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新聞—科學網

2020-11-26 科學網

 

12月23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鄭萍課題組、趙旭東課題組和姚永剛課題組共同完成了首次建立的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細胞研究》。

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相較於嚙齒類實驗動物,樹鼩在遺傳進化地位及生理生化特徵上均更接近於靈長類。並且,樹鼩相比於靈長類動物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有著諸多優勢,包括體型小、生殖周期短、飼養成本低等。然而,缺乏遺傳操作手段嚴重製約了樹鼩作為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和推廣。由於樹鼩早期胚胎收集和胚胎移植技術的難題目前均未解決,通過樹鼩精原幹細胞進行遺傳修飾,可為樹鼩遺傳操作另闢蹊徑。

科研人員首先成功篩選到細胞表面標記分子Thy1可用於富集樹鼩睪丸中的精原幹細胞,並發現Wnt/ß-catenin信號通路及樹鼩睪丸支持細胞對於精原幹細胞維持其增殖及幹細胞特徵至關重要,據此改善了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擴增培養體系,並建立了多株可長期穩定傳代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系。這些體外長期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可穩定表達外源基因,也可以利用CRISPR-Cas9進行基因編輯。基因修飾後的樹鼩精原幹細胞移植到經白消安處理的雄性受體樹鼩睪丸內,可以產生基因修飾精子,通過自然交配從而獲得基因修飾子代樹鼩。

該工作解決了樹鼩研究中缺乏基因操作技術的瓶頸難題,為樹鼩作為新型實驗動物的廣泛應用打下良好基礎。

相關焦點

  • 昆明動物所利用樹鼩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generation of transgenic offspring的研究論文,該文報導了他們首次建立的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
  • 中國科學家用精原幹細胞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記者27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最近首次建立樹鼩精原幹細胞體外培養體系,並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樹鼩是一種具有重要潛在應用價值的實驗動物。
  • 我國科學家培養出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
    ▲我國科學家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的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採訪方供圖)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嶽冉冉  通過兩年多的研究,我國科學家利用體外培養的樹鼩精原幹細胞成功獲得了世界首隻轉基因樹鼩,實現了樹鼩基因修飾技術的重大突破。該項研究成果已於近日發表在了國際著名期刊《細胞研究》上。  該篇論文題目為《樹鼩精原幹細胞的體外長期培養及利用其成功獲得轉基因樹鼩》。
  • 昆明動物所在樹鼩基因組研究中取得進展
    樹鼩是一種與實驗大鼠差不多大小的小型哺乳動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在生物醫學研究中頗具潛力。樹鼩繁殖周期短(~6周),每胎產仔數2-5隻,飼養成本低,作為在某些方面替代非人靈長類的實驗動物,具有獨特的優勢。
  • 昆明動物所等成功破譯樹鼩基因組
    2月5日,由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動物模型與人類疾病機理重點實驗室、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破譯樹鼩基因組研究工作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上在線發表。由於其個體較小,繁殖周期較短,養殖成本低以及與靈長類動物近的親緣關係,一直被提議作為新型實驗動物用於生物醫學研究。然而,關於樹鼩的分類地位尚存爭議。大部分基於核DNA序列的研究支持樹鼩是靈長動物的近緣旁系群,而絕大部分基於線粒體DNA序列的研究卻顯示樹鼩與兔形目動物的親緣關係更為密切。研究人員利用二代測序技術完成一隻來自雲南的樹鼩的全基因組測序,總覆蓋度高達79X。
  • 樹鼩為何不怕辣—新聞—科學網
    但最近,這一觀點卻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的團隊推翻了。他們在一次偶然中發現,樹鼩可以主動進食辣椒。 酸、甜、苦、辣、鹹俗稱「五味」。然而,對於哺乳動物而言,「辣」並非是味覺,而是一種痛覺。主流的觀點認為,只有人類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從「辣」這種痛覺感受中獲得愉悅,從而部分人群會偏愛辣椒。
  • 中國樹鼩全基因組解析完成—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雲研究員課題組與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合作,解析了新型實驗動物中國樹鼩的全基因組
  • 中科院在雲南打造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
    新華網昆明4月15日電(記者楊躍萍)掩映於綠樹叢中的猴舍內,掛有不鏽鋼製成的鏡子,不時有猴兒探過頭來照一照;猴舍還備有美味的零食,不過都藏在覓食器裡,猴兒想吃零食還得動動腦子;有時,猴兒們甚至可以看看動畫片。這片猴舍坐落於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靈長類實驗動物中心。這一中心是中國科學院首個通過國際實驗動物評估和認證委員會認證的科研機構。
  • 昆明動物所闡明樹鼩OASL1基因的免疫反應調控功能
    樹鼩全基因組的解析(KIZ version 1,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3;KIZ version 2, Zoological Research, 2019),確定了樹鼩是靈長類動物的近親,並解釋了其用於人類疾病動物模型創建,尤其是病毒感染模型創建的遺傳基礎。
  • 昆明動物所等對樹鼩KLF基因家族全長及鋅指結構進行系統分析
    昆明動物所等對樹鼩KLF基因家族全長及鋅指結構進行系統分析 來源:昆明動物研究所   發布者:左麗媛   日期:2016-12-16   今日/總瀏覽:1
  • 科學網—樹鼩模擬人類疾病模型研究獲突破
    本報訊(記者張雯雯)近日,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應用新型實驗動物——樹鼩進行了乳腺腫瘤和嗎啡成癮的研究實驗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揭示褐家鼠的東亞南部起源—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張亞平課題組、吳東東課題組與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李海鵬課題組,利用高通量大規模測序平臺對全球多地區110個褐家鼠樣本進行測序
  • 雲南省首屆實驗動物技術培訓交流會在昆明召開
    會議以「加強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者之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提升實驗動物從業人員技能」為主題,圍繞靈長類動物、樹鼩、大小鼠等實驗動物的規範化管理、動物實驗技術等開展交流與討論。主辦方邀請了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實驗動物研究所副所長劉江寧等20位專家分別作了精彩的報告,報告圍繞我國實驗動物的發展現狀、靈長類/樹鼩轉基因技術、靈長類動物的規範化管理和實驗操作技術等內容進行深入交流與討論,並為參與培訓的實驗動物科技工作者頒發培訓證書或學分證書。會後,與會人員還參觀了昆明動物所靈長類研究中心和昆明動物博物館。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揭示蛙超科起源及擴散進程
    通過長期的研究積累和廣泛的國際合作,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車靜團隊與合作者收集了各大陸蛙超科主要代表類群物種,基於探針雜交富集(Hybrid enrichment)的高通量測序方法,最終獲得了376個核基因序列,以此構建了21個科的系統發育關係,重建了該類群在全球尺度的時空演化樹。
  • 科研人員完成新版樹鼩基因組測序 填補首版約73%拼裝缺口
    圖為最新版樹鼩基因組與資料庫。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供圖 攝中新網昆明8月21日電 (記者 胡遠航)記者21日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近期,該所科研人員完成了新版的樹鼩基因組高精度測序、組裝和注釋。
  •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創建HIV-1感染北平頂猴愛滋病動物模型—新聞...
  • 科學家揭開哺乳動物樹鼩不怕辣的秘密
    新華社昆明7月16日電(記者 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樹鼩天生不怕辣是由於一個基因突變所致。該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楊仕隆介紹,對大多數哺乳動物而言,「辣」是一種強烈的疼痛信號,會使它們遠離帶辣的食物。而一種外形似松鼠的樹棲哺乳動物——樹鼩卻是個例外。它不僅可以直接進食大量辣椒,還對有辣椒素的食物不敏感。
  • 中國科學家揭開哺乳動物樹鼩不怕辣的秘密
    新華社昆明7月16日電(記者嶽冉冉)我國科學家發現哺乳動物樹鼩天生不怕辣是由於一個基因突變所致。該成果近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學》上。
  • 科普:除了人類,樹鼩也能吃辣
    迄今哺乳動物中只有人類可通過後天訓練適應「辣」這種痛覺,甚至獲得愉悅,其他動物都難以忍受。然而,中國科研人員最新發現,東南亞的一種小動物樹鼩也能吃辣。植物產生「辣」的物質是自我保護機制,使動物受痛覺刺激而不再啃食。
  • 樹鼩為何不怕辣
    但最近,這一觀點卻被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賴仞的團隊推翻了。他們在一次偶然中發現,樹鼩可以主動進食辣椒。  酸、甜、苦、辣、鹹俗稱「五味」。然而,對於哺乳動物而言,「辣」並非是味覺,而是一種痛覺。主流的觀點認為,只有人類可以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從「辣」這種痛覺感受中獲得愉悅,從而部分人群會偏愛辣椒。