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月6日上午7點,從整點氣溫圖上看,今天我國北方地區紫紅色的區域更大了,東北部地區甚至在紫紅色中透出灰綠色,這是大範圍-30度以下低溫的特徵,而灰綠色區域低溫更是低至-40度左右,對於我國北方來說,這是寒潮正在南下時北方多地低溫開始增強的表現。
而從北京時間1月6日上午8點,從中央氣象臺的500百帕層面天氣圖上看,一個低渦已經來到了內蒙古和吉林省交界一帶,離北京不到800公裡,這個低渦正是親自出馬的北極渦旋。從探測數據上看,這個北極渦旋500百帕溫度-52度,可謂「超強冷源」,比2016年世紀寒潮還要略強一點,接下來,極渦還要掠過遼寧、吉林。
需要注意的是,極寒空氣並不在極渦中心下面,而在極渦西側,從1月6日上午8點的地面天氣圖上看,可見在北極渦旋西側,已經形成了大範圍的冷高壓,這是近地面大量冷空氣堆積形成的高壓區,高壓中心大致位於蒙古高原西側,高壓中心氣壓超過1077百帕。
在北極渦旋影響下,寒潮主體正在南下,內蒙古呼和浩特氣溫已經跌到-27.2度,低於2016年1月下旬寒潮水平,為新世紀最低溫。實際上,內蒙古中部、山西、河北北部將承接本次寒潮最為寒冷的空氣,內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大同、河北康保、河北張北、河北張家口都有可能接近或打破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記錄。比如官方預測中,河北張家口已經預報了-25度的低溫,張家口的1月最低氣溫紀錄是在2016年1月23日創下的,低溫紀錄為-25.8度,因此這次小寒寒潮有可能打破這一記錄。
在燕山山脈和太行山脈保護下,京津冀平原地區的嚴寒要稍好一些,但仍然非常冷。昨天,很多北京人出門已經體驗到了它的威力,從北京國家級氣象站的監測數據上看,今天寒潮翻山進入華北平原時,北京在背風坡一度出現焚風效應而逆勢升溫,但隨後氣溫一路倒降,今天上午氣溫已經逆降到-11度。
按照官方預測,北京在天夜間到今天凌晨跌到-17度,這將超過2016年世紀寒潮,可能是新世紀以來北京最強低溫,當然,這次北極渦旋親徵,冷空氣勢頭過於強勢,我國北方能下雪的城市相當有限,因此絕大多數城市是實打實的乾冷。
北 京
10年沒這麼涼快了~ 感動嗎?
打工人
不敢動
什麼是極渦
極渦,又稱「繞極環流」、「繞極渦旋」,是繞南極或北極的高空氣旋性大型環流。
南北極對流層,冬夏均為氣旋式環流,稱為極渦。在北半球,由於大陸分布不均勻,極渦經常不在北極中心,而偏於北美大陸或歐亞大陸,引起這些地區偏冷。南極則由於中心是大陸,周圍是海洋,海陸分布比較均勻,所以極渦幾乎無偏心現象,中心位置比較穩定。南北極的平流層內,冬季為極渦,但夏季則為一巨大的反氣旋所控制。冬季在極渦外圍的極夜線附近,平流層內存在一支強大的急流,稱為「極夜急流」。兩極自冬到夏的環流變化比較劇烈。每年冬末,極區平流層有數次突然增溫,隨之極渦和極夜急流崩潰,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反氣旋環流控制極區,並逐漸向中、低緯度地區擴展,到5月已控制整個半球,相對而言,北極的「爆發性增溫」比南極地區要劇烈得多。
(註:以下所述的「極渦」均為北極極渦,南極極渦反之。)
影響中國的冷空氣最終都可追溯到北冰洋及附近地區,這裡冬季極夜期間強烈輻射冷卻形成了大規模極地寒冷的空氣團, 它在地面圖上是很淺薄的冷高壓, 由於海陸熱力的差異, 這個淺薄的高壓與西伯利亞和加拿大的冷高壓共同構成了一個大的系統,此高壓到了700 hPa高度上已經為低壓所取代, 而在500 hPa 層面上則成為一個繞極區的氣旋式渦旋, 稱為極渦(狹義的極渦),故人們常把極渦作為大規模極地冷空氣的象徵。
極渦對中國寒潮的指導意義
亞洲高緯度上空穩定維持一個強大的極渦中心時,對中國的寒潮天氣過程有很好的指示意義。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普查了1962—1971年的歷史天氣圖,發現所有中等以上強度的大範圍持續低溫都是出現在北半球對流層中、上部,極渦發生一次斷裂分成兩個中心,即形成偶極型環流。亞洲一側的極渦中心南壓到西伯利亞北部,冷空氣從西伯利亞源源南下,造成我國大範圍持續低溫。如果歐亞大陸極渦中心強度相當接近,我國的持續低溫是中等偏強;若亞洲極渦中心是較弱者或是極渦分裂為三個中心,則持續低溫偏弱。
那麼問題來了
為什麼今年冬天這麼冷呢???
小地
在前幾個月,科學家們已經預計今年是個寒冬,然而我們知道目前全球正在面臨變暖的威脅,那為什麼今年冬天這麼冷呢?
根據中央氣象局對我國歷史上強冷空氣以及寒潮的統計發現,我國平均每年發生4.2次寒潮,其中強冷空氣主要集中在12月到來年2月,而寒潮則主要集中在11月。
不過,在近幾十年來,寒潮發生的頻率呈明顯減少,減少的速率為每10年減少0.4次,從這可以看出,寒潮的發生確實受到了全球變暖的影響。
寒潮發生的次數雖然有所減少,但並不是不會發生,只要寒潮南下,劇烈降溫以及冰雪、大風、低溫等天氣依然會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根本原因:全球變暖。
為什麼變暖會導致氣溫下降?因為兩極的冰被氣溫上升融化了,冰化的時候大量吸熱,導致南極北極海水暫時變冷(這個暫時是有周期的)。
冷氣經過西伯利亞直達中國北方(內陸地區無法像海洋一樣容易控溫)所以導致中國氣溫會暫時周期性下降。當然中國是同緯度氣溫最冷國家,除了西伯利亞這個原因還因為日本韓國把洋流截斷,中國北方離海太遠無法控溫導致。這段解釋了為什麼全球變暖還會出現冷冬的情況。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和拉尼娜的發生有關。拉尼娜和厄爾尼諾現象一樣,都是太平洋中東部地區海水溫度異常。其中當太平洋西部的溫度比太平洋東部的溫度較高時,就會引發拉尼娜現象;反之則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平均每7年發生一次,每次發生時會導致一部分地區溫度升高;拉尼娜現象一般發生在厄爾尼諾之後,而拉尼娜則會對全球氣溫起到降溫作用。
據了解,今年冬季會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不過由於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滯留的熱量抵消了一部分拉尼娜帶來的降溫,因此今年的降溫幅度並不明顯。儘管如此,今年冬天的溫度仍然比去年同期要冷一些。
總 結
其實,氣候是一個綜合系統,系統內的許多因素的微小變化都會引起氣候的「蝴蝶反應」。據了解,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拉尼娜現象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我國的冬季氣候,因此僅憑全球變暖這一個因素,無法直接決定我國冬季的氣溫。也就是說,儘管我們面臨著全球變暖的威脅,但依然阻止不了今年冬天寒冷空氣的形成。
數據來源:中國氣象愛好者
你的贊和在看,我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