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澤良,今年53歲,黝黑精幹,身上透著一股見慣了大風大浪的屬於漁家人的沉穩堅定的氣質,15歲時,他已經是湖北省石首市長江上的一位漁民。
圖為網箱豢養的長江江豚躍出水面的瞬間 攝影:丁澤良
長江江豚,俗稱「江豬」,在地球上已生存2500萬年,僅生活於長江中下遊幹流及與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陽湖。它是江豚的唯一淡水亞種,也是江豚由海入江進化歷程的唯一見證物種,同時又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淡水鯨類物種之一。
圖為「微笑天使」長江江豚近照 攝影:丁澤良
然而,作為長江水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被人們稱為「微笑天使」的長江江豚卻因航運業快速發展、過度及有害漁業活動普遍存在、涉水工程大量興建、江湖近岸帶溼地大規模開發和利用、水體汙染等原因,成為了極度瀕危物種。
2018年,長江淡水豚科考認為,長江中的哺乳動物江豚種群數量為1000頭左右,而在2006年,這一數據是1800頭。2016年,由原農業部發布的《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中斷言,長江江豚的處境已經十分危急,若不採取措施,預測在未來10餘年內,其種群極可能下降到野外滅絕的臨界數量。
圖為網箱豢養的3隻長江江豚 攝影:丁澤良
作為一名長江上的資深漁民,丁澤良對長江江豚並不陌生,而與長江江豚真正結下一輩子的緣分,是在1992年國務院批覆成立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豚類自然保護區之後。
圖為湖北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豚類自然保護區網箱豢養設施 攝影:丁澤良
目前,中國的長江江豚保護包含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飼養與繁殖三大措施。遷地保護,就是希望趕在長江生態系統徹底崩潰之前搶救出一部分長江江豚,儘可能多建立「自然遷地保種」種群,以延續長江江豚的自然繁衍。
那時,中科院和保護區邀請丁澤良參與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捕豚工作,「他們說,白鱀豚野外滅絕了,我們不能讓長江江豚再步白鱀豚的後塵。」這句話打動了丁澤良,也成了他此後心無旁騖守護長江江豚的信念。
圖為丁澤良翻著手機裡的長江江豚照片如數家珍 攝影:劉莉
2008年,有2隻小江豚需要救護,丁澤良跟著科研人員照顧它們,越照顧越離不開,漸漸從漁民變成了專職飼養員。這一幹就是12年。他對長江江豚的感情歷久彌深:微信頭像是長江江豚,暱稱是「豚歡人悅」,朋友圈裡、手機裡全是長江江豚的照片視頻,聊起長江江豚就有說不完的故事。
2008年冰災,天鵝洲長江故道被冰層封住,作為哺乳動物,需要浮出水面換氣的長江江豚因此無法呼吸,只能用頭不停撞擊冰面。丁澤良和同事們一起冒險踏上冰面,鑿開冰層,把被困的長江江豚一頭頭救上來。其中一頭雄性長江江豚「天天」後來引入網箱飼養,與2010年從天鵝洲故道引入網箱飼養的雌性長江江豚「娥娥」喜結良緣,「娥娥」於2016年5月和2020年7月分別產下雌性江豚「貝貝」和尚待取名的雄性江豚寶寶。
遺憾的是,今年9月,在一場雷雨天氣中,由於落雷意外入水,「娥娥」受到驚嚇導致心肌梗塞不幸去世,而那時她的江豚寶寶才2個月大。作為水生哺乳動物,長江江豚孕期約12個月,每胎只產1仔,哺乳期6個月,幼豚通常要與母豚在一起生活1年以上才離群。目前,江豚寶寶與爸爸「天天」共同生活在網箱中。
圖為丁澤良在豢養長江江豚的網箱外的值班室 攝影:劉莉
對於還沒斷奶就失去了母親的江豚寶寶,丁澤良精心呵護,格外疼愛,24小時守在網箱旁的值班室監護,手把手引導江豚寶寶學習吃魚,一絲不苟地記錄著包括溫度、溶氧率、電導率、藻蛋白、酸鹼度、氨氮、濁度等水質監測內容,在包括10餘項內容的網箱豢養江豚記錄表中,甚至包括「小豚便,灰色散開」這樣細緻入微的觀察筆記。
「我把它們看得比我孫兒都重要。孫兒來了也不能影響我照顧江豚。」 十幾平方米的水上板房值班室,白天陽光曬、水汽蒸,熱得不行,晚上又變得潮溼寒冷,但在丁澤良眼裡,這裡就是長江江豚繁衍生息聖地的大門。作為「守門人」,丁澤良嚴肅地說:「江豚對聲音非常敏感,而且也怕外來的人帶菌影響它們的健康,所以一般我是不會讓人進到網箱區域看江豚的。」丁澤良說。
圖為網箱豢養階段長江江豚的口糧——鮮凍小活魚 攝影:劉莉
令人欣慰的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目前江豚寶寶狀態良好,身長、體重等各方面指標全部達標。「它媽媽懷著它的時候,一天需要餵食8次,小豚現在一天需要餵食4次,少食多餐對江豚的腸胃有好處。」丁澤良一邊用小魚餵豚一邊解釋,「現在是把鮮活魚冰凍,需要餵食的時候再拿出來解凍。主要是因為活魚養久了,容易生病,怕影響江豚的健康,冰凍的鮮魚質量更有保障。」
網箱中的江豚最終會放歸自然水域,在放歸前會進行野化訓練,丁澤良說:「那時就會用當天的新鮮活魚來餵養,確定江豚在網箱中能夠捕捉和進食活魚後,會把江豚轉移到更大的水域繼續觀察,再次確定江豚能夠捕捉水域中的活魚並經檢查各項身體指標合格後,才會將它們放歸自然。」
今年7月,研究人員根據年齡、體長和部分生理指標判斷,丁澤良飼養了4年多的「貝貝」進入了青春期,經過2個多月的野化訓練後將「貝貝」放歸到天鵝洲長江故道自然水域,希望它能融入當地長江江豚群體中,並儘快參與種群的繁殖。4年多的朝夕相處,儘管不舍,但豢養的長江江豚「終歸是要放歸自然的,這對它有好處,對江豚保護有好處。」「貝貝」離開後沒有再回來過,丁澤良說:「外面的世界那麼大,它會更開心吧,不會再回來啦。」
圖為夕陽中,一隻水鳥停留在網箱豢養水域小憩,除了長江江豚,這裡也已成為多種生物共同的家園 攝影:劉莉
自石首天鵝洲國家級豚類自然保護區正式成立,而今已過去了近30年,從丁澤良的個人感受到研究數據都表明,在89公裡長江石首段和21公裡天鵝洲故道水域,面積217.98平方公裡(待批覆)的保護區內,長江江豚的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統計,1990年,保護區在天鵝湖長江故道水域投放了5頭長江江豚試養,2015年經普查長江江豚數量為60頭以上,預計現在已達到90頭以上。這裡已成為我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長江江豚數量最多的保護區,石首市因此被評為「中國江豚之鄉」。這種遷地保護措施,為避免物種的野外滅絕提供了一種保障,成為全世界瀕危鯨類動物保護的經典案例。
圖為丁澤良表示,人工豢養繁殖的做法對保護長江江豚是有效果的 攝影:劉莉
此外,保護區在種群基因交換方面也進行了成功實踐。自2015年開始,保護區先後向湖北監利何王廟、安徽安慶西江保護區輸出6頭長江江豚,計劃今年底輸出6頭到監利何王廟省級保護區,同時從江西鄱陽湖輸入8頭,改善保護區長江江豚種群基因。
現在,我國在長江中下遊及洞庭湖和鄱陽湖兩大湖區已經建成了8個不同級別的自然保護區,在幹流建成了3個遷地自然保護區和1處半自然遷地保護基地,在湖北武漢建成了1個繁殖保護研究中心。而丁澤良兩次經歷的保護區網箱豢養長江江豚人工繁育的成功,標誌著我國人工繁育長江江豚取得了重大突破。就像大熊貓通過人工繁育,種群得到了有效恢復,不再瀕危一樣,人們對長江江豚的未來也充滿了信心。
從更大範圍來看,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探索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自那時以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區掀開了大力推進長江生態環境系統性修復與保護,深入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生產方式綠色轉型、生活方式綠色革命的新篇章,一系列保護長江、保護長江生態環境的「史上最嚴」規章制度紛紛出臺:
2016年,原農業部印發了《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的通知;
2020年1月1日0時起全國實施長江10年禁漁計劃,要求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零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2020年9月30日,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聯合督查匯報會在北京召開,要求12月15日前實現清船、清網、清江、清湖;
2020年,長江流域各地已有多人因違反禁漁令非法捕撈獲刑;
……
一方面是黨中央從關係國家發展全局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得到有效落實,一方面是包括丁澤良在內的無數人的轉型和全情投入,深刻反映出中國在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方面的決心、努力與成效,也反映出中國向著高質量發展穩步推進的現實。
沿著長江且行且看且聽,人們感慨又現一江清水向東流,人們欣喜再見水鳥蹁躚遊魚成群,綠水青山之間,萬類霜天競自由,令人期待可愛的「微笑天使」長江江豚成群躍出波濤的壯觀畫面,在不遠的將來能再度成為長江中隨處可見的美景。(中國西藏網 記者/劉莉 文中未署名圖片由石首市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