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再要等一年!品毛蟹 賞千菊美麗大鵬約定你

2020-12-05 廣州日報

12月3日,「美麗大鵬 千菊展」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綜合試驗基地開展,深圳大鵬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峰等出席。

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在綜合試驗基地中闢出5800平方米的溫室和10餘畝露天田地,種植了12萬株切花菊和3萬盆盆栽菊,數百個品種的菊花形態各異、五彩繽紛,呈現出「水韻共青瀠幽幽,儘是菊花香溢溢」的美妙景致。即日起免費向市民開放。

在大鵬新區排牙山下,走進菊花展區姿態優美的各種菊花,姿態各異,有的花瓣像小捲筒,有的像羽毛,有的像樹葉;不同品種的菊花色彩繽紛翠綠的、紫紅的、鮮紅的、純白的,令人目不暇接;他們的形狀和大小也各不相同,有的形狀像繡球,有的像桌球,最大的有盤子那麼大,最小的只有指甲蓋那麼大。優雅、從容的菊花淡然開放,如雲似錦,美不勝收。

作為一個農業科研單位,基因組所種植的菊花還有許多過人之處。研究所從南京農業大學等單位引進各類菊花資源近2000份,經過連續多年的雜交選育,目前已培育出數十個耐高溫、抗澇、抗病性能力突出,並且株型花色表現優異的盆栽菊新品系。

目前,研究所正逐年加大菊花新品種培育工作力度,致力於培育出具有良好應用前景的觀賞菊和功能菊新品種。期待廣大市民朋友們在觀賞菊花的同時,能夠參與到菊花材料選育過程中來,選出自己喜歡的菊花,為以後的培育工作提供參考。

菊花的花期大約有20天,免費開放期間,希望廣大市民朋友們愛護科研材料,聽從現場工作人員安排,拍照時不要踩入花叢中破壞花朵,在田間地梗行走要注意安全。趁秋色正好,帶著家人朋友一起出門賞花吧!

除了賞花,遊客也可以來大鵬吃地道的毛蟹。毛蟹是大鵬一張美食名片,每年中秋之後,毛蟹開始膏滿黃肥,為了更突出蟹膏的香味,當地人有著獨一無二的制蟹秘方。日前,「秋風起毛蟹肥--大鵬旅遊美食季開幕式暨大鵬毛蟹品鑑會在壩光開幕,除了現場品蟹、發布毛蟹紀錄片以外,同時還在11月28日至12月27日推出了為期一個月的「9.9元吃蟹」活動,具體詳情可關注「大鵬文旅通」公眾號了解。

大鵬旅遊美食季美食季為期六個月,接下來還將舉行「小美食 大故事--大鵬文創小吃節」、「海納百川 內藏乾坤--大鵬盆菜文化體驗節」、「觀山閱海 船承美食--大鵬美食創新大賽」、「炊煙四起 名廚亮膽--大鵬廚王爭霸賽」和「全域美食 全季品味--大鵬美食品牌發布會」。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軒慧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軒慧

通訊員:肖燕、吳彬妮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蔡冬慶

相關焦點

  • 大鵬美食「饕餮盛宴」品蟹開鑼
    秋風起,毛蟹肥。11月28日,大鵬旅遊美食季在壩光展示廳以一場毛蟹品鑑會揭幕,大鵬新區將連續舉辦大鵬文創小吃節、盆菜文化體驗節、美食創新大賽、廚王爭霸賽、美食品牌發布會6大主題活動,讓深圳人享受長達半年的大鵬美食「饕餮盛宴」。大鵬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峰等出席活動。
  • 賞菊韻萬千!羊城菊會11月14日迎客
    一年一度的美麗約定——羊城菊會如期而至。作為廣州市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連續舉辦時間最長的專業菊花展覽,廣州文化公園第61屆羊城菊會將於11月14日開始免費向市民遊客開放。菊花景組預計在11月下旬進入最佳觀賞期,菊展至12月初結束。
  • 大鵬旅遊美食季 | 「小美食 大故事」大鵬文創小吃節最全預告劇透!
    大鵬旅遊美食季活動已經進行一個月了在第一波「9.9吃毛蟹」活動中小編已經感受到
  • 遼道宗開北京賞菊先河
    《大金國志》中便有金章宗完顏璟與宸妃「會是冬,賞菊於東明園」的記載。東明園,又稱東苑,為當時金中都內的一座園林,院內廣植菊花。可見金章宗時期已在皇家園林中栽培菊花,供帝後觀賞了。  金大定十年(1170年),範成大作為南宋使節前往中都,九月九日,他到達燕山城外館。因正值重陽,金朝官員請他到西山一帶觀賞菊花,品菊花酒,他即興寫下了《燕賓館》一詩:「九日朝天種落驩,也將佳節勸杯盤。
  • 西江毛蟹最肥美的時候到了!
    雖農曆十月十二已立冬 但炎熱的廣東才慢慢走入深秋 「秋深,菊廋掀開蟹殼,馬上喝下緊鎖在殼裡的「頭啖湯」; 4.清掉毛蟹兩邊的黑黑的蟹鰓,「吧唧」一下把毛蟹的身體掰開兩邊蟹膏呈半流質狀態膏脂飽滿散發誘人清香,立馬吃吃吃!
  • 毛蟹解讀指南!毛蟹憑什麼成為日本三大蟹之一?
    雖然日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紅毛蟹,但秋季才是紅毛蟹的最佳賞味期啊。於是,精心為大家準備了一份毛蟹解讀指南,在馮唐也感慨「短到沒有」的秋季,晃蕩在日本街頭的你就更沒有理由錯過它了~日本三大名蟹之一▲日劇《朝五晚九》中,因為一隻松葉蟹促成了一段美好姻緣
  • 毛蟹的繁殖習慣,看看你就了解了
    上期給大家帶來毛蟹的生活習慣,那麼小編今天接著給大家說說毛蟹的繁殖習慣吧。一、毛蟹的繁殖習慣1.生殖洞遊毛蟹通常在談水中生長6~18個月左右,便開始成群結隊離開原來生長發育的棲息場所,向通海的河流匯集,沿江河而下,到達河口淺海裡去交配繁殖,這就是毛蟹生活史中的生殖洞遊,在道業生產上也就是一年一度的蟹汛。
  • 關於毛蟹的生活習慣,你了解多少呢?
    毛蟹大家了解嗎,養殖毛蟹的時候最主要還是要多了解毛蟹的生活習慣,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來說一下吧。一、毛蟹的生活習慣1.棲息場所毛蟹喜歡生活在江河潮泊的泥岸、灘涂的山洞裡、或者隱藏在石頭縫、水草叢中,它的棲居洞穴一般都呈管狀,直徑大小在2~13cm左右,穴道深約20~80cm,有的也深達1米以上。
  • 品金秋菊韻,享美好生活——米9手機來帶您賞菊花
    品金秋菊韻,享美好生活!這是今年菊展的主題。在展區明顯位置矗立著介紹菊展情況的宣傳牌匾。自2015年以來,這裡已連續6年舉辦菊展。今年菊展品種繁多,花色豔麗,展出了獨頭菊、多頭菊、懸崖菊、大立菊等各種造型,包括「金龍騰雲」「高枝金鳳」「祥雲春雨」「獨立金秋」「泉鄉水芭蕉」等130餘種、7000餘盆各色菊花。
  • 臺灣高山區福壽山農場 貓兒菊打造黃澄澄花海
    圍繞著福壽山露營區小湖綻放的貓兒菊。(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   盛夏的臺灣高山,黃花最耀眼,總是成片綻放的貓兒菊,更是山區最優勢的夏日花卉。貓兒菊,不僅合歡山區可覓花蹤,福壽山農場黃花開得尤其壯闊動人,露營區小湖到天池沿線,都是賞貓兒菊去處。七月的福壽山,還有射幹菖蒲開花。    在臺灣中海拔山區很常見的貓兒菊,屬於菊科植物,盛夏季節開金黃色花。雖然寶島山區隨處可見,它卻不是臺灣原生植物,貓兒菊的家鄉在歐洲,飄洋過海來到寶島以後,適應了臺灣高山環境,便以野花之姿落戶繁衍。
  • 南囿秋風添景色 菊舞芳華賞墨王
    前不久,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以「南囿秋風添景色,菊舞芳華匯精英」為主題的第十一屆菊花擂臺賽決賽落幕,來自開封市汴京公園的「墨王」榮獲「菊王」稱號,北京世界花卉大觀園的「紅衣錦裙」獲得菊魁的桂冠。在隨後的菊花展上,引得不少遊客爭相前來一睹芳容。
  • 小菊最後和誰在一起了?
    第二段是賀蘭靜霆和左祭祀趙松以及塗山千花。塗山千花是賀蘭靜霆的父親為其訂的親。因賀蘭靜霆在大婚當日出逃後一直追隨其身後默默輔助。而目睹一切的趙松從那時就暗戀塗山千花。並願意為了讓千花查到有用的信息甘願假結婚。後因其父青木震怒趙松跪地求其收回賀蘭靜霆與塗山千花的婚約遭拒。遂黑化。其實小編挺喜歡他們兩在一起的。千花在戴上趙松的媚珠時兩人已是心靈相通。然而彼此不自知。因此錯過。
  • 講一個「鯨落」的故事給你聽 大鵬新區成立「鯨落」深港澳海洋清潔...
    -- 講一個「鯨落」的故事給你聽 大鵬新區成立
  • 名叫美麗的她 行為更美麗
    陳美麗去大鵬家探望。 「大鵬兄弟,要降溫落雨了,你待在家裡不要出門。」 一場聚會多了個「兄弟」 「記不清哪一年了,我是去參加朋友聚會的,結果回來就多了個『兄弟』。」家住寧海長街鎮山前村的陳美麗已經不記得具體年份,只記得是在20多年前去永寧村和朋友相聚,無意間看到村裡正在翻垃圾桶的大鵬。
  • 關於毛蟹的詳細的養殖方法,進來學習一下吧
    關於毛蟹的詳細的養殖方法,進來學習一下吧1.養殖條件以及養殖前的準備毛蟹屬於一種水產養殖的物種,那麼在養殖之前對於養殖場的建設和選擇也是非常關鍵的一項,首先要選擇水源充足並且水質遠離汙染區域的地方。然後將池塘進行接受陽光的暴曬,一般在五天左右再繼續注入清水30釐米,再過一個星期之後,不需要把水放掉,繼續再放入20釐米的水,進行養水的工作,然後在養殖場中需要種植水草,水花生等毛蟹喜歡的水生植物。而且也要放入50千克的螺螄,這樣既可以淨化水質,還能夠給毛蟹提供充足而又天然的食物,供毛蟹生長營養所需。
  • 帝王蟹、毛蟹、松葉蟹,日本三大名蟹有啥不一樣?
    一年開放捕撈的時段只有兩個星期,所以全年美國人吃的螃蟹都是這兩個星期捕撈的,而且只在那個地域捕撈,包括夏威夷那種海島吃的蟹都是產自阿拉斯加海域。>毛蟹的肉質飽滿而鮮嫩,蟹身雖小,但蟹味鮮甜,獨有的濃鬱蟹膏更為老饕讚賞。
  • 【樂集】本周五去鮮花港賞菊看表演
    目前順義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微分享平臺【新朋友】點擊上面標題下面藍字 「北青社區報(順義版)」 快速關注【老朋友】點擊右上角按鈕50餘個品種的花卉,呈現全色系的視覺體驗,純色的大一統,雜色的誇張感,拼色的個性化,使遊人仿佛走入了色彩的派對。
  • 麻城菊韻
    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負東籬菊蕊黃。每年9月至11月,菊花幾乎浸透了湖北麻城每一寸土地。這裡的每一個人,仿佛都染了菊香、蘸了菊意、入了菊魂。一朵花,奏響了對外開放的交響樂,給這座千年古城打開一座看世界的窗口,也給麻城菊花產業創新發展插上了一雙新的翅膀。這朵淡雅的菊花不僅成就了一個個節會品牌,而且立出了一個個重要的招商引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