史是曲線發展的。在李登輝與陳水扁主政的20年間(1988~2008年),臺灣中小學歷史教科書被「臺獨」歷史學者把持的教育部門予以「去中國化」的歪曲修改,致使當代臺灣青少年的歷史意識發生重大偏離,祖國意識幾近喪失,亦促使臺灣社會民眾的歷史觀嚴重模糊。尤其是奉行「臺獨綱領」的民進黨長期宣揚「反中」、媚日教育,將「臺獨」極端的殖民歷史意識植入人心。在民進黨的背後推動下,在2014年3月發生的「太陽花」學運中,竟然有個別臺灣學生高舉「支那豬滾回去」的標牌。這完全是日據時期殖民者任意辱罵臺灣民眾的口吻!在2015年7月「反課綱微調」抗議活動中,多位高中生竟然指責大陸對於日本的歷史批判「沒完沒了」、日本佔據臺灣是符合國際法的,等等。「臺獨」極端的殖民歷史意識亦使臺灣善良的民眾產生諸多過度反應與機械誤判,當下的網絡傳聞就是例證。就此問題,筆者問詢了一位長期在臺灣工作的日本媒體人士,他的答覆如下:我也聽說過這些毫無根據的可笑謊言。這些謊言大部分出自於所謂統派人士,皆是被「獨派」的法西斯人種主義言論激發出來的。
由此可知,在日據臺灣50年間,日本除了掠奪臺灣米糖及木材礦產等資源、驅使臺灣民眾為其殖民統治付出勞力之外,對臺灣社會最大的傷害莫過於精神意識上的,具體就是長期推動的皇民化運動。日據時期臺灣小學教育及職業學校雖然普遍,但是島內僅有一所大學——臺北帝大(今臺灣大學),95%是日本學生,臺灣學生僅佔5%,而且臺灣學生不準選讀政治、法律專業。為籠絡臺灣士紳、維繫殖民統治,臺灣總督府亦格外施捨,對一些臺灣士紳予以政治、經濟甚至鴉片公賣特權,而對普通臺灣民眾則採取嚴酷的殖民暴力鎮壓。
在兩蔣時代(1949年~1988年),臺灣國民黨當局曾致力於臺灣社會的去日本化,取得一定成效。但至李扁執政時期,李登輝和陳水扁按照其「臺獨」所需,大力修訂中小學歷史教科書,肆意醜化國民黨政權並歪曲大陸形象,歌頌甚至美化日本殖民統治。直到2008年馬英九主政後,親日思維與媚日之風依舊瀰漫島內。
簡言之,當下的臺灣社會充其量只有一些「皇民化情結」嚴重的臺灣人而已,其代表人物就是李登輝。2015年8月25日,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教授楊孟哲接受採訪時指出,「李登輝代表日本殖民臺灣那個時代的悲泣……李徹底被皇民化,是個日僑,所以日本統治臺灣時有19位總督,李可算第20位總督了,隱姓埋名潛伏在臺灣,這代表臺灣人的悲哀」。這裡說李登輝是日僑,是指身心「皇民化」的偽日僑李登輝。
臺灣光復與日僑遣返
回顧歷史,1945年10月25日臺灣光復後至1946年春,近30萬日僑及在臺16萬日軍先後被遣返日本。臺灣光復後,臺灣總督府曾舉行在臺日本僑民歸國志願調查。當時調查之結果,志願留臺者約有14萬餘人,而志願歸國者有18萬餘人。
由於當時滯留大陸的日僑亦多有期盼留在中國的願望,1945年12月19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致電行政院:「近據各方報告,在華日僑多希望歸化中國。查此等僑民因感日本目前生活困難,糧食缺乏,不願回國,或仍留華經商,藉此可以保持資產,然亦難免利用機會以有計劃之深入我國民間,除已分復俟和平條約成立後由政府核辦。現在所有日僑凡非經許徵用之技術人員一律不準留華」。1946年1月7日,行政院亦向臺灣行政長官公署通報該電。
1945年12月16日,為遣返在臺日軍,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成立戰俘管理處,在臺日軍則成立相應的臺灣地區日軍官兵善後聯絡部(臺灣末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兼任部長);為運輸日軍戰俘,12月陳儀下令在高雄、基隆兩地設立港口運輸司令部;12月25日,又在臺北市設立鐵道運輸司令部,令臺灣地區日軍官兵善後聯絡部,於上述各單位及大城市分設聯絡支部,以協助運輸日俘。至1946年2月27日為止,已運至基隆的日俘計10萬餘人,至高雄者4.6萬餘人;自1945年12月下旬開始至1946年4月29日止,遣返前日本陸海軍人總計16.1萬人。在處理日俘遣返的同時,臺灣省長官公署也於1945年12月底成立臺灣省日僑管理委員會,辦理遣送日僑及陸海軍遺族並留守家屬,各縣市地方則設日僑輸送管理站,由各縣市長兼任站長。1946年1月,臺灣省日僑管理委員會對臺灣省日僑調查顯示:全省日琉僑322149人,其中,日僑總數為308232人,琉僑總數為13917人(戰後琉球由聯合國託管,故單獨計算)。自1946年2月21日開始遣返日僑,截至4月29日止,遭遣返日本的日僑(非軍職的民間日人)總計28.5萬人。是時,超過95%的在臺日人遭遣返日本;剩餘包括留用人員與家屬、琉球人、戰犯等共計36261人,則於1947年4月後,也陸續遣返(戚嘉林主編《臺灣史》)。
也有不同記載,自1945年12月25日開始,一切按計劃進行,截至1946年4月26日完成遣返工作。原計劃遣返日俘(包括少數韓俘)為167424人,實際遣送155638人。日僑除留用外,共運出292713人。總計遣返日俘、日僑總數達458351人(《臺灣光復紀實》)。鑑於臺灣經濟遭受戰爭破壞,而大陸亦無法派遣大批的專業技術人員援臺,這樣,留用少量日本技術人員參與恢復生產就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但臺灣留用日本技術人員須經過美軍許可。在經過與美國的多次磋商後,蔣介石於1946年4月22日致電陳儀:「美總部已同意臺灣得暫時保留日本平民技術人員5600人與其眷屬約24000人,兩共28000人」(《政府接收臺灣史料彙編》)。臺灣省日僑管理委員會幾經商定,最終確定留用人數為7139人,連留用家屬在內共計27227人(《臺灣省日僑管理委員會工作概況》)。
再根據臺灣學者許育銘的研究,戰後第一期日俘日僑遣送於1946年4月完成後,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留用約28000人的日僑繼續服務,一般稱之為「留用日僑」或曰「徵用」。但事實上仍有部分日人或舊日本軍人規避遣送滯留臺灣,此類又稱「潛伏日僑」。後來,留用者部分陸續「解徵」,等待遣送,與被查獲之「潛伏日僑」並稱「殘餘日僑」。「殘餘日僑」與「留用日僑」皆為臺灣行政當局列管控制者,因此又合稱「殘留日僑」(許育銘「戰後留臺日僑的歷史軌跡」)。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少量日本人參與其中。5月16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改組為臺灣省政府,隨即再次啟動遣返日僑的工作。從1947年底至1949年8月共計遣返1152人。此時,留臺日僑已為數甚少。隨著日本僑民的基本撤離,日本在臺灣島內的影響亦日趨式微。
日本殖民影響與當下臺灣親日態勢
如果說網絡傳聞是不實的,但當下大量日本人在臺灣長期居住、工作等則是現實的真實情景,這與臺灣社會親日趨勢密切關聯。1945年臺灣光復是兩岸同胞的共同福音,「簞食壺漿,喜迎王師」是當時臺灣民眾對回歸祖國的真實寫照。但由於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雖然日本軍隊與日本僑民撤離了,但殖民影響始終未及徹底肅清,加之近年來「臺獨」勢力的坐大,以至於形成當下臺灣社會親日態勢的強勁勢頭。
揆諸史實,當年日本駐臺記者伊藤金次郎在《臺灣不可欺記》一書就記錄了光復當時臺灣社會的真實情景:「先由姓名褪去日本色彩的臺灣,接著刷新的是店名、公司名之日本色彩。此際,縱然是由日本人經營者,也以在中國領土內為理由,一律被要求更改。結果,會社改為公司、株式改為股份、旅館改為飯店、吃茶店改為茶房、料理屋改為酒樓或酒房、巴士改為汽車、汽車改為火車、映畫改為電影等等。臺灣的街景也一下子變得極富於中國色彩了。當時的油漆行和廣告招牌製作店生意多興隆,這應該不難於想像吧?此外,街路以及公共施設名稱也被更改。鐵道改為鐵路、驛改為站,臺北公會堂改為中山堂之事已如前述,而不是唯獨臺北公會堂如此,全島各地公會堂一律改為冠上地名之中山堂。國父孫中山於此復生了!街名中,中國人看得懂的榮町、幸町、壽町等維持原名,與日本之臺灣侵略史有關的名稱則毫不容情地一律被抹殺。如樺山町、明石町、兒玉町、佐久間町等套上往年臺灣總督名字的街道則一律改為中山路、光復路等名稱。」但伊藤金次郎也懷疑,「脫離祖國中國達50年之久,上上下下受日本化到骨子裡的臺灣人,現在遽然要回歸為純正之中國人,這真是談何容易的一件事情」;「往昔由中國版圖割讓給日本的臺灣,現在是回歸到中國這個祖國,然而經過50年的歷史後,日本式政治、文化已過於強烈地浸透其中。毋庸諱言,雖然其住民泰半為漢民,但就個別的生活文化和社會條件而言,那已不是純粹是中國的東西,換言之,是一種獨自性非常濃厚的存在」;「退一步想,要徹底革除50年來的日本式環境因素,對他們來說,相信這是極大的變革。由於回歸到的是同一民族之中華民國的制度,這個困難程度應該是遠較日本領臺當初之轉換為輕才對,雖然如此,要把奠基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式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積習完全清算拂拭,應該不是簡單之事。此際,相信他們一定會遭遇許多混亂和齟齬」。
史實亦是無情的,當年伊藤金次郎的懷疑不幸而言中。在李登輝與陳水扁等「臺獨」政治家的「辛勤努力」下,時至今日,日本皇民化思想不僅死灰復燃,並在相當一部分臺灣民眾的心中根深蒂固,臺灣大學教授石之瑜指出:「經歷皇民化的社會世代及其後人是臺獨勢力的主力。」當今,臺灣島內社會還存在著對日本的一種複雜的特殊情感,現實中,臺灣社會的日本殖民痕跡也隨處可見,以前臺灣總督府(現在臺灣「總統府」)為代表的、散落在臺灣島內各地的日式建築,就是日本殖民統治在臺灣現實社會的「物理」延伸。
2006年,由日本捐款資助的臺灣「高砂義勇紀念園區」遷址落成。在臺灣的土地上,該園區竟然以日本「慰靈」方式紀念當年被日本強徵太平洋戰場的陣亡原臺籍「日本兵」。尤其嚴重的是,當下臺灣青少年群體中充斥著對日本動漫、影視及流行音樂的狂熱崇拜,哈日杏子、一青妙和一青窈等就是很具典型意義的代表。許多臺灣年輕人刻意模仿日本人的言談舉止,他們以穿戴日本流行服飾和使用日本生活用品為榮。再有,日本電影演員及電影導演等許多藝人長期在臺灣島內從事演藝活動,並擁有大量的臺灣青年粉絲。在臺北,亦有推廣普及日本茶道、俳句等一大批日臺文化交流機構等。一位臺大學生甚至在網絡留言:「臺灣人的骨髓是中國人,血管裡卻流淌著日本人的血液」。
正視歷史,面對現實,我們也承認,戰前日本殖民統治時期臺灣經濟有長足進步,同時我們也不否認,現實的日本是一個國民素質很高的文明國度,但安倍內閣的目前政治操作充滿對東亞和平局勢的破壞性。隨著2016年臺灣「大選」的即將來臨,民進黨「臺獨」勢力再度主政似乎沒有太大懸念,由此,當下日臺關係充滿了詭秘性與複雜性。借用一位日本學者的話就是:「日本與臺灣的關係具有很濃的民間主導和社會主導色彩。儘管也有經濟關係的影響,但這種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是作為參與日本和臺灣交流往來活動的每一個人日常行為的集合體而發展、擴展開來的……臺灣社會具有複雜性、多元性和流動性,其投向日本的目光也無法單純地用『親日』來概括。」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以史為鑑,可以知古今。
業務微信:scy38033 QQ:1512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